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王亮
页数:128
出版社: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3
ISBN:9787550457980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共五章。第一章围绕国家亲权与最有利于少年司法原则的耦合性关联展开,以少年检察为重点,讨论了其在少年司法中的角色定位与理念等问题。同时分别从实体法和程序法角度,研究了刑法总论中刑事责任年龄、刑法分论中部分罪名的认定等细索问题。第二章分别从社会现象的评述、热点事件的关注和热播影视剧的启发三个维度出发,尝试用“窥看其中“儿童保护”之景观。第三章分别从校园犯罪预防、公共法治传播和大众法治宣传三个层面,介绍了检察官在实际工作中追寻和坚守“少年司法原则”,通过担任法治副校长、开展“法治进校园”活动,录制法治节目等方式开展青少年法治教育工作的相关情况。第四章则分别从典型活动、典型案例和典型事例的角度,展现了“少年司法原则”在犯罪预防、具体案件办理运用。本书还收录了作者的一些故事和人物报道作为附章,表明坚守“少年司法原则”的情怀和初心。
作者简介
王亮,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西南财经大学法律硕士,四川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中国西部边疆安全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边疆社会学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刑法学、刑事诉讼法学、未成年人法学、社会学。
本书特色
本书聚焦未成年人保护立法研究与实践,作者通过自己亲身经历来感悟“未成年人利益最大原则”,通过案例和理论分析来验证和推动原则的立法和执行,具有很强的社会意义。
目录
目录
1 “最有利于未成年人原则” 的理论研究/ 1
1.1 “最有利于未成年人原则” 与“国家亲权” / 1
1.1.1 “国家的孩子” ———以“儿童最大利益” 和“国家亲权”
原则为视角/ 2
1.1.2 关于降低刑事责任年龄的论辩/ 8
1.1.3 “最有利于未成年人原则” 是最高准则/ 12
1.2 少年司法与未成年人检察/ 16
1.2.1 少年司法的容错思维/ 17
1.2.2 检察机关在留守儿童、流动儿童保护中的角色定位/ 23
1.2.3 未成年人检察事业需要愚公精神/ 27
1.3 刑事实体法与“最有利于未成年人原则” / 32
1.3.1 应准确适用“从业禁止” 期限/ 33
1.3.2 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年龄的边界/ 34
1.3.3 未成年人携带凶器抢夺如何定性/ 36
1.3.4 如何认定猥亵儿童罪中的“公共场所当众” / 37
1.3.5 处于相对刑事责任年龄阶段的人不成立转化型抢劫罪/ 39
1.4 刑事程序法与“最有利于未成年人原则” / 41
1.4.1 讯问询问未成年人不宜受参与人顺位限制/ 41
1.4.2 被不起诉后相关记录应排除查询/ 44
1.5 特殊领域中“最有利于未成年人原则” 的适用/ 45
1.5.1 性侵未成年人犯罪的法律处遇与应对/ 45
1.5.2 “一号检察建议” 与“最有利于未成年人原则” / 52
1.5.3 办理性侵未成年人案件应注重被害人心理保护/ 54
1.5.4 “虐童” 案的办理与“最有利于未成年人原则” / 57
2 “最有利于未成年人原则” 的视角透析/ 61
2.1 社会现象评述/ 61
2.1.1 儿童不应被忽视/ 62
2.1.2 网络服务提供者的责任/ 64
2.1.3 校园欺凌不是玩笑/ 69
2.2 热点事件关注/ 72
2.2.1 应建立独立的儿童伤害评价标准/ 73
2.2.2 未成年人自伤自残行为的治理/ 75
2.2.3 未成年人不是工具/ 78
2.3 影视剧的启发/ 82
2.3.1 《人民的名义》与“国家的名义” / 82
2.3.2 《摔跤吧! 爸爸》与“摔跤吧! 孩子” / 84
2.3.3 《哪吒之魔童降世》与“留守儿童” / 87
3 “最有利于未成年人原则” 与犯罪预防/ 90
3.1 校园犯罪预防/ 90
3.1.1 突发公共事件中“最有利于未成年人原则” 之贯彻/ 91
3.1.2 “最有利于未成年人” 的法治活动应当有趣味性/ 92
3.1.3 “最有利于未成年人” 的法治活动应当深入群众/ 94
3.1.4 “最有利于未成年人” 的法治活动应当有参与性/ 95
3.1.5 “最有利于未成年人” 的法治教育应当形式多样/ 97
3.1.6 “最有利于未成年人” 的法治课应当具有互动性/ 100
3.1.7 “最有利于未成年人” 的法治课应该拓宽覆盖面/ 103
3.2 公共法治传播/ 105
3.2.1 用“战狼” 精神守护明天/ 105
3.2.2 用强制亲职教育守护明天/ 106
3.3 大众法治宣传/ 107
3.3.1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事关国家安全/ 108
3.3.2 在未成年人心中埋下法治的种子/ 110
3.3.3 抓住家庭教育这个“牛鼻子” / 111
3.3.4 百科全书式的教育与保护/ 113
