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葛平德
页数:284
出版社: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3
ISBN:9787555118367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世界知名科技史学家葛平德(Peter J. Golas)以中国远古时期——汉唐时期——宋元时期——明清时期——十九世纪为时间线索,详细梳理《天工开物》《农书》《耕织图》等重要中国典籍中的科技图绘,于2015年出版了《中国科技绘图史——从远古时期到十九世纪》,书中针对这些著作的作者、年代、技法、风格、是否政府赞助等关键问题展开论述,通过与同时代的欧洲、□□、朝鲜相比较,探讨中国科技绘图的特点及缺陷,推测古代中国的文化特质和社会发展。
作者简介
葛平德(Peter J. Golas,1937—2019),世界知名科技史学家,美国著名学者,丹佛大学名誉教授,专事研究中国传统社会经济和科技史,在丹佛大学讲授中国历史长达三十五年,曾荣获1997—1998年度丹佛大学杰出学者荣誉。著有《中国科学技术史》(Science and Civilisation in China)第五卷第十三分册。
本书特色
学界大家,史料翔实。世界知名科技史学家葛平德(Peter J. Golas)遗世之作,旁征博引中国建筑、农桑、手工业珍贵史料及现代中外科技绘图史学研究成果,论述清晰,发人深省。
权威译者,专业翻译。由国内知名建筑学专家李丽教授、高级建筑师曹茂庆担任翻译,清晰再现葛平德教授笔下的中国科技绘图发展脉络。
珍贵插图,重现历史。开书即见十余幅高清大幅彩图,正文有多幅珍贵中外古籍插图穿插,佳文美图结合重现中外古代科技风采。
装帧精美,制作精良。精心设计260mm×170mm书籍尺寸,裸脊锁线精装,典雅大方。封面采用高档特种纸印刷,纸张肌理细腻,浑天仪磨砂工艺凸显中国古代科技成就之美。
《中国科技绘图史》对中国物质文明、才智和美学传统角度下的科技绘图进行了丰富而令人信服的分析。这本由领先科技绘图研究专家所著的书籍也激励着我们重新思考现代世界崛起的关键问题:科技绘图中的科技成分与发明或技术成就的关联性有多么密切?
——白馥兰(Francesca Bray),英国剑桥大学李约瑟研究所成员,英国皇家学院院士,国际科学史学会主席
这是第一部就中国科技绘图悠久发展史而进行的详尽研究专著。基于广泛阅读和对于中西方科技绘图领域的了解,葛平德先生的分析充分考虑了技术、社会、经济、政治、哲学和艺术等不同但相互关联的因素,从而客观且全面地揭开了复杂的中国科技绘图发展历史。
——傅汉思(Hans Ulrich Vogel),知名汉学家,德国图宾根大学汉学系教授
葛平德先生对中国传统绘画技术进行了全面而精彩的介绍,他擅长仔细探索和客观衡量科技绘图的所有方面,避免不合时宜的中西方对比。
——沃尔夫冈·勒费夫尔(Wolfgang Lefèvre),德国柏林马克斯普朗克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
目录
第一章 中国早期图形
图形文字
几何图案
从装饰到叙事:战国时期与汉代的插图
早期农业绘画
第二章 汉唐时期:写实主义兴起
审美与写实主义初露端倪
比例图与透视法
毛笔与线条的主导地位
模型、自动机与技术制图
雕版印刷出现
第三章 宋元时期:黄金时代
界画及对界画的□□
政府、印刷与技术再现
《武经总要》:最重要的军事技术汇编
新浑天仪与《新仪象法要》
《营造法式》
《耕织图》
王祯的《农书》
第四章 儒家新范式
写实主义式微
精英统治下的绘画
“□□性”的绘画
对新绘画美学的哲学贡献
绘画与书法
第五章 晚明及天工开物
《天工开物》:□□之作
宋应星和他的世界
晚明书籍插图
成书原因
评估插图
生产挑战
插图的后期□□
第六章 清代发展:未竟之路
17世纪的转型
数学与测量
机械□□性
军事技术的作用
耶稣会士的贡献及其有限的影响
中国的第一位现代工程师?
