
作者:赵毅衡
页数:308
出版社:四川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3
ISBN:9787569061611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集中讨论社会化的艺术活动的理论专著。与作者已出版的《艺术符号学》一书主要讨论纯艺术不同,本书尝试将作为意义之学的符号学与“无目的”之实践的艺术相结合,重新审视我们对艺术的认识,既能考察和推进符号学理论的发展,也能拓展当下学界对艺术的认知疆界。换句话说,符号学必须令人信服地揭示艺术的特点,在复杂问题的研究中,把艺术学理论向前推进一大步。这种尝试是非常具有创见的,也体现了中国学者在普遍性学术研究领域上的广阔视野。
作者简介
赵毅衡,四川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专攻符号学、叙述学、形式论。著有《远游的诗神》《重访新批评》《文学符号学》《当说者被说的时候:比较叙述学导论》《符号学:原理与推演》《广义叙述学》《哲学符号学:意义世界的形成》以及The Uneasy Narrator, Towards a Modern Zen Theatre, The River Fans Out, Philosophical Semiotics等。
目录
导论 艺术产业的符号美学:可能并且必要
1.面对当代文化的“符号美学”
2.当代艺术产业实践
3.“艺术产业”四圈层六分区
4.在当代研究符号美学的必要性
第一部分 当代艺术产业
第一章 “泛艺术化”
1.“泛艺术化”说法的由来
2.“泛艺术化”与现当代文化
3.商品附加艺术
4.公共空间艺术
5.“现成物”艺术与“大地”艺术
6.生活方式的艺术化
7.图像化与数字化
8.关于“泛艺术化”的辩论
9.“泛艺术化”是人类文化的未来
第二章 艺术产业的“合目的的无目的性”
1.翻转康德:艺术产业的“合目的的无目的性”
2.从康德到阿多尔诺
3.批判学派的重大影响
4.马克思与马克思主义者对艺术产业的看法
5.符号美学对艺术产业的理解
第三章 艺术产业的符号学理论基础:三联滑动,三联部分滑动,三性共存
1.物-符号二联滑动
2.物-符号-艺术三联滑动:“艺术与垃圾为邻”
3.展示:文化的点金魔术
4.三联“部分滑动”与“三性共存”
5.“部分艺术性”作为产业艺术的基础
第四章 艺术意义的三分科配置:符形/符义/符用
1.符号意义研究三分科
2.符形学
3.符义学
4.符用学
5.三维配置与中国书法
6.“艺术无赝品”
第二部分 艺术产业文本的意义方式
第一章 设计作为符号过程
1.为何要研究设计?
2.设计作为一种符号意义活动
3.设计的类别
4.设计的艺术
5.设计的尺度
6.元设计
第二章 抽象艺术与当代设计符号美学
1.商品艺术设计与抽象风格
2.抽象艺术与现代设计发展
3.现代设计的意义特征
4.现代商品需要的艺术性从哪里来?
5.抽象艺术与商品设计的“合一编码”
第三章 城市空间艺术化与建筑“表皮美学”
1.人类文明最显眼的符号
2.城市空间艺术化
3.现代与后现代建筑
4.后现代建筑的表皮美学
第四章 艺术产品中的“主体部件租赁”
1.艺术不全是艺术家主体性的产物
2.主体局部进入艺术文本
3.“自虚构”中的虚构自我
4.碎片式主体性
第五章 多媒介文本中的重复与变异
1.重复的文化与心理机制
2.艺术文本内重复
3.文本外重复与互文增殖
4.艺术诸媒介的差异冲突
5.音画分列对位
6.音画不同步改变叙述节奏
第三部分 艺术产业的文本间关系
第一章 聚合系文本
1.双轴:基本概念
2.宽幅与窄幅
3.聚合系列文本
4.聚合系向未来开放
第二章 当代艺术中“双轴共现文本”的增生趋势
1.“双轴共现”文本
2.当代艺术的聚合偏重
3.当今文化产业的聚合化
4.人工智能艺术的“聚合遮蔽”
第三章 当代文化中的演示与“互演示”
1.演示艺术的“媒介等值”
2.演示艺术的意动性与可干预性
3.演示因互动而成为“公众艺术”
4.自我表演与网络“互演示”
第四章 坎普:媚俗的反讽性再生
1.坎普在中国开始盛行
2.什么是坎普?
