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徐刚
页数:243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3
ISBN:9787522717456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以“文学中的城市”为主题,展开“十七年”(1949—1966)文学的城市表述研究。通过具体的文本分析,考察“社会主义文学”与“城市”这个资本主义“场域”之间冲突、顺应、分野的意识形态聚合过程,进而探求一种“社会主义城市”的文学表述。尽管在这种表述背后,暗藏着“革命之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矛盾性和内在焦虑,却是从中分析中国社会主义遗产和教训的绝佳视角。
作者简介
徐刚,1981年生于湖北,北京大学文学博士,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中国现代文学馆第三届客座研究员,主要从事中国当代文学史和理论批评研究。曾在《文艺研究》《文艺争鸣》《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当代作家评论》《南方文坛》等刊物发表论文近百篇,其中多篇文章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出版有著作《想象城市的方法》、评论集《后革命时代的焦虑》。曾荣获北京大学第十三届研究生“学术十杰”、第十四届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优秀成果奖、《人民文学》“2014青年批评家年度表现奖”等。
目录
导论
第一节 “城市文本”与“阅读的困惑”
第二节 想象城市的方法
第三节 社会主义城市类型学
第四节 解读“社会主义文学”的“城市视角”
第一章 城市与乡村的文化变奏
第一节 进城的冲突与改造的焦虑
第二节 “堕落干部”的进城故事
第三节 “农民进城”与城市想象
第二章 城市改造的文学表述
第一节 治理“龙须沟”与北京城市改造
第二节 改造“妓院”与“城市文明病”的疗救
第三节 工人新村与社会主义城市的建构
第三章 “消费城市”的空间变革
第一节 从“营业舞厅”到“机关舞会”
第二节 “街道”的美学与政治学
第三节 从“无轨电车”到“火车”
第四章 革命伦理与城市日常生活
第一节 “上海姑娘”:摩登与革命的辩证法
第二节 文本分裂与城市物质主义的隐现
第三节 革命城市与日常生活的焦虑
第五章 “生产城市”的建构及其文化政治
第一节 城市的消费与生产
第二节 共同体与社会主义新城
第三节 工业“风景”与“劳动乌托邦”
第四节 工业题材文学的文化政治
结语 “革命之后”或“漫长的革命”
参考文献
后记
第一节 “城市文本”与“阅读的困惑”
第二节 想象城市的方法
第三节 社会主义城市类型学
第四节 解读“社会主义文学”的“城市视角”
第一章 城市与乡村的文化变奏
第一节 进城的冲突与改造的焦虑
第二节 “堕落干部”的进城故事
第三节 “农民进城”与城市想象
第二章 城市改造的文学表述
第一节 治理“龙须沟”与北京城市改造
第二节 改造“妓院”与“城市文明病”的疗救
第三节 工人新村与社会主义城市的建构
第三章 “消费城市”的空间变革
第一节 从“营业舞厅”到“机关舞会”
第二节 “街道”的美学与政治学
第三节 从“无轨电车”到“火车”
第四章 革命伦理与城市日常生活
第一节 “上海姑娘”:摩登与革命的辩证法
第二节 文本分裂与城市物质主义的隐现
第三节 革命城市与日常生活的焦虑
第五章 “生产城市”的建构及其文化政治
第一节 城市的消费与生产
第二节 共同体与社会主义新城
第三节 工业“风景”与“劳动乌托邦”
第四节 工业题材文学的文化政治
结语 “革命之后”或“漫长的革命”
参考文献
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