焦秉贞的《耕织图》
写实主义的最后狂欢:清代建筑绘画
结语
科技图绘中的非技术目的
农业与人力投入的优势
被忽视的科技
技术制图标准的缺失
官办作坊的作用
成熟,还是停滞?
参考文献
前言
在西方的思想认识和著 述中,一度大量充斥着对中 国科学技术成就的轻蔑之辞 。现在,这种情况已经改□ ,人们普遍认识到,这些领 域的成就正是中国□□及中 华文明的丰功伟绩之一。在 技术领域,受李约瑟 (Joseph Needham)及其卷 帙浩繁的著作——《中国科 学技术史》(Science and Civilisation in China)启发, 超过两代人在学术上辛勤耕 耘,充实了中国人的发明天 赋和广泛的技术创新才能这 一精彩篇章,这在20世纪中 叶以前几乎难以想象。 尽管如此,这一精彩篇 章的内容仍有待进一步充实 。就本书写作目的而言,最 重要的问题莫过于:中国人 描绘技术的方法究竟如何影 响了中国科技的整体发展? 现存前现代时期针对技术图 像的许多研究都是通过分析 这些图像,来阐明某种特定 技术或某个设备的工作原理 ,那些分析往往都包含了相 当高超的技巧。究竟技术本 身以及对技术的视觉描绘, 如何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 化,抑或没有发生□化?从 这些研究中可以发现许多关 于这一问题的有趣见解。 我们写作本书的目的之 一是整合这些见解,对目前 所了解的从远古时期至大约 19世纪的中国科技插图进行 概述。与此同时,我们还将 特别关注新的方法,得益于 这些新方法,我们正逐步加 深对科技和科技图绘在中国 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秩 序中所处地位的理解。 很明显,我要阐述的大 部分内容都启发自欧洲文化 中大量关于科技图绘的作品 ,尤其是中世纪晚期和文艺 复兴时期的作品。以21世纪 的视角来看,文艺复兴时期 艺术家们创作的图像通常比 大多数同时期的中国图像更 符合我们对科技插图的期望 。尽管如此,我还是回避了 过于常见的做法,即把欧洲 人的成就设立为某种普遍标 准,然后再为中国人何以未 能达到该标准去寻求解释。 我最感兴趣的,是去理解中 国人绘制这些科技图像的复 杂动机,而不是去寻找他们 “未能”创作出更像欧洲作品 的原因。我提到欧洲的经验 ,主要是有助于对比找出中 国经验中的不同之处,或许 也有助于找出这种独特性的 根源所在。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 从更广阔的□□角度来看, 中国插图绝非不能与同时期 的欧洲插图相媲美。就某些 标准而言,中国人不如西方 人那么重视,但即使以这些 标准来评判,结论亦是如此 。早在宋代(960—1279年) ,中国艺术家就会时不时创 作一些技术题材的插图,呈 现出一定的准确性、可理解 性甚至是写实性,而类似的 欧洲图像作品则在很久以后 才出现。可以对比两幅图: 一幅是13世纪中国蚕茧缫丝 场景插图的仿本,另一幅是 14世纪佛兰德手抄本中描绘 纺织场景的插图。 可以肯定的是,在写实 性和准确性方面,这一时期 的大多数中国科技插图都远 不如农业和蚕桑业这两个系 列的彩色插图那么引人注目 ,13世纪中国宋代蚕茧缫丝 场景图只是其中一例。但是 ,这几个世纪的欧洲技术图 绘却无法与这些中国插图相 媲美。尽管这样,人们发现 ,大约在13世纪以后,中国 在科技图绘方面的进步似乎 远不如早期成就所预示的那 么大。如果要试图解释出现 这种现象的原因,同样需要 深入研究技术与更广泛的中 国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这 是一个永远令人着迷的问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