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唐爱军
页数:404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日期:2023
ISBN:9787100217934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立足于唯物史观视域,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进行学术阐释,牢牢掌握解读“中国式现代化”的国际话语权。本书坚持用学术讲政治的基本原则,深入阐释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基本内涵、构成性要素、核心逻辑、世界意义等方面。借助于马克思主义的现代性思想,该书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新现代性逻辑”,论证了中国式现代化是一种不同于西方现代化的独特现代性类型,详细阐发了这一新现代性类型的内在逻辑。此外,该书还提出了许多具有创新性的观点,比如,指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一种驾驭资本的现代化模式;强调从中华民族意义叙事、社会主义意义叙事、人类社会意义叙事等三个层面,揭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意义;提出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三重问题域;论述把牢中国道路、中国制度话语权的基本思路;等等。
作者简介
唐爱军,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主要研究方向:经典现代性理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意识形态安全。出版《意识形态的转型与自我调适》《中国道路与中国话语》《马克斯??韦伯现代性思想研究》《〈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读》等著作。在《哲学研究》《哲学动态》《北京大学学报》《马克思主义与现实》等刊物发表文章 100 多篇。
本书特色
立足于唯物史观,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进行学术阐释,牢牢掌握解读“中国式现代化”的国际话语权
目录
导言
第一章 从中国奇迹到中国道路
第一节 以中国道路解码中国奇迹
第二节 中国道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界定
第二章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整体性阐释
第一节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哲学阐释
第二节 社会形态视域下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第三节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三元结构
第三章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新现代性逻辑
第一节 新现代性:关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解释框架
第二节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超越资本现代性
第三节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三重超越
第四章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与人类文明新形态
第一节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文明逻辑
第二节 马克思文明观视域中的人类文明新形态
第五章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现代化类型
第一节 从“小康式现代化”到“全面现代化”
第二节 构建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全面现代化体系
第六章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意义叙事
第一节 中华民族的意义叙事
第二节 世界社会主义的意义叙事
第三节 人类社会的意义叙事
第七章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与中国方案
第一节 “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
第二节 中国方案的哲学阐释
第三节 世界秩序及其中国方案
第八章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话语权构建
第一节 把牢解读中国道路的国际话语权
第二节 把牢解读中国制度的话语权
第三节 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
结语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阐释
参考文献
后记
节选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研究》: 新现代性理论的核心概念就是“新现代性”(Neo-modernity),它是“现代性”的子概念。现代性是什么含义呢?不同的现代性理论对现代性和现代化的解释是不同的。启蒙现代性理论认为,现代性是对从16世纪以来西方国家发生的深刻变化的总结,尤其强调,理性、主体性、个体自由等是现代性的基本价值。经典现代性理论指出,现代性描述的是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过程和特点,核心是对工业文明的制度、观念等总和的提炼。当然,还有其他相关理论对现代性的界定,这里不一一列举了。大致说来,对现代性的界定主要遵循了两个标准:“时间界定”和“性质界定”。可见,现代性是一个具有时间要求的性质概念。现代社会就是在现代时期内、具有现代特点的社会。作为现代性的特定类型,新现代性满足现代性的一般定义和普遍规定性,但更重要的在于它的特殊性和具体性。作为从中国现代化发展实践和中国道路提炼出的现代性概念,新现代性有着更为具体的限定。我们认为,可以从“六个维度”把握新现代性这一核心概念。 一是总体性维度。正如前文指出,现代化是全面的、总体的变迁过程,涉及国家生活的所有领域。新现代性的总体性涉及两个层面:第一是“范围”。它涉及中国的所有地区、而不是局部地区的现代化进程。第二是“领域”。它涉及社会生活的所有领域、而不是某个领域的现代化。新现代性一般关涉“六个领域”:经济现代化、政治现代化、文化现代化、社会现代化、生态现代化以及人的现代化。 二是时间维度。关于中国现代化起点和发展阶段问题,大家有不同的观点。但是,普遍认为中国现代化阶段可分为三个大的阶段:从1840年到1911年,晚清时期的现代化起步阶段;从1912年到1949年,民国时期的被动的、局部现代化阶段;从1949年起,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主动的、全面现代化阶段。新现代性并不泛指近代以来的中国整个现代化进程,而是有所限定的:从较为宽泛的意义上说,它的时间范围应该是1949年以来的发展阶段;从更为具体的意义上说,它的时间范围可以限定为1978年以来的发展阶段。新现代性一个基本特征就是社会主义现代性。1956年,我国确定了社会主义制度,开启了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现代化进程,这构成了新现代性的基本属性。当然,新现代性的起点可以从新中国成立算起。因为,从1949年开始,中国的现代化方向就是新民主主义一社会主义定向。从狭义的角度看,新现代性特指1978年以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改革开放起点也构成了新现代性重要的时间维度。作为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解释框架,我们主要是从狭义角度界定新现代性时间维度的。此外,新现代性的时间维度还涉及对当代中国所处的发展阶段的考察。当代中国并没有完成工业化任务,正处于工业化的中后期,所以,用后现代性界定中国现代性阶段是不合适的;当然,由于全球化,后工业化现代性的诸多要素(知识化、信息化)在某些方面、以某种方式“介入”中国现代化发展进程中,中国现代性是受后现代性牵引和引导的,因此,用经典现代性界定中国现代性阶段也是不合时宜的。新现代性的时间维度揭示出,当代中国现代化正处于(以后工业化为潮流的)全球化时代的工业化中后期。 三是空间维度。新现代性探讨的是在中国这一民族国家的空间范围内的现代化。从生产力角度看,与西方早发型现代化不同,中国是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基础上进行的现代化,起点低、底子薄;从人口特点看,中国人口有14亿左右,超过了西方发达国家人口总和,现代化任务也超过了西方发达国家的总和,中国现代化是世界上人口规模最大的现代化:从区域角度看,中国现代化存在着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呈现着现代化的不同步性特点。 四是制度维度。任何一种现代性模式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制度条件下的。新现代性是社会主义制度与现代化的结合,社会主义制度决定了新现代性的基本性质与未来走向。新现代性与经典现代性、反思性现代性以及后现代性等有着本质性区别,无论具体模式特点如何,它们都从属于“资本主义现代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