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梁诸英
页数:270
出版社:黄山书社
出版日期:2022
ISBN:9787546189109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为系统考察晋唐时期生态环境变迁状况的学术专著。内容分为晋唐时期自然生态概况、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生态技术与思想三个部分,主要涉及晋唐时期的气候、水土环境、动植物分布、农牧业发展、经济重心南移、薪炭砍伐、战争、虎患等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晋唐时期相关学术作品中的生态环境保护思想等。书稿论证严密,内容翔实,对当今生态文明建设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作者简介
梁诸英,男,1974年出生,汉族,安徽省南陵县人,科学技术史专业博士。现为安庆师范大学人文与社会学院教授,“历史学科教学”方向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经济史、徽学。主持国家社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项目各一项。在《安徽史学》《资源科学》《中国农史》《安徽大学学报(社科版)》《东北师大学报(社科版)》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0篇,出版专著一部。
目录
绪论
一、相关研究现状及述评
二、研究意义及创新之处
三、研究内容、存在的不足
第一章 晋唐时期自然生态环境
第一节 晋唐时期气候状况
一、魏晋南北朝气候寒冷之特征
二、魏晋干旱等自然灾害之状况
三、隋唐气候变迁特征
第二节 晋唐时期水土环境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水土环境
二、隋唐时期水土环境
第三节 晋唐时期动植物分布状况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动植物分布状况
二、隋唐时期动植物分布状况
第二章 晋唐北方农牧业开发与生态环境变迁
第一节 生态环境变化与西域文明兴衰
一、西域概况及西域文明兴衰
二、自然环境与西域文明
三、人类开发、生态环境变化与西域文明兴衰
第二节 晋唐时期北方农牧民族的迁徙及其动因分析
一、北方农牧民族迁徙概况
二、经济、战争及民族政策因素与民族迁徙
三、生态环境变迁与民族迁徙
第三节 魏晋黄土高原农牧活动与生态变化
一、内迁少数民族与北方地区农牧业生产
二、北方农耕、畜牧业的地位及农牧分界线
三、北方地区农牧业变迁的生态影响
第四节 隋唐黄土高原农牧业发展与生态变化
一、农业区扩大分析
二、畜牧业发展的原因及状况分析
三、黄土高原农牧业活动的生态影响
第五节 晋唐黄河清浊变化与河患
一、黄河及其支流清浊变化及河患
二、黄河浑浊与河患的原因分析
第三章 晋唐南方农业开发与生态环境变迁
第一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农业开发的背景
一、自然条件
二、人口及技术条件
二三、政策因素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农业开发及生态影响
一、南方农业开发概况
二、南方农业开发的积极意义及生态影响
第三节 隋唐时期南方农业开发与生态变化
一、南方农业开发条件分析
二、南方农业开发的状况
三、南方生态环境的变迁
第四节 隋唐南方生态环境变迁的评价及经济重心南移
一、隋唐南方生态环境变迁的总体评价
二、经济重心南移问题
第四章 晋唐人类日常活动与生态变迁
第一节 隋唐日常生活与林木消耗
一、薪炭消耗、管理及供应——以长安城为例
二、建筑、殡葬、日常用品制造等活动对林木的消耗
三、林术砍伐所导致的森林资源破坏及影响
第二节 晋唐帝王狩猎与生态影响——以猎捕虎类活动为中心
一、帝王崇尚猎捕虎类之概况
二、帝王崇尚猎捕虎类原因之探讨
三、帝王猎捕虎类的负面作用及生态影响
第三节 晋唐战争与生态影响
一、火攻战术及对生态的影响
二、战争过程焚毁森林及人为纵火
三、战具制造行为对林木砍伐的影响
四、行军过程对林木的砍伐
第五章 晋唐生态环境变迁的社会应对
第一节 官民社会力量对灾害的应对:以晋唐虎患为中心
一、晋唐时期的虎患概况
二、应对措施一:官民应急性捕虎杀虎行为
三、应对措施之二:官方有计划、有组织的捕杀
四、对虎患问题的伦理性和生态性解读
五、余论:官民对其他灾患的态度
第二节 晋唐宗教社会力量的生态实践:以僧侣为中心
一、禳灾活动状况、方式及影响
二、戒杀放生、治病济人的生态实践
三、植树掘泉等生态实践
第三节 技术角度分析:晋唐北方旱作农业技术体系的生态意义
一、精耕细作农业技术体系概况及形成背景
二、“三才”农业思想
三、抗旱保墒、合理用水技术及思想
四、合理用地养地技术及思想
五、林木种植技术及思想
六、对动植物生态习性的认识
第四节 制度建设分析:隋唐生态环境保护思想及措施
一、植树造林及林木资源的保护
二、水利建设
三、动物资源的保护
四、园林建设
第六章 晋唐思想与生态文化
第一节 晋唐佛教的生态思想
一、佛教生态观的哲学基础——缘起论
