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程国君
页数:300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日期:2023
ISBN:9787100215336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作为陆上丝绸之路关节点的河西走廊,曾孕育光耀千古的丝路文化。明末清初以来,盛行在河西走廊、为广大乡村民众喜闻乐见的道德教化文本宝卷,学术界将其称为“河西宝卷”。河西宝卷是在唐代敦煌变文、俗讲以及宋代说经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一种民间吟唱的俗文学。其作为丝绸之路文化及其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有重要的文学、文化和文献学价值。2006年5月20日,河西宝卷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重量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世纪80年代开始,西北高校一些学者从乡村农民手中访获一批宝卷。该书在广泛搜集、充分使用河西宝卷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深耕文本,考镜源流,探究本真。本书从丝路河西文化、因果故事和民间教化等方面切入,全方位对河西宝卷进行研究。作者以《姊妹花宝卷》《仙姑宝卷》《护城奇案宝卷》等大量宝卷为例,通过对这些因果故事的叙事模式、民间教化的演变等方面,对河西宝卷的主题倾向、文本特征和叙事转型进行了深刻研究。作者又从文学史原理、文体学理论角度审视辨析,探讨河西宝卷文学文体的叙事性、叙事程式化和文本构成形成的艺术综合性特征,论述河西宝卷文体及其文本构成的独特审美功效。进而,探寻中国文体的演变和中国俗文学的发展进程。
作者简介
程国君,甘肃武威人,文学博士。现为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现代新诗美学、台港澳暨世界华文文学和西北文学文化研究。系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闻一多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会长助理(副会长)。《华文文学》、《红杉林》(美国)等杂志编委。出版著作有《新月诗派研究》《从乡愁言说到性别抗争——台湾女性散文创作论》《新诗美学范畴与诗美艺术》《全球化与新移民叙事》《中国现代诗歌选读》等。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南开学报》《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华文文学》《世界华文文学论坛》等相关报刊发表论文百余篇。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美华文学》与北美新移民文学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子项目“陕甘宁文学作品的整理与研究”、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新诗美学范畴与诗美艺术”多项。获得《中国社会科学》2020年度好文章、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陕西省高校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多次。
本书特色
适读人群 :中国民间宗教史研究者作为陆上丝绸之路关节点的河西走廊,曾孕育光耀千古的丝路文化。明末清初以来,盛行在河西走廊、为广大乡村民众喜闻乐见的道德教化文本宝卷,学术界将其称为“河西宝卷”。河西宝卷是在唐代敦煌变文、俗讲以及宋代说经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一种民间吟唱的俗文学。其作为丝绸之路文化及其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有重要的文学、文化和文献学价值。2006年5月20日,河西宝卷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世纪80年代开始,西北高校一些学者从乡村农民手中访获一批宝卷。该书在广泛搜集、充分使用河西宝卷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深耕文本,考镜源流,探究本真。本书从丝路河西文化、因果故事和民间教化等方面切入,全方位对河西宝卷进行研究。作者以《姊妹花宝卷》《仙姑宝卷》《护城奇案宝卷》等大量宝卷为例,通过对这些因果故事的叙事模式、民间教化的演变等方面,对河西宝卷的主题倾向、文本特征和叙事转型进行了深刻研究。作者又从文学史原理、文体学理论角度审视辨析,探讨河西宝卷文学文体的叙事性、叙事程式化和文本构成形成的艺术综合性特征,论述河西宝卷文体及其文本构成的独特审美功效。进而,探寻中国文体的演变和中国俗文学的发展进程。
目录
绪论
一、河西宝卷:丝路文化的重要分支
二、河西文化、佛教东传与河西宝卷
三、“三教”融合的文化形态及其伦理悖论
四、“因果故事”及其叙事文体特征
五、民间教化:宝卷的文化及文体学价值
第一章 河西宝卷的调查、整理与研究
第一节 河西宝卷的收集、整理、印行
第二节 绘图刻印宝卷与手抄宝卷
第三节 河西宝卷的分期、分类及相关研究议题
第四节 方步和与他的河西宝卷研究
第二章 丝路河西文化与河西宝卷
第一节 河西走廊、佛教与河西宝卷
第二节 长安文化、河西经史文化与河西宝卷
第三节 道教文化与河西宝卷
第四节 农耕、牧羊时代及其民间文化艺术
第三章 “三教”融合、真经与宝卷
——丝路河西宝卷的思想主题倾向研究(一)
第一节 宝卷为何被称为“真经”?
