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阿拉善蒙古研究

封面

作者:梁丽霞

页数:355

出版社:民族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

ISBN:9787105100774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共分九章,内容包括:阿拉善蒙古先世史研究;阿拉善蒙古部落形成及其行政建制研究;阿拉善蒙古的社会组织及统治体系;阿拉善蒙古与清皇室联姻研究等。

相关资料

第一章阿拉善蒙古先世史研究第一节阿拉善蒙古人的先祖——拙赤?合撒儿阿拉善蒙古部落出于成吉思汗弟拙赤?合撒儿之后裔,要了解阿拉善蒙古人的历史,应先从了解他们这位先祖的活动开始。12—13世纪是蒙古诸部从分裂走向统一和大蒙古国家建立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蒙古民族中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人物,成吉思汗之弟拙赤?合撒儿即是其中之一。合撒儿从少年时代起就跟随成吉思汗四处征战,是成吉思汗的开国功臣之一,在当时的蒙古国中声誉远播、位极一时。一、个人素质合撒儿,也速该次子,成吉思汗同母弟,1164年生于斡难河畔,是著名的蒙古勇士。合撒儿在蒙古草原上以其勇武而著名。据《蒙古秘史》载,合撒儿“身高数丈,有力胜三牛”。拉施特在《史集》中也特别指出,“合撒儿”一名是“猛兽”之意,并生动地描述了合撒儿的勇猛形象:“他的肩与胸很宽,而腰很细,故他侧卧着时,能让一条狗从他肋下穿过;他力气(很大),能用双手抓起一个人,将他像支木箭般地折成两半,将他的脊椎骨折断。”合撒儿不但勇力过人,而且具有非凡的射箭技能。在当时的蒙古草原上,骑马射箭既是一项生活技能,更是一项专门的军事技能。合撒儿的射技在少年时期就已超越常人,并凭此本领曾多次化解了家族的危机。当孛尔只斤家族迁至斡难河畔不久,泰亦赤兀氏率众深夜来袭,在孛儿只斤家族毫无防范、生死存亡之际,合撒儿“独执弓矢与斗,泰亦赤兀不敢逼”,使其家人得以安全撤退。另据《蒙古秘史》载,当成吉思汗出兵征讨乃蛮部时,札木合对乃蛮部塔阳汗称赞急驰而来的合撒儿的射箭技能,他说:“整咽带弓矢之人,亦不碍其喉焉。即吞全身之汉,亦不点其心焉。其方怒之时也,引弓放其叉披箭,射穿隔山一二十人。其斗敌之时也,引弓放其大披箭,射穿越野横渡人。大引而放其箭,则能射至九百寻,小引而放其箭,则能设至五百寻。”这里的描写虽然具有文学夸张的成分,却显示出合撒儿高超的射技——不仅命中率高而且力量大。合撒儿凭借其非凡的勇力和高超的射技,屡建奇功,最终辅佐成吉思汗统一了蒙古诸部。二、建立军功1170年,合撒儿年仅7岁,其父也速该被塔塔儿人毒死,部众为泰亦赤兀氏夺走,孛儿只斤家族受到重挫。合撒儿随其兄弟们被迫流落到斡难河河源附近的肯特山区(当时名为不儿罕合勒敦山),以渔猎为生。在这段颠沛流离极端困苦的时期,合撒儿与成吉思汗一道肩负起了振兴家族的重任,成为孛儿只斤家族在艰难时期赖以依靠