3.坎普期待被谁理解?
4.坎普的语境要求
第五章 人工智能艺术的符号美学
1.人工智能艺术的现状
2.人工智能艺术的兴起
3.人工智能艺术的主体性问题
4.人工智能的艺术鉴赏能力
5.元宇宙至今是个符号学的思想实验
6.人工智能艺术的未来
结语 感觉质与呈符化:当今符号美学的“新感性”趋势
1.感觉质
2.呈符
3.皮尔斯的十分类,艺术的十进阶
4.马克思主义对“新感性”的洞见
1.面对当代文化的“符号美学”
2.当代艺术产业实践
3.“艺术产业”四圈层六分区
4.在当代研究符号美学的必要性
第一部分 当代艺术产业
第一章 “泛艺术化”
1.“泛艺术化”说法的由来
2.“泛艺术化”与现当代文化
3.商品附加艺术
4.公共空间艺术
5.“现成物”艺术与“大地”艺术
6.生活方式的艺术化
7.图像化与数字化
8.关于“泛艺术化”的辩论
9.“泛艺术化”是人类文化的未来
第二章 艺术产业的“合目的的无目的性”
1.翻转康德:艺术产业的“合目的的无目的性”
2.从康德到阿多尔诺
3.批判学派的重大影响
4.马克思与马克思主义者对艺术产业的看法
5.符号美学对艺术产业的理解
第三章 艺术产业的符号学理论基础:三联滑动,三联部分滑动,三性共存
1.物-符号二联滑动
2.物-符号-艺术三联滑动:“艺术与垃圾为邻”
3.展示:文化的点金魔术
4.三联“部分滑动”与“三性共存”
5.“部分艺术性”作为产业艺术的基础
第四章 艺术意义的三分科配置:符形/符义/符用
1.符号意义研究三分科
2.符形学
3.符义学
4.符用学
5.三维配置与中国书法
6.“艺术无赝品”
第二部分 艺术产业文本的意义方式
第一章 设计作为符号过程
1.为何要研究设计?
2.设计作为一种符号意义活动
3.设计的类别
4.设计的艺术
5.设计的尺度
6.元设计
第二章 抽象艺术与当代设计符号美学
1.商品艺术设计与抽象风格
2.抽象艺术与现代设计发展
3.现代设计的意义特征
4.现代商品需要的艺术性从哪里来?
5.抽象艺术与商品设计的“合一编码”
第三章 城市空间艺术化与建筑“表皮美学”
1.人类文明最显眼的符号
2.城市空间艺术化
3.现代与后现代建筑
4.后现代建筑的表皮美学
第四章 艺术产品中的“主体部件租赁”
1.艺术不全是艺术家主体性的产物
2.主体局部进入艺术文本
3.“自虚构”中的虚构自我
4.碎片式主体性
第五章 多媒介文本中的重复与变异
1.重复的文化与心理机制
2.艺术文本内重复
3.文本外重复与互文增殖
4.艺术诸媒介的差异冲突
5.音画分列对位
6.音画不同步改变叙述节奏
第三部分 艺术产业的文本间关系
第一章 聚合系文本
1.双轴:基本概念
2.宽幅与窄幅
3.聚合系列文本
4.聚合系向未来开放
第二章 当代艺术中“双轴共现文本”的增生趋势
1.“双轴共现”文本
2.当代艺术的聚合偏重
3.当今文化产业的聚合化
4.人工智能艺术的“聚合遮蔽”
第三章 当代文化中的演示与“互演示”
1.演示艺术的“媒介等值”
2.演示艺术的意动性与可干预性
3.演示因互动而成为“公众艺术”
4.自我表演与网络“互演示”
第四章 坎普:媚俗的反讽性再生
1.坎普在中国开始盛行
2.什么是坎普?
3.坎普期待被谁理解?
4.坎普的语境要求
第五章 人工智能艺术的符号美学
1.人工智能艺术的现状
2.人工智能艺术的兴起
3.人工智能艺术的主体性问题
4.人工智能的艺术鉴赏能力
5.元宇宙至今是个符号学的思想实验
6.人工智能艺术的未来
结语 感觉质与呈符化:当今符号美学的“新感性”趋势
1.感觉质
2.呈符
3.皮尔斯的十分类,艺术的十进阶
4.马克思主义对“新感性”的洞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