第二节 “三教”融合与宝卷思想
第三节 从佛儒杂糅到“抑佛扬儒
第四节 神灵·魔法·地狱·戒律
第五节 历史、时事宝卷及宝卷主题演变
第六节 宝卷”故事“内涵及其文化性体认
第四章 儒家忠孝观念及其宝卷母题
——丝路河西宝卷的思想主题倾向研究(二)
第一节 丝路河西宝卷与忠孝等儒学思想
第二节 孝道、”凉州贤孝“与孝理现代性议题
第五章 “善男信女”与主题悖论
——丝路河西宝卷的思想主题倾向研究(三)
第一节 贤良女性与女性悲情
第二节 状元郎形象与男权意识
第三节 善男信女:宝卷正面形象及其文化悖论
第六章 因果故事及其叙事模式
——宝卷叙事、叙事形态及其叙事文本艺术构成
第一节 因果故事及其功能特征透析
第二节 散韵交错、以韵为主的叙事模式
第三节 宝卷文体及其叙事文本构成
第四节 “讲唱文学”:“哭五更”调与悲情故事
第七章 “非遗”文本与教化传统
——民间讲故事传统及其叙事转型
第一节 民间讲故事传统与现代转型
第二节 《姊妹花宝卷》:从神灵佛道到现代生活
第三节 《沪城奇案宝卷》与“故事”革新
第四节 “非遗”文本与叙事传承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附录四
后记
节选
《忠孝理念与因果故事——丝路河西宝卷研究》: 河西宝卷中《救劫宝卷》和《沪城奇案宝卷》,内容与《姊妹花宝卷》一样,也注入了大量的现代社会生活内容。比如《救劫宝卷》,尽管形式上与《姊妹花宝卷》一样,沿用旧宝卷的模式,但内容却完全是记载民国初年武威古浪大地震后灾民逃难中的艰辛。它是典型的现代灾难叙事。甘肃志、武威志记载的史实,该宝卷做了生动的艺术展现。故事讲得一唱三叹,催人泪下,而且其故事还是抒情性的。叙事抒情交融,体现出难得的艺术探索性。《沪城奇案宝卷》则纯粹讲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公安反击暗藏特务的故事。这三部现代宝卷在国内其他地方很难见到。这反映了丝路河西走廊民间对于宝卷这种文体形式的独特厚爱。其出现对于我们宝卷研究有很独特的价值,因为由这些宝卷故事我们看到,现代宝卷的叙事内涵已经由再造西方(佛教神话的西方世界)神话的社会理想、塑造神话人物、民间禳灾祈福、宣扬儒家道德伦理以及贤孝思想转化为反映近代生活。这种变迁,深刻地反映着中国思想文化及其社会历史的变迁,也反映了中国文化发展的基本趋势——从神佛贵族到平民人间的生活的转移趋势。这与现代中国历史及其思想发展史动向相一致。 进一步说,从《沪城奇案宝卷》这部当代宝卷的内容及其书写时间来看,它与古代宝卷差异已经很大,它纯粹是新中国诞生以后的产物。它反映现代都市大上海发生的现代生活,已经去掉了原来宝卷因果轮回的佛教思想和劝善抑恶的功能论主题,而以人民民主解放,人民公安反击国民党特务等为民除害的思想为主题了。这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原创宝卷。这部宝卷的存在和发现,对于我们认识宝卷内涵的变迁和其形式转化及其利用提供了许多启示。与古宝卷甚至晚清和民初的宝卷比较,《沪城奇案宝卷》内涵有了重大的变化、变迁。