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肖卫兵
页数:150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3
ISBN:9787309168822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新时代政务公开可以界定为行政机关为保障公众的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监督权和提升政府公信力、执行力、治理能力、法治水平,以“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为原则,在强化政务信息管理的基础上,规范行政决策、执行、管理、服务、结果信息的全过程公开,且对政令传递、政策解读、回应关切、数据开放、申请答复和平台建设采取一系列的制度安排。基于这一体现宏观、过程、动态、立体、服务和质效的“大”公开定义,本书分总论、政务公开内容、政务公开平台和政务公开监督保障四篇共十九章展开论述。总论篇中讲述政务公开的历史、政务公开的概念、“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原则,共三章。政务公开内容篇讲述政府信息公开、“五公开”、重点领域信息公开、政策解读、回应关切、政府数据开放、政令传递,共七章。政务公开平台篇重点讲述政府公报、政府网站、政务新媒体、政务公开专区和政府开放日,共五章。政务公开监督保障篇讲述政务公开考核、政务公开社会评议、政务信息管理和政务公开的法律责任,共四章。每章均附有本章概要、学习目标和思考题。为便于大家理解,一些章节提供了测评指标供参考,同时从《政务公开交流杂志》和“信息公开”微信公众号等来源摘选了各地相关实例供借鉴。
本书可作政务公开工作人员业务培训、各级领导干部培训和公务员初任培训的读物,也可作大专院校的法学、行政管理、公共管理、信息管理、新闻传播类学生的教材。
目录
第一篇 总论
第一章 政务公开的历史
第一节 政务公开历史概述
第二节 政府权力型阶段的政务公开
第三节 制度保障型阶段的政务公开
第四节 制度效果型阶段的政务公开
第五节 深化政务公开是制度效果型阶段的延伸
第二章 政务公开的概念
节 政务公开概念的动态发展
第二节 新时代政务公开概念的演变
第三节 新时代政务公开与其他公开的关系
第三章 “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原则
节 “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原则入法
第二节 “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原则的内涵
第二篇 政务公开的内容
第四章 政府信息公开
节 《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制订和修订历程
第二节 《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修订的特点
第五章 “五公开”
节 “五公开”的缘起
第二节 “五公开”的内涵
第三节 “五公开”的理解和应用
第四节 “五公开”示例
第六章 重点领域信息公开
节 重点领域信息公开概述
第二节 重点领域信息公开的内容
第三节 重点领域信息公开示例
第七章 政策解读
节 政策解读概述
第二节 政策解读的要求
第三节 政策解读的测评
第四节 政策解读示例
第八章 回应关切
节 回应关切的缘起
第二节 回应关切的要求
第三节 回应关切的测评
第四节 回应关切示例
第九章 政府数据开放
节 政府数据开放概述
第二节 政府数据开放的要求
第三节 政府数据开放的测评
第四节 政府数据开放示例
第十章 政令传递
节 政令传递的重要性
第二节 政令传递的要求
第三节 政令传递示例
第三篇 政务公开平台
第十一章 政府公报
节 政府公报概述
第二节 政府公报的测评
第一章 政务公开的历史
第一节 政务公开历史概述
第二节 政府权力型阶段的政务公开
第三节 制度保障型阶段的政务公开
第四节 制度效果型阶段的政务公开
第五节 深化政务公开是制度效果型阶段的延伸
第二章 政务公开的概念
节 政务公开概念的动态发展
第二节 新时代政务公开概念的演变
第三节 新时代政务公开与其他公开的关系
第三章 “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原则
节 “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原则入法
第二节 “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原则的内涵
第二篇 政务公开的内容
第四章 政府信息公开
节 《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制订和修订历程
第二节 《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修订的特点
第五章 “五公开”
节 “五公开”的缘起
第二节 “五公开”的内涵
第三节 “五公开”的理解和应用
第四节 “五公开”示例
第六章 重点领域信息公开
节 重点领域信息公开概述
第二节 重点领域信息公开的内容
第三节 重点领域信息公开示例
第七章 政策解读
节 政策解读概述
第二节 政策解读的要求
第三节 政策解读的测评
第四节 政策解读示例
第八章 回应关切
节 回应关切的缘起
第二节 回应关切的要求
第三节 回应关切的测评
第四节 回应关切示例
第九章 政府数据开放
节 政府数据开放概述
第二节 政府数据开放的要求
第三节 政府数据开放的测评
第四节 政府数据开放示例
第十章 政令传递
节 政令传递的重要性
第二节 政令传递的要求
第三节 政令传递示例
第三篇 政务公开平台
第十一章 政府公报
节 政府公报概述
第二节 政府公报的测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