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刘晖
页数:331
出版社:民族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
ISBN:9787105101177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旅游与民族学,旅游民族学导论,游客与旅游,旅游目的地,民族学与旅游业,民族旅游地社会文化变迁的案例研究。
相关资料
第二章 旅游民族学导论本章的目的在于要对作为一门科学的旅游民族学有一个比较完整的概念性描述。故此,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对民族学视野中的旅游现象进行阐释;对“民族旅游”,这一在旅游民族学研究中具有独特理论价值的概念进行单独的论述;对旅游民族学的研究视角、定义、特征、意义及研究方法进行介绍。第一节 旅游的民族学解释尽管旅游学界对于什么是旅游,即旅游的定义有着各种版本的表述,除了世界旅游组织的技术性定义外,从概念上定义,不外乎“经济活动说”和“社会现象说”两大类。这两类学说都源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欧洲,前者以意大利的马里奥蒂(A.Mariotti)、奥地利的赫尔(H.vonSchllard)为代表,他们认为,旅游是外来人口进入非定居地并在其中逗留和移动所引起的经济活动总和。而后者是以德国的葛留克斯曼(G.Glticksmann)、瑞士的亨泽克尔(W.Hunziker)和克拉普夫(K.Krapf)为代表,他们将旅游看做是非定居者的旅行和暂时居留而引起的现象和关系的总和。在当今西方经典的主流旅游学教科书作者中,克里斯.库珀(Chris Cooper)、罗伯特?麦金托什(Robert W.Mcintosh)、J.c.霍洛韦(J.C.Holloway)、伯卡特和梅德里克(Burkart&Medlik)等学者虽然对于旅游一词的定义各有表述,但基本上属于或倾向于“经济活动说”。
后记
将民族学和旅游学结合起来进行交叉研究,是我在硕士研究生阶段就已选好的研究方向。在与导师杨建新教授进行讨论后,杨先生鼓励我创建一门中国的旅游民族学。这也顺之成为我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课题。这本书就是我6年来的学习总结和研究成果。在此非常感谢我的导师,是恩师一如既往的鼓励、支持和教诲,才有了我今天的坚持。杨先生是一位非常开明的导师,一贯主张因材施教和不拘一格培养人才,主张学生根据自身的基础和兴趣选择研究方向,本书就是在此思想的指导下确立的。我大学主修的就是旅游管理专业,研究生阶段主修的是民族学专业,因此选择旅游民族学作为我的研究方向,有一定的基础,也是我的兴趣所在。另外,我还要特别感谢马曼丽教授,在写作过程中,马先生给了我很多鼓励和帮助,本书也是马先生主持的课题:《中国民族学丛书》之一。还要感谢洲塔教授给我提供了甘南的情况及相关建议,伍光和教授为我的调研提供了资料和便利,还有王希隆教授、徐黎丽教授亦给予了我许多指导和帮助,特此致谢!我要感谢我的同学迟钰骅、何峰在田野调查中所给予我的帮助。要感谢的人还有很多
本书特色
《旅游民族学》:教育部人文社科百所重点研究基地,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
目录
第一节 旅游产业的背景描述
第二节 当代旅游研究概貌
第三节 西方旅游民族学研究简述
第四节 旅游民族学中国化的探索
第二章 旅游民族学导论
第一节 旅游的民族学解释
第二节 民族旅游
第三节 旅游民族学的研究视角与定义
第四节 旅游民族学的学科特征与意义
第三章 游客与旅游
第一节 旅游的出现与旅游需求
第二节 旅游动机与游客的分类
第三节 现代旅游的仪式性指喻
第四节 旅游主体与旅游“跨文化”行为
第五节 旅游行为的真实性问题
第六节 旅游者的凝视与后现代主义
第七节 小结:旅游对游客的影响
第四章 旅游目的地
第一节 旅游目的地
第二节 旅游对目的地的正面和负面影响
第三节 文化的商品化问题
第四节 旅游与民族认同、地方文化再建构
第五节 少数民族妇女与民族旅游
第六节 民族旅游地的城市化问题
第七节 民族旅游地社会文化变迁的模型建构
第八节 管理与调控:旅游目的地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第五章 民族学与旅游业
第一节 旅游建构中的权力博弈
第二节 政府在旅游发展中的角色分析
第三节 旅游景观的符号价值与旅游吸引力
第四节 民族旅游开发的影响因素与模式
第五节 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第六节 民族学与旅游规划
第六章 民族旅游地社会文化变迁的案例研究
第一节 旅游浪潮下东巴文化的命运
第二节 丽江古城的变迁
第三节 泸沽湖畔落水村:旅游与传统文化的现代生存
第四节 青海互助小庄村:一个土族自然村的社会文化变迁
第五节 生态博物馆和民族生态旅游接待村
第六节 民族旅游地宗教生活的世俗化倾向——以西双版纳勐罕镇曼春满村佛寺和甘南夏河拉卜楞寺为例
参考文献
附录:关于注释的说明
后记
节选
《旅游民族学》内容简介:只有将旅游现象置于社会发展的“语境”中去考察,我们才能理解旅游这一独特社会活动的本质。《旅游民族学》首先就现代旅游产业的社会背景进行描述,勾勒国际旅游业和中国旅游业的发展概况。然后,交代旅游与民族学的学术渊源,对当代旅游与旅游研究的概貌,西方旅游民族学的研究状况予以简介。并在纵览中国旅游民族学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对中国旅游民族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针对这些问题,提出进一步发展的对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