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高承海
页数:316
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3
ISBN:9787303289455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从社会心理学的视角较为系统的论述了民族认同在个体和群体当中的意义,以及影响民族认同和民族关系的社会心理机制问题,并提出了改善民族关系的社会心理路径和策略,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在相关学科建设和促进民族关系的实践中要重要价值。具体内容如下:什么是认同:从身份说起,何谓民族认同:民族认同与民族关系,“我”和“我们” :民族认同的个体和群体意义, 厚此薄彼:民族认同与民族刻板印象,大众眼中的民族:民族内隐观与民族认同,冲突抑或共存: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系,和而不同:多重身份的认同与整合,求同存异:构建交往交流交融的民族关系。
作者简介
高承海,西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心理学会心理学与社会治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教育人类学专业委员会理事,国内《心理学报》《心理科学进展》等核心杂志的审稿专家;主要从事民族心理与教育研究工作,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国家民委青年基金项目等多项科研项目;在《心理学报》《心理科学进展》《心理科学》《世界民族》等核心杂志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研究成果多次获国家民委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甘肃省高等学校人文社科研究成果一等奖等多项科研成果奖励;荣获“甘肃省优秀青年文化人才”“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 等荣誉称号。
目录
导论
1 自我与社会认同:群际关系的理论基础
1.1 自我与认同概述
1.2 认同的理论
1.3 认同的心理功能
1.4 社会认同理论
1.5 总结
2 民族认同:概念、意义与功能
2.1 种族、族群和民族
2.2 民族认同及其成分
2.3 民族认同的操作化
2.4 民族认同的形成与发展
2.5 民族认同与文化适应
2.6 民族认同与心理健康
2.7 民族认同与民族关系
2.8 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
2.9 总结
3 大众眼中的民族:民族内隐观与民族关系
3.1 内隐观与群际关系
3.2 内隐观的类型
3.3 心理学家如何操作内隐观
3.4 内隐观与群际关系
3.5 民族内隐观
3.6 改变民族内隐观可以改善民族关系
3.7 总结
4 热情还是能力?民族刻板印象的内容与结构
4.1 刻板印象及其特征
4.2 刻板印象的功能及影响
4.3 刻板印象、偏见与歧视
4.4 刻板印象的测量
4.5 刻板印象内容模型理论
4.6 民族刻板印象的内容与结构
4.7 民族刻板印象对民族交往的影响
4.8 总结
5 民族接触:改善民族关系最有效的社会策略
5.1 群际接触假说
5.2 群际接触减少偏见的效应检验
5.3 群际接触减少偏见的机制
5.4 群际接触减少偏见的理论解释
5.5 群际接触理论的研究进展——想象性接触
5.6 群际接触理论研究总结
5.7 民族接触减少偏见的机制——中国的实证研究
5.8 民族接触弱化民族本质论及其机制
5.9 总结
6 整合的策略: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6.1 交往交流交融与民族关系
6.2 影响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社会心理因素
6.3 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社会心理路径与策略
6.4 总结
7 处理民族关系:中西理念与政策差异
7.1 西方多元文化主义的兴起
7.2 多元文化主义的困境
7.3 对多元文化主义政策实施的评估
7.4 多元文化主义的转向——公民整合政策
7.5 中国的“多元一体”民族理念及政策
7.6 总结
8 新时代民族关系的目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8.1 中华民族概念溯源
8.2 中华民族研究的几个核心主题
8.3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8.4 总结
参考文献
1 自我与社会认同:群际关系的理论基础
1.1 自我与认同概述
1.2 认同的理论
1.3 认同的心理功能
1.4 社会认同理论
1.5 总结
2 民族认同:概念、意义与功能
2.1 种族、族群和民族
2.2 民族认同及其成分
2.3 民族认同的操作化
2.4 民族认同的形成与发展
2.5 民族认同与文化适应
2.6 民族认同与心理健康
2.7 民族认同与民族关系
2.8 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
2.9 总结
3 大众眼中的民族:民族内隐观与民族关系
3.1 内隐观与群际关系
3.2 内隐观的类型
3.3 心理学家如何操作内隐观
3.4 内隐观与群际关系
3.5 民族内隐观
3.6 改变民族内隐观可以改善民族关系
3.7 总结
4 热情还是能力?民族刻板印象的内容与结构
4.1 刻板印象及其特征
4.2 刻板印象的功能及影响
4.3 刻板印象、偏见与歧视
4.4 刻板印象的测量
4.5 刻板印象内容模型理论
4.6 民族刻板印象的内容与结构
4.7 民族刻板印象对民族交往的影响
4.8 总结
5 民族接触:改善民族关系最有效的社会策略
5.1 群际接触假说
5.2 群际接触减少偏见的效应检验
5.3 群际接触减少偏见的机制
5.4 群际接触减少偏见的理论解释
5.5 群际接触理论的研究进展——想象性接触
5.6 群际接触理论研究总结
5.7 民族接触减少偏见的机制——中国的实证研究
5.8 民族接触弱化民族本质论及其机制
5.9 总结
6 整合的策略: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6.1 交往交流交融与民族关系
6.2 影响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社会心理因素
6.3 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社会心理路径与策略
6.4 总结
7 处理民族关系:中西理念与政策差异
7.1 西方多元文化主义的兴起
7.2 多元文化主义的困境
7.3 对多元文化主义政策实施的评估
7.4 多元文化主义的转向——公民整合政策
7.5 中国的“多元一体”民族理念及政策
7.6 总结
8 新时代民族关系的目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8.1 中华民族概念溯源
8.2 中华民族研究的几个核心主题
8.3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8.4 总结
参考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