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姚巧华编著
页数:257 页
出版社: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
ISBN:9787563921843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作者简介
姚巧华,女,1974年1月生,河南南阳人。中共党员,法学博士,中共河南省委党校教师、教研室主任。参编《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几个理论问题》、《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等著作;主持和参与各类科研课题6项;在《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中州学刊》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多篇。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等。
相关资料
第一章 统筹兼顾能力第一节 统筹兼顾“势在必行”统筹兼顾不仅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也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和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我国进入了“黄金发展期”和“矛盾凸显期”并存的转型时期,社会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呈现多样化的趋势和特点。利益群体分化重构,社会矛盾变得更加复杂。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布局的差异,地区发展的不平衡,资源、环境的压力等问题日益显现出来。要破解矛盾问题,推进科学发展,对领导干部来说,掌握统筹兼顾的科学方法、提高统筹兼顾的能力“势在必行”。从内在逻辑上看,把统筹兼顾作为根本方法,说明科学发展的各个方面都涉及统筹兼顾的问题。实现全面发展要统筹,协调各方面的重大关系、实现整个社会的协调发展需要统筹,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也需要统筹。统筹从根本上说也是为了人,是要协调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从具体内容上看,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这几个统筹不仅使科学发展观显得更加具体,更加具有可操作性,而且使我们对领导整个社会经济生活的科学发展能够有一个系统全面的把握。一、统筹兼顾的历史演进坚持统筹兼顾,是我们党在长期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形成的一条宝贵经验,也是我们处理各方面矛盾和问题必须坚持的重大战略方针,也是我们党一贯坚持的科学有效的工作方法。在80多年的革命斗争和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就提出并丰富发展了统筹兼顾思想,成功指导了社会主义实践。在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主席就十分重视统筹兼顾,强调要军民兼顾、公私兼顾。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主席又把统筹兼顾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一条重要指导方针。他说:“我们的方针是统筹兼顾、适当安排。”“我们作计划、办事、想问题,都要从我国有六亿人口这一点出发,千万不要忘记这一点。”新中国建立之初毛泽东进一步指出:“我们的方针就是统筹兼顾,各得其所。这是一个什么方针呢?就是调动一切积极力量,为了建设社会主义。这是一个战略方针。我们作计划、办事情、想问题,都要从这一点出发,要正确处理重工业与轻工业、农业发展的关系,沿海的工业基地和内地工业建设的关系,加强国防与加强经济建设的关系等十大关系。做到了统
本书特色
《领导干部能力新观》:精心解读领导讲话精神,提升领导干部执政能力。习近平同志指出,提高领导干部推动科学发展的能力,是当前干部队伍建设的一项根本任务。各级领导干部要努力提高以下六个方面的能力。一 统筹兼顾的能力;二 开拓创新的能力;三 知人善任的能力;四 应对风险的能力;五 维护稳定的能力;六 同媒体打交道的能力。
目录
节选
《领导干部能力新观》内容简介:提高领导干部科学发展的能力,是当前干部队伍建设的一项根本任务。针对这种情况,习近平在2009年中央党校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提出各级领导干部要努力提高以下六个方面的能力:一要提高统筹兼顾的能力,善于运用唯物辩证法认识和处理问题,既统揽全局、统筹规划,又在重点突破中推动工作协调发展。二要提高开拓创新的能力,善于根据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推动思维创新、方法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三要提高知人善任的能力,善于发现人才,正确识别人才,科学评价人才,合理使用人才,把各方面优秀人才汇聚到党和国家事业中来。四要提高应对风险的能力,善于对各种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科学预判和超前准备,增强临机处置能力,化风险为机遇,化被动为主动。五要提高维护稳定的能力,善于见微知著,增强维护稳定的果断性,及时化解矛盾纠纷,妥善处理群体性事件。六要提高同媒体打交道的能力,尊重新闻舆论的传播规律,正确引导社会舆论,要与媒体保持密切联系,自觉接受舆论监督。 这六种能力,正是本书所谈的“能力新观”。《领导干部能力新观》通过对统筹兼顾能力、开拓创新能力、知人善任能力、应对风险能力、维护稳定能力、媒体应对能力这六大新能力要求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详细提出领导干部提高每一项能力的对策建议,期望以此把新能力观引入干部队伍建设实践,使之成为新形势下识别、选拔、培养和使用各级各类领导干部的重要标准,为整体提升干部队伍建设水平乃至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发挥积极作用,对各级领导干部执政水平和执政能力的提高有所借鉴和启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