二、佛教生态伦理思想——生命平等观
三、佛教生态保护思想——慈悲观
四、佛教戒律的生态意义
五、佛教的生态理想——净化心灵的思想
第二节 晋唐道教的生态思想
一、晋唐道教的兴盛
二、万物由道而生:道教生态思想的哲学基础
三、道教改造和利用自然的思想
四、神学化的生态思想
五、重视生命的生态伦理观
六、身心和谐的生态实践思想
第三节 魏晋玄学的生态思想
一、魏晋玄学
二、“山水”与“道”的一致——玄学的山水自然观
三、人与自然融合的生态思想
四、顺乎自然的的生活方式
五、魏晋玄学与自然山水园林
结语
一、晋唐时期生态环境演变概况
二、气候变迁与农业生产及朝代更替
三、人类活动、森林破坏和环境影响
四、灾害、饥荒等生态性事件的应对方式分析
五、技术、文化因素对生态环境破坏的遏制作用
参考文献
后记
一、相关研究现状及述评
二、研究意义及创新之处
三、研究内容、存在的不足
第一章 晋唐时期自然生态环境
第一节 晋唐时期气候状况
一、魏晋南北朝气候寒冷之特征
二、魏晋干旱等自然灾害之状况
三、隋唐气候变迁特征
第二节 晋唐时期水土环境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水土环境
二、隋唐时期水土环境
第三节 晋唐时期动植物分布状况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动植物分布状况
二、隋唐时期动植物分布状况
第二章 晋唐北方农牧业开发与生态环境变迁
第一节 生态环境变化与西域文明兴衰
一、西域概况及西域文明兴衰
二、自然环境与西域文明
三、人类开发、生态环境变化与西域文明兴衰
第二节 晋唐时期北方农牧民族的迁徙及其动因分析
一、北方农牧民族迁徙概况
二、经济、战争及民族政策因素与民族迁徙
三、生态环境变迁与民族迁徙
第三节 魏晋黄土高原农牧活动与生态变化
一、内迁少数民族与北方地区农牧业生产
二、北方农耕、畜牧业的地位及农牧分界线
三、北方地区农牧业变迁的生态影响
第四节 隋唐黄土高原农牧业发展与生态变化
一、农业区扩大分析
二、畜牧业发展的原因及状况分析
三、黄土高原农牧业活动的生态影响
第五节 晋唐黄河清浊变化与河患
一、黄河及其支流清浊变化及河患
二、黄河浑浊与河患的原因分析
第三章 晋唐南方农业开发与生态环境变迁
第一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农业开发的背景
一、自然条件
二、人口及技术条件
二三、政策因素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农业开发及生态影响
一、南方农业开发概况
二、南方农业开发的积极意义及生态影响
第三节 隋唐时期南方农业开发与生态变化
一、南方农业开发条件分析
二、南方农业开发的状况
三、南方生态环境的变迁
第四节 隋唐南方生态环境变迁的评价及经济重心南移
一、隋唐南方生态环境变迁的总体评价
二、经济重心南移问题
第四章 晋唐人类日常活动与生态变迁
第一节 隋唐日常生活与林木消耗
一、薪炭消耗、管理及供应——以长安城为例
二、建筑、殡葬、日常用品制造等活动对林木的消耗
三、林术砍伐所导致的森林资源破坏及影响
第二节 晋唐帝王狩猎与生态影响——以猎捕虎类活动为中心
一、帝王崇尚猎捕虎类之概况
二、帝王崇尚猎捕虎类原因之探讨
三、帝王猎捕虎类的负面作用及生态影响
第三节 晋唐战争与生态影响
一、火攻战术及对生态的影响
二、战争过程焚毁森林及人为纵火
三、战具制造行为对林木砍伐的影响
四、行军过程对林木的砍伐
第五章 晋唐生态环境变迁的社会应对
第一节 官民社会力量对灾害的应对:以晋唐虎患为中心
一、晋唐时期的虎患概况
二、应对措施一:官民应急性捕虎杀虎行为
三、应对措施之二:官方有计划、有组织的捕杀
四、对虎患问题的伦理性和生态性解读
五、余论:官民对其他灾患的态度
第二节 晋唐宗教社会力量的生态实践:以僧侣为中心
一、禳灾活动状况、方式及影响
二、戒杀放生、治病济人的生态实践
三、植树掘泉等生态实践
第三节 技术角度分析:晋唐北方旱作农业技术体系的生态意义
一、精耕细作农业技术体系概况及形成背景
二、“三才”农业思想
三、抗旱保墒、合理用水技术及思想
四、合理用地养地技术及思想
五、林木种植技术及思想
六、对动植物生态习性的认识
第四节 制度建设分析:隋唐生态环境保护思想及措施
一、植树造林及林木资源的保护
二、水利建设
三、动物资源的保护
四、园林建设
第六章 晋唐思想与生态文化
第一节 晋唐佛教的生态思想
一、佛教生态观的哲学基础——缘起论
二、佛教生态伦理思想——生命平等观
三、佛教生态保护思想——慈悲观
四、佛教戒律的生态意义
五、佛教的生态理想——净化心灵的思想
第二节 晋唐道教的生态思想
一、晋唐道教的兴盛
二、万物由道而生:道教生态思想的哲学基础
三、道教改造和利用自然的思想
四、神学化的生态思想
五、重视生命的生态伦理观
六、身心和谐的生态实践思想
第三节 魏晋玄学的生态思想
一、魏晋玄学
二、“山水”与“道”的一致——玄学的山水自然观
三、人与自然融合的生态思想
四、顺乎自然的的生活方式
五、魏晋玄学与自然山水园林
结语
一、晋唐时期生态环境演变概况
二、气候变迁与农业生产及朝代更替
三、人类活动、森林破坏和环境影响
四、灾害、饥荒等生态性事件的应对方式分析
五、技术、文化因素对生态环境破坏的遏制作用
参考文献
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