因为宝卷,尤其是丝绸之路的河西宝卷,是一种近乎绝迹了的民间通俗说唱艺术形式,像凉州宝卷、肃州宝卷都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品种,但是,传统的宝卷以神佛、神话历史故事为主,宣扬官方或民间都认可的传统文化及其“三教”思想,而像《沪城奇案宝卷》这类现代中国丝绸之路的河西宝卷,却改变了宝卷惯有的内容,以崭新的时代新意识取代了传统宝卷的神佛道儒思想与历史演义内容。更为耐人寻味的还在于,“文化大革命”时期,丝绸之路的河西宝卷被当作封建迷信被大批焚烧,而《沪城奇案宝卷》却流传了下来。这也与其内容的改造及转换有关——尽管它沿用的形式仍然是宝卷这种独特的民间说唱通俗艺术形式,但它把宝卷惯有的道德主题转到了现实政治主题上来,反映国民党特务的破坏、人民公安的英雄行为上来,从神话思维转到新的历史神话思维上来了。这使我们看到,宝卷的主题、文化内涵在随着时代不断革新。就是说,从《救劫宝卷》《姊妹花宝卷》和《沪城奇案宝卷》等现代编制宝卷来看,宝卷这种民间艺术形式,它完全可以被用来反映现代社会生活:《救劫宝卷》记载了1927年西北武威地震灾难下人民的不幸命运;《姊妹花宝卷》则反映了近代军阀存在的社会灾难下人民生活的状态;《沪城奇案宝卷》反映了现代中国革命及人民公安与国民党特务斗争的历史。相对于五四运动以来的现代小说叙事传统,现代宝卷叙事提供了更为逼真的民间下层社会现实。而且,这是现代知识分子叙事传统所难以展现的中国现实与中国故事。 当然,宝卷叙事内涵一直在随着时代变化而变化。由变文演变而来的宝卷,内容大多是佛教因果故事。后来,受儒家、道家文化影响的宝卷,宝卷内涵必然渗透进了儒家和道教思想。据载最早的河西宝卷《仙姑宝卷》,内容就有大量的儒道思想。而后,随着宝卷内容及其功能的转化,历史神话传说宝卷的思想变化更大,如在明清一些经典小说改编的宝卷中,尤其是在《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三言》《二拍》《三侠五义》《施公案》等相关内容改编的宝卷中,我们更会看到宝卷内容内涵的进一步变化。其中的一些宝卷,还逐渐突破“三教”思想为主的陈腐思想框架,对于官方国家观念疏淡,而对于个人生命、价值尊严更为看重。另一些宝卷里,反抗腐败,追求个人幸福的近现代理念也出现了,如《张四姐大闹东京宝卷》《武松杀嫂宝卷》和《野猪林宝卷》的出现,清晰地展现出这种变化轨迹。《沪城奇案宝卷》的出现,却具有界碑性意义,因为它的人物(工人、农民、公安)、故事(上海公安反特)和背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新社会)与传统的宝卷完全不同了。所以,如果说晚清以前的宝卷的主题倾向基本上是儒释道“三教”思想的话,那么,以上三部现代宝卷的出现,则显然昭示了现代人利用宝卷这种形式的一种新倾向:它们已经从反映古代的日常道德伦理向反映现代社会历史及其社会生活转化了。《沪城奇案宝卷》把宝卷思想意识从古代转向了现代,从神灵佛道神魔世界转到了日常社会人世的新世界,如上海。这种变化,从宣扬“三教”与“三教合一”的传统文化思想到歌颂新社会公安干警为人民恪尽职守、智勇双全的时代精神,是宝卷叙事内容方面的巨大变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