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蒋孔阳美学思想研究

封面

作者:李子群

页数:223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3

ISBN:9787522714424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蒋孔阳美学思想研究》将蒋孔阳不同时期的著述进行贯通,从美学史研究、文艺理论研究和美学原理研究三个方面讨论蒋孔阳的美学思想,对蒋孔阳关于美学史的研究、关于“诗”的辩护,以及他的形象思维论、审美情感论、审美功利论、审美教育论等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与概括。  《蒋孔阳美学思想研究》注重在比较的视域中揭示蒋孔阳对理论热点、理论难题的应对。并注重提炼蒋孔阳的学术思想、学术方法与学术风格。

作者简介

  李子群,男,彝族,1978年生,云南双柏人,哲学博士。2010年从中国人民大学毕业后,在云南大学哲学系执教至今。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在《同济大学学报》《广西大学学报》《云南大学学报》《中国美学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十余篇。

目录

导言

上编 蒋孔阳的关学史研究
第一章 论德国古典美学
第一节 比较的视野
第二节 两条线索
第三节 吸收与超越
第四节 学术风格
结语
第二章 论先秦音乐美学
第一节 唯物史观的运用
第二节 辩证方法的运用
结语
第三章 论中国古代诗画
第一节 唐诗的美学特点
第二节 古代绘画的美学特点
结语

中编 蒋孔阳的文艺理论研究
第四章 论文艺理论研究方法
第一节 理论联系实际
第二节 继承中外遗产
第三节 广泛的争鸣
第四节 比较的方法
第五节 实证的方法
结语
第五章 论形象思维
第一节 形象思维论的提出
第二节 形象思维论的内容
第三节 形象思维论的意义
结语
第六章 论“诗与哲学之争”
第一节 “诗与哲学之争”
第二节 蒋孔阳的解答
结语
……

下编 蒋孔阳的美学原理研究

参考文献
后记

节选

  《蒋孔阳美学思想研究》:  要弄清中国绘画的基本特点,首先要知道什么是中国绘画。中国绘画艺术的历史悠久漫长,画家数不胜数,绘画作品浩如烟海,画法争奇斗艳。因此,在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遗产中,确定哪些是其代表,就是非常重要的了。在扼要考察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早期萌芽和创造、汉代的壁画和人物画、魏晋时期专业画家和专门绘画理论著作的出现、唐代文人画和水墨画等的空前繁荣、宋元时代文入画和水墨山水画的高峰、明清两代绘画的新面貌之后,蒋孔阳做出这样的总结:就载体而言,中国画有壁画和卷轴册页画两派,卷轴册页画是中国绘画的代表;就题材而言,中国画有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竹石画等,山水画是中国绘画的代表;就画法而言,中国画有着色画、水墨画,水墨画是中国绘画的代表;就画师的身份角色而言,中国画有工匠画、文人画,文人画是中国绘画的代表。以扎实的历史材料为基础,确定中国绘画的代表之后,蒋孔阳就以这些代表为分析对象,在中西比较中提炼中国绘画的基本特点。蒋孔阳认为,中国绘画是笔墨的艺术、线条的艺术,用“以大观小”的方法来塑造形象,是不受时空限制的综合艺术。  在蒋孔阳看来,西方绘画注重对客体的模仿,注重对客体本来面目的真实反映,要求精确描绘客体的形象,它的用笔主要是描,而中国绘画虽然也要描绘客体的形象,但中国绘画更注重通过点、撇、纵、横和浓、淡、明、晦的笔墨艺术抒写主体的情感和意趣,它的用笔主要是写;西方绘画受希腊雕刻和建筑影响,追求造型的美,用油彩和毛刷画出块状的面,讲究光线的明暗,即便是使用线条,也是为了勾出客体的轮廓,而中国绘画受书法影响,它用文房四宝画出的是线条,它用流动、灵活、风格各异的线条来表现客体的姿态、气势、节奏与神韵,以线条塑造形象;西方绘画采用焦点透视法,注重客体物理位置的远近、光线的明暗及形体的大小比例,在平面空间中获得立体、真实的效果,而中国绘画用散点透视、“以大观小”的方法把万里江山收入立轴或横幅中;西方绘画是严格的空间艺术,不留空白,而中国绘画突破时空限制,可在同一幅画中表现不同的时间,可抛开光学原理把白天和夜晚画得没有分别,可把不同的空间并列呈现,可以根据情感意趣缩放外物的比例,可把现实中没有空白的空间变成绘画中的大片留白;西方的绘画与文学、雕刻等部门艺术有非常明确的界限,绘画就是绘画,不能是别的,它是单一、纯粹的艺术,而中国画“直接把书法、诗歌、题款、钤印、装裱等结合在一道,形成一种以画为主的综合艺术”。  蒋孔阳对西方美学下过很大的功夫,他曾受教育部委托翻译李斯托威尔的《近代美学史评述》,曾翻译西方美学论著中经过精心选择的不少篇章,曾撰写《德国古典美学》和一些关于西方美学的论文。可以说,对西方美学思想,蒋孔阳是有非常精深的造诣的。而对于中国古代美学,蒋孔阳也是有深入把握的,这可以从他在许多文艺理论和美学著述中对中国古代美学资源大量恰切的利用,以及写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的《先秦音乐美学思想论稿》中看出来。中国绘画艺术的基本特点是什么,回答这个问题,从中西比较的角度入手是正确的。而蒋孔阳是具备进行中西比较的基础和能力的。  比较的方法,并不是什么新的东西。在我国,历朝历代的诗论家,对《诗经》与《楚辞》、李白与杜甫、唐宋诗文等就进行过许多比较研究。在西方,学者们对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希腊与罗马、奥古斯丁与阿奎那、经验论与唯理论、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英国传统与法德传统,也进行过许多比较。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王国维、蔡元培、鲁迅、宗白华、朱光潜等对中西方的美学思想进行过比较,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由于国内、国外的各种复杂原因,我们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相当封闭,学术研究视野狭窄。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日新月异的新时代向学术研究提出了促进文明互鉴的要求。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蒋孔阳顺应时代潮流,不断倡导以中西比较的视野开展美学研究,如积极支持中西美学艺术比较的学术会议,并就中西美学比较进行理论探索。1984年,蒋孔阳撰写了《对中西美学比较研究的一些想法》,出版于1993年的《美学新论》一书的“第六编”,就是“中西艺术和中西美学”。可以说,在中西比较中推进美学研究,是蒋孔阳的重要学术理念。我们通观蒋孔阳的一系列论著,可以发现,比较研究是蒋孔阳学术研究的重要方法,他的比较研究是逐步推进的,经历了同一文化系统中的“西-西”比较到跨越文化系统的“中-西”比较过程。他完稿于1965年的《德国古典美学》就大量使用了比较的方法,但那只是在西方美学系统内部进行的比较,不是中西方的跨文化比较。而从中西比较的角度看,对中西绘画的比较,并不是他进行跨文化比较的第一次尝试,因为他在70年代中期所写的《先秦音乐美学思想论稿》中,就在中西美学思想之间进行了许多具有深度的比较。虽然如此,中西比较只是《先秦音乐美学思想论稿》这部著作所采用的众多研究方法中的一种,而在讨论中国绘画的基本特点时,中西比较成了他最核心的方法。可以说,《先秦音乐美学思想论稿》只是他进行中西比较的萌芽,《中国古代绘画中所表现的美学思想》才是中西比较的真正展开,而上面提及的、在80年代之后推出的论著,是他对中西比较实践的理论反思。  ……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蒋孔阳美学思想研究》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14697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