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生态环境损害救济的程序建构

封面

作者:顾尧

页数:135

出版社: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3

ISBN:9787571919184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生态环境损害救济的程序建构》以生态环境损害属于风险社会中的大规模损害事件的定性为认知起点,通过对我国生态环境法治建设的历史进程、理论发展与创新、生态环境保护法律制度的建立发展、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层次、生态环境公益诉讼程序以及相应的证明责任分配原则等不同角度,将我国生态环境损害救济制度的现状进行全景式的展示,并对其复杂成因以及背后的理念导向进行了详细分析,也是对我国生态环境保护法领域所取得的穰穰成果的总结。
遵循实证研究和经济分析的基本思路,实证研究是决定法学研究从定性到定量的关键性转变,一切应当以数据为依据,而不能仅仅依赖逻辑推理,在“超验”的抽象思维中建构生态环境保护应然状态,这是典型的“精英立法”。在大量收集国内外生态环境保护法学理论发展成果,包括宪法、法律法规、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司法解释以及指导案例的法律规范内容、典型生态环境损害社会事件和判例变化所表述的社会意识发展脉络等数据的基础上,展示出宏观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的历史沿革和发展趋势。同时,运用经济分析法学的方法,将生态环境损害这一经济的负外部性问题放置在供给-需求模式下进行讨论,从而总结出人类社会行为规范的原动力和影响效果,以期得到关于未来发展方向的正确判断。在对上述问题进行解读和论证的同时,描绘出生态环境损害救济程序的大致轮廓以及未来的发展进路。

作者简介

顾尧,男,1977年出生。哈尔滨开放大学政法教研室主任、副教授,主讲课程包括证据学、商法、经济法学等。本科毕业于黑龙江大学经济法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于东北林业大学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专业。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法律专家、黑龙江省法心理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哈尔滨市政治协商会议理事、黑龙江天乐平律师事务所兼职律师、“龙江讲坛”主讲人、初级社会工作师、中华志愿者协会黑龙江省代表处常务理事、ESB认证教师(双创教学)。
作者以法的经济分析为一般性思维工具,在充分的司法实践经验基础上,对民事诉讼证据制度理论与实务进行了深入和广泛的研究,侧重对证明责任分配原则涵摄和构造思维的持续观察。对于法的实践理性之一——法心理学体系的建构进路完成了初步展开,在表现为多元化价值判断动态均衡的社会行为中锚定收益化的底层逻辑和行动策略。
作者与他人合著《公平交易执法研究》《监狱法学》(教材),在各级各类期刊杂志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主持或参与国家级、省部级课题多项,主持完成的《证据学诠析》单机版多媒体课件获“东方燕园杯”全国多媒体课件三等奖,主持完成的《证据学》网络课程被评为2015年度国家开放大学精品课程。2012年黑龙江省第三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一等奖、国家开放大学第二届文法类教师论文评选一等奖、2015年全国微课(程)一等奖、2017年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第二十二次优秀高等教育研究成果一等奖、2018年黑龙江省第六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成果一等奖、2018年第八届“视友杯”中国高校电视奖二等奖、2020年黑龙江省第七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一等奖、2021年大学生创新创业省级金奖铜奖各一项,国家级铜奖一项。
荣获2003、2004年度哈尔滨优秀律师称号,2008、2010、2011、2013年度哈尔滨市优秀教师,2011年度哈尔滨市杰出青年岗位能手,2014、2016年度哈尔滨市“强师德、树医风、塑形象”活动先进个人,2015年哈尔滨市“身边好老师标兵”,2016年哈尔滨市“身边好老师”,2016年残疾人教育优秀工作者,2017年“黄炎培职业教育奖”杰出教师,2017年“四有”教师,2018年国家开放大学优秀教师,2022年“国家开放大学优秀创业者”。

目录

第一章 从环境权保护到生态环境损害救济的嬗变
第一节 围绕着《欧洲人权公约》的扩张性解释
第二节 生态环境权的证成与法学语义中的生态环境
第三节 国际环境法的发展历程
第四节 国外环境立法概况
第五节 生态环境损害救济程序建构的不同进路

第二章 生态环境法治建设的历史进程
第一节 生态环境保护思想的萌芽与制度初创
第二节 适应国际环境法发展的我国环境立法进程
第三节 生态文明指引下的中国特色生态环境保护法体系的发展历程

第三章 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理论发展与理论创新
第一节 从“环境保护”到“生态环境保护”的内涵演化
第二节 国家环境保护义务是履行国家职能的具体表现
第三节 自然资源被纳入生态环境保护范畴
第四节 敦促传统民法和侵权法的价值转向以契合生态环境保护的规范目标
第五节 风险社会的生态环境损害责任分担方式
第六节 对以往环境理论的梳理与生态环境损害概念确认前后的学理研究

第四章 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体系的建立与发展
第一节 宪法对生态环境法治建设的指引作用与具体制度的实现
第二节 我国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的法制建设
第三节 立法规范与社会关系的供给-需求分析

第五章 生态环境损害救济公益诉讼的构成要素
第一节 公法私法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规范融贯理论与实践中协同
第二节 原告主体范围与甄别被告的可诉性
第三节 民事救济与行政规制在程序内衔接
第四节 自由裁量结果的利益均衡导向

第六章 生态环境损害证明责任分配原则
第一节 疫学理论对因果关系认定规则的启示
第二节 降低申请人民法院调查取证的许可标准
第三节 证明责任分配原则及范围的合理化
第四节 侵害行为人诉讼证明责任范围的扩大
参考文献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生态环境损害救济的程序建构》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14737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