4 “最有利于未成年人原则” 的实际运用/ 115
4.1 典型活动/ 115
4.1.1 爱国是法治教育永恒的主题/ 115
4.1.2 孩子们的热情是治疗高反的“红景天” / 117
4.1.3 巡讲团检察官的中秋节/ 119
4.1.4 法治进校园只有进行时/ 120
4.2 典型案例/ 122
4.2.1 依法严惩校园性侵案/ 122
4.2.2 督促健全校园安全机制/ 124
4.2.3 未成年人被性侵提前介入案/ 125
4.3 典型事例/ 127
4.3.1 一纸无犯罪记录证明背后的故事/ 127
4.3.2 两个少年的青春之堑/ 128
4.3.3 救助生命垂危的未成年人/ 130
附章 “最有利于未成年人原则” 的初心与践行/ 131
附章1 志愿/ 131
附章1.1 记住自己的志愿/ 131
附章1.2 父亲的嘱托/ 134
附章2 故事/ 136
附章2.1 他的很多面/ 136
附章2.3 未成年人保护路上的检察“追梦人” / 137
1 “最有利于未成年人原则” 的理论研究/ 1
1.1 “最有利于未成年人原则” 与“国家亲权” / 1
1.1.1 “国家的孩子” ———以“儿童最大利益” 和“国家亲权”
原则为视角/ 2
1.1.2 关于降低刑事责任年龄的论辩/ 8
1.1.3 “最有利于未成年人原则” 是最高准则/ 12
1.2 少年司法与未成年人检察/ 16
1.2.1 少年司法的容错思维/ 17
1.2.2 检察机关在留守儿童、流动儿童保护中的角色定位/ 23
1.2.3 未成年人检察事业需要愚公精神/ 27
1.3 刑事实体法与“最有利于未成年人原则” / 32
1.3.1 应准确适用“从业禁止” 期限/ 33
1.3.2 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年龄的边界/ 34
1.3.3 未成年人携带凶器抢夺如何定性/ 36
1.3.4 如何认定猥亵儿童罪中的“公共场所当众” / 37
1.3.5 处于相对刑事责任年龄阶段的人不成立转化型抢劫罪/ 39
1.4 刑事程序法与“最有利于未成年人原则” / 41
1.4.1 讯问询问未成年人不宜受参与人顺位限制/ 41
1.4.2 被不起诉后相关记录应排除查询/ 44
1.5 特殊领域中“最有利于未成年人原则” 的适用/ 45
1.5.1 性侵未成年人犯罪的法律处遇与应对/ 45
1.5.2 “一号检察建议” 与“最有利于未成年人原则” / 52
1.5.3 办理性侵未成年人案件应注重被害人心理保护/ 54
1.5.4 “虐童” 案的办理与“最有利于未成年人原则” / 57
2 “最有利于未成年人原则” 的视角透析/ 61
2.1 社会现象评述/ 61
2.1.1 儿童不应被忽视/ 62
2.1.2 网络服务提供者的责任/ 64
2.1.3 校园欺凌不是玩笑/ 69
2.2 热点事件关注/ 72
2.2.1 应建立独立的儿童伤害评价标准/ 73
2.2.2 未成年人自伤自残行为的治理/ 75
2.2.3 未成年人不是工具/ 78
2.3 影视剧的启发/ 82
2.3.1 《人民的名义》与“国家的名义” / 82
2.3.2 《摔跤吧! 爸爸》与“摔跤吧! 孩子” / 84
2.3.3 《哪吒之魔童降世》与“留守儿童” / 87
3 “最有利于未成年人原则” 与犯罪预防/ 90
3.1 校园犯罪预防/ 90
3.1.1 突发公共事件中“最有利于未成年人原则” 之贯彻/ 91
3.1.2 “最有利于未成年人” 的法治活动应当有趣味性/ 92
3.1.3 “最有利于未成年人” 的法治活动应当深入群众/ 94
3.1.4 “最有利于未成年人” 的法治活动应当有参与性/ 95
3.1.5 “最有利于未成年人” 的法治教育应当形式多样/ 97
3.1.6 “最有利于未成年人” 的法治课应当具有互动性/ 100
3.1.7 “最有利于未成年人” 的法治课应该拓宽覆盖面/ 103
3.2 公共法治传播/ 105
3.2.1 用“战狼” 精神守护明天/ 105
3.2.2 用强制亲职教育守护明天/ 106
3.3 大众法治宣传/ 107
3.3.1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事关国家安全/ 108
3.3.2 在未成年人心中埋下法治的种子/ 110
3.3.3 抓住家庭教育这个“牛鼻子” / 111
3.3.4 百科全书式的教育与保护/ 113
4 “最有利于未成年人原则” 的实际运用/ 115
4.1 典型活动/ 115
4.1.1 爱国是法治教育永恒的主题/ 115
4.1.2 孩子们的热情是治疗高反的“红景天” / 117
4.1.3 巡讲团检察官的中秋节/ 119
4.1.4 法治进校园只有进行时/ 120
4.2 典型案例/ 122
4.2.1 依法严惩校园性侵案/ 122
4.2.2 督促健全校园安全机制/ 124
4.2.3 未成年人被性侵提前介入案/ 125
4.3 典型事例/ 127
4.3.1 一纸无犯罪记录证明背后的故事/ 127
4.3.2 两个少年的青春之堑/ 128
4.3.3 救助生命垂危的未成年人/ 130
附章 “最有利于未成年人原则” 的初心与践行/ 131
附章1 志愿/ 131
附章1.1 记住自己的志愿/ 131
附章1.2 父亲的嘱托/ 134
附章2 故事/ 136
附章2.1 他的很多面/ 136
附章2.3 未成年人保护路上的检察“追梦人” / 13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