本书特色

《阿拉善蒙古研究》:教育部人文社科百所重点研究基地,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阿拉善蒙古先世史研究
第一节 阿拉善蒙古人的先祖——拙赤·合撒儿
第二节 蒙、元时期合撒儿家族的兴盛及其原因
第三节 北元时期合撒儿后裔所属部落的变迁
第四节 四卫拉特联盟中的和硕特部
第二章 阿拉善蒙古部落形成及其行政建制研究
第一节 阿拉善蒙古的来源
第二节 阿拉善蒙古与西北地区各方政治势力的关系
第三节 阿拉善蒙古与清王朝之间的相互选择
第四节 阿拉善蒙古游牧地的变迁及旗制的演变
第三章 阿拉善蒙古的社会组织及统治体系
第一节 等级制度
第二节 行政区划
第三节 统治机构
第四章 阿拉善蒙古与清皇室联姻研究
第一节 阿拉善蒙古与清皇室联姻史事
第二节 阿拉善蒙古与清皇室联姻的特点
 第三节 阿拉善蒙古与清皇室长期联姻的原因
 第四节 阿拉善蒙古与清皇室联姻的作用与影响
 第五节 小结
 附:阿拉善蒙古与本族其他部落和其他民族联姻史事
第五章 阿拉善蒙古军事活动研究
 第一节 清前期阿拉善蒙古的军事活动
 第二节 清中后期阿拉善蒙古的军事活动
 第三节 乾隆年间西北回民起义过程中的阿拉善蒙古
 第四节 陕甘回民起义期间的阿拉善蒙古
 第五节 小结
第六章 阿拉善蒙古社会经济研究
第一节 阿拉善蒙古地区的畜牧业经济
第二节 阿拉善蒙古地区的农业经济
第三节 阿拉善蒙古地区的商品贸易经济
第四节 阿拉善蒙古地区的采矿业
第七章 阿拉善蒙古盐务问题研究
 第一节 清前期阿拉善蒙古盐务问题研究
 第二节 清后期阿拉善蒙古盐务问题研究
 附:民国时期阿拉善蒙古盐务概述
第八章 阿拉善蒙古地区民族构成与宗教信仰研究
第一节 阿拉善蒙古地区的民族构成
第二节 阿拉善蒙古人与藏传佛教的渊源
第三节 藏传佛教在阿拉善蒙古地区的传播和发展
第四节 藏传佛教对阿拉善蒙古社会的影响
第五节 其他宗教在阿拉善蒙古地区的传播与发展
第九章 清末民国间阿拉善蒙古与天主教关系研究
第一节 天主教在阿拉善蒙古地区的传播与发展
 第二节 阿拉善旗与天主教会的矛盾与冲突
 第三节 阿拉善旗收回地权的斗争
 第四节 天主教对阿拉善蒙古社会的影响
附录
一、引用及参考文献
二、阿拉善蒙古王公世系表
后记

节选

《阿拉善蒙古研究》内容简介:民族学在中国学术界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中国化的过程,中国民族学即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学,就是这个过程的结果。中国民族学与国外民族学,有密切的联系,中国民族学在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目标、研究传统、研究视角等方面,继承和吸收了大量国外良族学的优良成果,同时,中国民族学又有自己的特色。这个特色主要表现在下列五方面:1.在指导思想方面,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放眼中国和世界民族、民族问题发展的现状和趋势,充分反映和吸收世界民族学发展的优秀思想和最新成果,促进中国和世界各民族的平等、和谐发展。2.在内容方面,以中国民族学和民族问题为基本内容,构建符合中国和世界民族新发展的知识体系。3.在方法方面,采用实证的、思辨的、比较的、综合的多种方法,定性与定量结合,描述与分析综合结合,田野与文献结合,充分使用现代科学技术,促进民族学研究有更加广阔的道路。4.在视角方面,认为民族是一个包含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历史、心理及种族、生物等各种因素的群体,是一个综合的社会群体,全方位研究揭示民族的各个方面,是民族学的显著特色。5.在思想传统方面,继承中国古代对民族实体、民族关系、民族问题丰富而深邃的思想认识,吸取中国历史上处理和对待多民族国家民族问题的经验、政策和方法,使民族学在具有数千年多民族共处历史以及积累了深厚传统民族思想的中国,得到进一步的升华和发展。具有这样一些特色的中国民族学,既是当前广大中国民族学者的研究实践,也是多年来中国民族学界的主流愿望。本文库的出版,就反映了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想在推动民族学中国化,创立有中国特色民族学方面做些工作的强烈愿望。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阿拉善蒙古研究》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1480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