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王光和
页数:363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3
ISBN:9787522715230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胡适文学思想探源(1917-1937)》以“继承”和“借鉴”为切入点,将胡适1917-1937年的文学思想纳入中国现代文学建构、中西文学交流的历史脉络中,探讨胡适文学革命思想形成的历史成因、个性特征、传统基础、西方资源,分析其文学思想的具体内涵,涉及白话语言观与白话文学观、新诗理论、现实主义文学观,以及以中国古典小说考证为代表的社会历史批评观等重要方面。
作者简介
王光和,男,湖北大学文学院教授,主要从事国际中文教育和中西文化比较等领域的研究和教学工作。主持和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等课题多项。出版专著《西方文化影响下的胡适文学思想》,参编和参译《基础汉语实用语法》《魅力汉语》《东盟文学》等教材多部。在《南方文坛》《江淮论坛》《安徽大学学报》《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中国电化教育》《外语电化教学》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三十余篇。
目录
第一章 中西文学史的互证与白话文学观
第一节 语言工具论与白话语言观
第二节 文言与白话二者审美观的分歧
第三节 白话文学之主导地位的论证
第四节 “双线文学史”的现代构建
第五节 白话文与白话文学的建设方案
第二章 白话新诗与宋诗及英诗的渊源
第一节 打破诗体与“以文为诗”
第二节 反对滥调套语提倡白话写诗
第三节 不讲平仄押韵主张音节自然
第四节 “具体的写法”与“逼人的影像”
第五节 新诗借鉴中西资源的特征探析
第三章 融汇中西现实主义的“易卜生主义”
第一节 传统现实主义文学观念的积淀
第二节 “易卜生主义”与“人的文学”
第三节 现实主义文学创作方法的阐释
第四节 胡适与中国自由主义文学思潮
第五节 中西现实主义文学观念的融合
第四章 新旧过渡的文学批评与古典小说考证
第一节 传统批评的熏陶与印迹
第二节 批评范式的现代转换
第三节 汇通中西与中国古典小说考证
余论
参考文献
后记
节选
《胡适文学思想探源(1917-1937)》: 最后,我们对胡适为何和如何把传统现实主义与西方现实主义融合在一起的问题作一些讨论。我们认为,胡适这种融合创化的努力既有其多方面的必然性和稳定性,也呈现出了一定的动态性。 首先是“必然性”的问题。我们以为,胡适之所以能够坚持倡导现实主义文学,中国文学的“文以载道”的“大传统”对他产生了较大的内在制约,而且这种传统本身与西方的“文学是生活的反映”并未产生冲突,只是国情和时代不同,“道”和“生活”都可作新的理解。无论作为士大夫还是作为现代意义上的知识分子,胡适都要担当救亡启蒙和再造中华文明的历史道义和“国人导师”的历史责任,因此,胡适现实主义文学观念的形成也不可避免地会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限制和平衡。举例来说,在《白话文学史》中,胡适高度评价李白和杜甫二人,认为他们分别是浪漫主义文学和现实主义文学两个流派的杰出代表,在中国文学史上呈现出双峰对峙、相映生辉的姿态,影响了很多的后继者,但胡适显然更加欣赏杜甫。其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要求文学能够反映民生疾苦、揭露社会黑暗、拯救民族国家等“经世致用”的中国传统观念显然更符合胡适的文学趣味和审美心理结构,使胡适更容易与现实主义文学产生共鸣,这也与他后来译介西方近现代文学时大多选择现实主义作品的事实相一致。也可以说,正因为中国文学史上一直有着现实主义的传统,胡适在吸收西方现实主义文学的资源时才更能有的放矢,取其所需,为他所用。虽然说文学自身有其发展和演变的内在规律,但胡适仍然希望五四新文学能够扮演思想启蒙和“救亡图存”的双重角色。在胡适的想象里,通过有意的人为的提倡和推动,五四新文学就能够在继承中国文学传统和吸收西方文学资源的双重努力下走上现实主义的轨道。 再有,胡适留学美国七年之久,曾广泛涉猎或研读过包括浪漫主义文学在内的许多西方文学作品,如拜伦、华兹华斯、济慈等浪漫派诗歌以及布朗宁、邓耐生、爱默生等的热情洋溢、乐观向上的诗歌,也接触过惠特曼、罗威尔等人的现代诗歌。这些作品本身有着很高的艺术水准,表达了积极的乐观主义精神以及悲观失望、颓废沮丧,或迷乱怅惘等精神状态,胡适甚至一度被拜伦、布朗宁、歌德、雨果等人的浪漫主义诗歌和小说所吸引,积极翻译他们的作品。但是随着新文学运动进程逐渐展开,这些浪漫主义的诗人和作家却慢慢淡出胡适的视野,走近的则主要是左拉、莫泊桑、惠普特曼、都德、巴尔扎克、托尔斯泰、契诃夫、陀思妥耶夫斯基等现实主义作家。原因在于,随着文学革命进程的推进,限于时代的要求(中国类似文艺复兴之前的欧洲)、文化环境的制约(国人心理,不适合提倡浪漫主义)以及“启蒙”和“致用”双重使命(亟待普及教育、救民族于危亡,建立民族国家等)的制约,胡适适时地调整了自己的文学观念,逐渐转向到现实主义。 作为世界文学范畴内的普遍的共同的文学观念,中国传统现实主义观念与欧洲近现代现实主义文学在本质上当然是相通的,只是在系统性、理论性和操作性上有区别。中国传统文学中的现实主义观念主要表现为一种文学态度或者说是一种整体的笼统的风貌,也几乎没有人对此做过全面而系统的论述,而胡适所吸纳和借鉴的西方现实主义观念,无论是理论体系还是创作原则方法都要完备得多,这也是提出全面向西方文学学习的原因。不仅如此,胡适提倡的西方现实主义带有意识形态化的特征,这与五四新文学的时代要求一致。中国传统文学中,写实的倾向源远流长,但中国毕竟是诗歌的国度,小说和戏剧等叙事作品相对不发达,而且多以大团圆为结局,相比于建立在自然科学的基础上的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中国传统现实主义文学显得比较零散,也不够精密,所以胡适才有针对性地吸收西方资源。进化论是胡适论述文学问题的重要理论工具,他认为中国的文学要远远落后于欧洲,还处在与欧洲文艺复兴前夕类似的阶段,因此才有意识地倡导兼有“思想启蒙”和“经世致用”功能的西方现实主义文学思想。因此说,他所主张的“写实的文学”的主要内涵已经接近现实主义,他不光借鉴结构、技巧等西方现实主义文学作品的创作方法和写作技巧,还吸收其核心观念和理论,以更新自己本身已经具有的传统观念,并希望在中国引发可与世界文学发展相适应的新的文学潮流,使中国文学能够赶上西方文学的进程,实现文学和文学的现代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