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王剑冰选编
页数:602 页
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
ISBN:9787500689515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作者简介
王剑冰,当代作家,全国鲁迅文学奖二、三、四届评委,河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河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河南省散文学会会长,中外散文诗协会副主席,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出版著作有诗集《日月贝》、《欢乐在孤独的那边》、《八月敲门声》;散文集《苍茫》、《蓝色的回响》、《有缘伴你》、《在你的风景里》、《远方》、《绝版的周庄》、《喧嚣中的足迹》、《王剑冰散文选》;理论集《散文创作谈》、《散文时代》、《散文散文》、《文本现场》;长篇小说《卡格博雪峰》等。 其散文《绝版的周庄》入选上海高中语文课本,并被刻碑于周庄,被周庄授予荣誉镇民;《喧嚣中的足迹》被中国现代文学馆和宁波天一阁藏书楼收藏,《绝版的周庄》被德国国家图书馆收藏。曾获全国首届及第三届冰心散文奖,全国首届郭沫若散文随笔奖,中国文联理论奖,河南省政府文学奖,中国散文诗90年重大贡献奖等。 其曾在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解放军艺术学院等近百所高校及重点中学作过专题演讲。
相关资料
上册人生篇廖沫沙《师说》解年过五十的老先生,大概总读过韩愈的《师说》。这篇文章里很有几句话值得今天当老师和学生的想一想。例如他说:“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韩愈的原意,是因为自己接受了门徒,为了抵制当时舆论的非议,所以写这篇文章自解。他的意思是说,自己虽是做了先生,并不一定样样贤于弟子,从他学的人也不一定不如他,人们不必因此而大惊小怪。本来,只要是一个人闻道在先,不管他是什么人,都可以拜为老师。要学习的是知识,用不着问他“生乎吾前”或“生乎吾后”;也用不着要求老师精通百般武艺,只要他有一门是比自己好的,就应该认他为师,向他学习。这是讲给求学的人听的。但也可以反过来讲给“传道授业解惑”的老师们听。“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是一个真理,并不是瞎说。老师和学生并没有什么不可逾越的界限。在这门知识上老师高于学生,在另一门知识上,学生也可能高于老师;今天老师高于学生,明天学生可能高过老师。这也是辩证法,对立面的统一。老师和学生可以互相转换,学生要向老师学习,老师也有需要向学生学习之处。礼记的《学记》有一段著名的话,意思也和这相近:“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说命曰:’教学半’。其此之谓乎!”礼记的话着重在自反自强,不如韩愈说得更彻底。但是它所说的“教然后知困”,“教学相长”,所引的“教学半”(就是说教学各居其半,相反而相成),就是在今天说来,也还是颠扑不破的。做先生的必然同时做学生,或者首先做学生,像马克思所说的“教育者必先受教育”,这个道理说来很浅显,但是人们在实际生活中却很不容易承认。特别是当老师当久了的人,或者像韩愈所说的“术业有专攻”的人,就很不容易接受这个辩证法。老师们不容易接受这个道理,倒也事出有因。“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虽是封建思想的代表者韩愈所提出来的一个观点,但是在封建时代却并不通行。正好相反,“天地君亲师”,在封建时代,老师是同“天地君亲”在一起,居高而临下,弟子哪里能同老师上下平等而又矛盾统一呢?老师毕竟是老师,师道尊严,神圣不可侵犯,弟子毕竟是弟子,怎可以超过老师?这个观点相沿成习,直到不久以前,
本书特色
《60年中国青春美文经典(上下册)》是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
目录
节选
《60年中国青春美文经典(上下册)》包括《60年中国青春美文经典(上册)》和《60年中国青春美文经典(下册)》。分为人生篇、社会篇、哲思篇、情感篇、生活篇、风物篇和感怀篇,共七篇,主要收录了《谁是最可爱的人》、《小鸟,你飞向何方》、《松树的风格》、《在那蓝色的海边》、《灵魂·眼睛·语言》、《一只小野鸭的超能量》、《夏天落下的第一颗红豆》、《美丽不需要结尾》、《让我许个愿》、《女孩子的花》、《北京的春节》、《生命本来没有名字》、《牵挂是一种美丽》、《澜沧江边的蝴蝶会》、《我们改变了什么》、《把钥匙挂在心口》、《走向满月》、《一棵树的私语》、《蜕变》、《晒月亮》、《秋天》等经典美文,供读者们欣赏。 《60年中国青春美文经典(上下册)》主要收录了近、现代国内外著名文学家最为经典、也最能体现其风格的、经过时代磨砺依然闪烁着光芒的散文。有对已故名人知己的缅怀和追忆,有对世间万物花鸟虫鱼的心爱与思索,有对读书的深切感悟和深刻认知,有对人生哲理的思考探讨,等等,是一套不可多得极有文化深度的散文分类精选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