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安娜崔磊耿艳丽主编
页数:256
出版社:广东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3
ISBN:9787218164052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工匠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对我国创新驱动和产业转型升级战略的实施以及实现“中国制造2025”的宏伟目标具有重大意义。齐鲁工匠精神根植于齐鲁大地的文化基因,成为众多地方性工匠精神中的佼佼者,孕育了一批批技术精湛、道德高尚的齐鲁工匠人才。本书扎根齐鲁大地文化,对齐鲁工匠精神进行全面、系统地解读,从追溯齐鲁工匠的历史出发,分析新时代齐鲁工匠精神内涵,以齐鲁工匠的工匠精神养成经历
作者简介
安娜,副教授。山东管理学院劳动关系学院(齐鲁工匠研究院)副院长。研究方向为重点关注企业创新管理、工匠精神研究等。
崔磊,副研究员。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研究院产学研用研究室主任,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专家库专家。
耿艳丽,教授。山东管理学院劳动关系学院(齐鲁工匠研究院)院长。研究内容涉及劳动关系、工匠精神、劳动法等。
本书特色
齐鲁工匠精神根植于齐鲁大地的文化基因,成为众多地方性工匠精神中的佼佼者,孕育了一批批技术精湛、道德高尚的齐鲁工匠人才。
通过讲述工匠们感人至深的成长故事,充分展现了新时代产业工人践行新时代工匠精神、勇立时代潮头的精神风貌。
目录
理论篇 解读齐鲁工匠精神……………………………………………………………………..001
工匠精神的历史源流 ……………………………………………………………………………002
工匠精神的生成逻辑 ……………………………………………………………………………015
齐鲁工匠精神的内涵与特征 …………………………………………………………………024
齐鲁工匠精神的时代价值 …………………………………………………………………….039
技艺篇 传承齐鲁匠人老手艺………………………………………………………………….055
济南·济南皮影戏 ……………………………………………………………………………….056
青岛·即墨花边 …………………………………………………………………………………..064
淄博·博山琉璃 …………………………………………………………………………………..071
枣庄·伏里土陶 …………………………………………………………………………………..080
东营·广饶齐笔 …………………………………………………………………………………..088
烟台·掖县滑石雕刻 ……………………………………………………………………………095
潍坊·杨家埠木版年画 ………………………………………………………………………..103
济宁·曲阜楷木雕刻 ……………………………………………………………………………112
泰安·泰山皮影戏 ……………………………………………………………………………….118
威海·威海锡镶技艺 ……………………………………………………………………………126
日照·莒县过门笺 ……………………………………………………………………………….135
临沂·临沭柳编 …………………………………………………………………………………..143
德州·德州黑陶 …………………………………………………………………………………..151
聊城·东昌葫芦雕刻 ……………………………………………………………………………158
滨州·惠民泥塑 …………………………………………………………………………………..166
菏泽·曹州面人 …………………………………………………………………………………..174
人物篇 领略新时代齐鲁工匠风采…………………………………………………………..181
郭磊:集装箱里“穿针引线”的桥吊大工匠 ………………………………………..182
王亮:为工业母机换“芯”提速的机床痴迷人 …………………………………….188
魏国华:造纸生产线上的电气自动化控制守护员 …………………………………193
孙志辉:在花火中诠释电焊美学的舞者 ……………………………………………….199
张合礼:一把焊枪铸造出高铁列车脊梁的焊接大师 ……………………………..206
冯新岩:把光明带给千家万户的“电网医生” ………………………………………213
贾廷波:夜幕降临,他将“彩虹”送到千家万户 …………………………………218
温广勇:点石成丝,助力玻纤国产加速度 ……………………………………………225
李秋峰:千凿万刻,大国工匠 ……………………………………………………………..230
赵磊:在平凡的岗位做不平凡的事 ………………………………………………………236
牛德成:励精图治、刻苦钻研的“山东好人” ………………………………………240
张春荣:在奋斗中彰显巾帼风采 ………………………………………………………….246
节选
理论篇
解读齐鲁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的历史源流
《说文解字》中将“匠”解释为“匠,木工也。从匚,从斤。斤,所以作器也。”“工匠”最初指代木工。《孟子·尽心上》记载“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即高明的木匠不因为拙劣的工人改变或者废弃规矩,这里的大匠是指有专门技术的人。后来工匠的涵盖范围不断扩大,像木匠、铁匠、瓦匠等手工艺人都被称为“工匠”;《广韵·漾韵》记载“匠,工匠”,这里的工匠就是指有某方面熟练技能、技艺高超的手艺人;到最后泛指各行各业的劳动者。随着工业社会的到来,工匠群体被逐渐引申为专门从事技术操作的工人,现在特指在某个领域有技艺专长、颇有造诣的专业性操作人员。
一、工匠精神的发展历程
工匠精神本质上是一种职业精神,是从业者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包括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等方面的内容。在时代的更迭与社会的变迁中,工匠精神的内涵也在变化发展,其发展历程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古代工匠精神、近代工匠精神与现代工匠精神。
(一)古代工匠精神的精神理念
古代工匠精神秉持一种“精工”与“传承”的精神理念。
1.《考工记》对工匠精神的“知”“巧”刻画
自先秦始,在华夏大地上就出现了与造物工艺有关的实践活动,“工匠”(当时称为“手艺人”)这类掌握了一定的手艺并以此谋生的人,开始步入了历史舞台。最晚至春秋战国时期,造物活动逐渐形成了特定的基础观念,并保存了珍贵的文字记载,其中尤以《考工记》对彼时器物制造和工艺起源之记述最详细和可考。在当时社会中,形成了“备物致用”的成器价值观,掌握创物之术之人(必为能工巧匠)被视为“济世圣人”,他们可以通过双手创造出金刃、陶器、舟车等物,既能够为社会生活提供极大便利,也能将其用于战争和军事行动中,这就是所谓“知者创物,巧者述之”,而“守之世”则“谓之工”。同样值得注意的是,在先秦注重实效的社会观念下,能够创造出有用器物之人,皆被视为“圣人”或“知者”,能够把造器之术保留并传承下来的人被呼作“百工”或“巧者”。由此可见,对于工匠精神的中国基因,有“一支”就起于“知”且守于“巧”,并在“巧”中生“知”,最终实现了“知”“巧”相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