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高畅
页数:227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3
ISBN:9787522721774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以塞内冈比亚巨石圈为个案,结合考古实践与民族史研究,探讨非洲文化景观问题。作者认为文化景观是文化生产的结果,聚居群落通过日常活动、信仰和价值观,将物理空间转化为有意义的所在。
作者首先阐述塞内冈比亚巨石圈墓地考古情况及数据。其次,介绍巨石圈的西侧和东侧边缘地带的文化景观——萨卢姆三角洲贝冢、巴萨里和贝迪克文化景观。三个景观案例历经公元前二千纪中期至今的时间段,对巨石圈墓地的分析完全是考古学范畴的;对萨卢姆三角洲的分析也具有很强的考古学意义,但同时包含着民族史的探讨;而巴萨里和贝迪克地区的案例研究,则体现了当地部落人群英勇抵抗外来入侵的过程对文化景观形成的作用。
作者简介
【法】高畅(Augustin F. C. Holl),1983年博士毕业于法国巴黎第一大学。现为中国非洲研究院国际顾问委员会非方顾问,厦门大学特聘教授、非洲研究中心主任。曾先后担任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人类学教授及人类学博物馆馆长、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人类学和非裔美国人和非洲研究教授、巴黎第十大学教授及负责外事工作的副校长、法国国家研究中心(CNRS)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所副所长。曾在以色列、毛里塔尼亚、布基纳法索、喀麦隆、塞内加尔等国开展实地考古工作。出版学术著作十八部,编著六部,发表论文百余篇,代表作包括《流动势在必行:人类迁徙的全球进化视角》(The Mobility Imperative: Global Perspective on Human Migrations)等。
二 译者简介
李洪峰,北京外国语大学非洲学院院长,法语语言文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法语国家与地区研究。出版《穿越风雨的中法关系(1949—1980)》《塞内加尔文化教育研究》《列国志·乍得》《二战后法国妇女参政问题研究》《法语国家与地区社会文化》等专著、合著和编著,以及《博物志》《南北合作困局》《消费者在行动》等译著;发表各类论文五十余篇。
目录
第一部分巨石圈空间
第一章关于巨石圈与领土的猜想/011
第二章塞内冈比亚巨石圈区域/017
一 从冈比亚河到萨卢姆河:“两河之地”的结构/022二 文化景观的结构:小宝伯隆河流域/ 025
第三章 一级遗址:西内一恩加耶纳墓葬群/035一 西内—恩加耶纳墓地的空间组织 / 036二西内一恩加耶纳墓地的挖掘工作/050三小结/080
第四章二级遗址:恩加耶纳2号墓葬群/082一墓地/082
二恩加耶纳2号墓葬群的炼铁场遗址/094三恩加耶纳2号墓葬群的采石场/096
第五章 三级遗址:桑蒂乌一恩加耶纳墓葬群/098一发掘的墓冢/099
结分析:埋葬逝者、标记空间和生产祖先/115
部分巨石圈空间的西翼和东翼
第六章萨卢姆河三角洲/123
一现居人口的历史传统/127二软体动物的开发利用/132
第七章贝丘考古/134
一恩迪阿蒙一巴达特贝丘:公元前一千纪中叶农民的生活方式/135
二迪奥隆—布玛克贝丘:贝坦提岛群古代农民生活方式/137
三迪奥隆:贝坦提岛群古代农民生活方式的各个方面/140
四苏库塔:诺姆巴托旧时农民的生活方式/143
五班加雷尔:诺姆巴托贝丘的形成和发展速度/143
六法布拉:关于贝丘形成速度的补充信息/144
第八章贝丘与领土标记策略/146一甘杜勒岛群的贝丘/148
二普塔克小岛和古克小岛的贝冢/152三贝坦提岛群贝丘/155四诺姆巴托贝丘群/159
五领土化、集约化和交换/161六文化遗产保护/164
第九章 巴萨里和贝迪克文化景观 /169一巴萨里人/170
二贝迪克人/175
三小结/177
第十章巴萨里和贝迪克考古/178一 巴萨里地区的考古调查/180
二在贝迪克人的埃提奥瓦尔村的考古调查/202
第十一章 抵抗之地 /206
一 贝迪克人和巴萨里人 / 206
二 喀麦隆北部廷格林(Tinguelin)高原的避难地和抵抗活动/207
三喀麦隆北部曼达拉(Mandara)高地的避难所和抵抗活动/208
四 西苏丹“努巴山”(Nuba)的避难所和抵抗活动/209五展望和小结/209
结论/211
参考文献/213
译后记/2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