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邱丽颖
页数:424
出版社: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3
ISBN:9787521436501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根据临床医学类专业《药理学》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和课程特点编写而成。涵盖药理学总论、外周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血液系统和内脏、内分泌系统和代谢疾病、化学治疗药物药理及其他药物药理等内容。注重理论联系临床实际,更加突出实用性。针对学生前期的医学知识基础和药理学的知识特点,在每章设置了学习要求、案例引导、知识链接及目标检测模块,且章节小结及目标检测答案以二维码形式呈现在章节后。教材中以案例为学习载体,既体现了基础和临床、医学与药学、医学与人文课程的整合,也利于开展CBL、PBL或TBL等讨论式教学。本书配合数字化在线资源,易教易学,不仅可以作为教学用书,也适合学生拓展性自主学习。主要供全国普通高校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及相关医学类专业教学及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的自学使用。
作者简介
邱丽颖,女,内科学博士,教授。1987年毕业于河北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获学士学位,1999年获河北医科大学生理学硕士学位,2004年毕业于福建医科大学获内科学博士学位。1993年晋升讲师,1998年晋升副教授,2003年晋升教授。
现任江苏省高等学校医药教育研究会副理事长、江苏省药理学会常务理事、教学药理专业委员会委员。
申请发明专利15项,获市及行业联合会等科技进步奖8项,参编专著2部。主持省、市级科研项目4项,主要参与科技部重大新药创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专项等5项,主持医院和企业委托项目10余项。在Neural Regen Res, Acta Pharma Sinica,Physiology sinica, European Review for Medical and Pharmacological Sciences,medicine hypotheses、MMR、药学学报、中国药理学通报、中国药学杂志、中成药等国内外期刊发表科研论文140余篇。获省级教学成果奖2项,校级教学成果奖6项。曾主要负责教育部特色专业建设、省重中之重教育教学改革课题、省级精品课程建设等质量工程项目,主编教材3部、副主编教材2部,参编3部。主讲的《生理学》成为江南大学首批卓越课程建设课程。
目录
第一章 绪言
第一节 药理学概述
一、药理学的概念和主要研究内容
二、学习药理学的主要目的
第二节 药理学发展简史
一、药理学发展的基础-传统本草学阶段
二、药理学学科的建立与发展
第三节 药理学研究方法
第二章 药物代谢动力学
第一节 药物分子的跨膜转运
一、被动转运
二、主动转运
第二节 药物的体内过程
一、药物吸收
二、药物分布
三、药物代谢
四、药物排泄
第三节 房室模型
一、一室模型
二、二室模型
第四节 药物消除动力学
一、一级消除动力学
二、零级消除动力学
第五节 体内药物的药量-时间关系
一、一次性给药的血药浓度-时间曲线
二、连续给药的血药浓度-时间曲线
第六节 药物代谢动力学的重要参数
一、生物利用度
二、表观分布容积
三、消除半衰期
四、清除率
第三章 药物效应动力学
第一节 药物的基本作用
一、药物作用的特点
二、药物作用的临床效果
第二节 药物剂量与效应关系
一、量反应量-效曲线
二、质反应量-效曲线
三、药物的安全性
第三节 药物的作用机制
一、非受体途径
二、受体途径
第四节 药物与受体
一、受体的概念和特性
二、受体与药物相互作用的学说
三、受体药物反应动力学
四、受体激动药与阻断药
五、受体的类型
六、细胞内信号转导途径
七、受体的调节
第四章 影响药物效应的因素
第一节 药物因素
一、药物制剂和给药途径
二、给药时间
三、给药间隔与给药次数
四、药物相互作用
第二节 机体因素
一、生理因素
二、精神因素
三、病理因素
四、遗传因素
第三节 其他因素
一、时间因素
二、长期用药引起的机体反应性变化
第四节 合理用药原则
第二篇 作用于外周神经系统的药物
第五章 传出神经系统药理学概论
第一节 传出神经系统的分类
一、传出神经系统的结构分类
二、传出神经系统的功能分类
第二节 传出神经系统的递质和受体
一、传出神经系统的递质
二、传出神经系统的受体分类和效应
第三节 传出神经系统的生理功能
第四节 传出神经系统药物的基本作用及药物分类
一、直接作用于受体的药物
二、影响递质的药物
第六章 胆碱受体激动药
第一节 M、N胆碱受体激动药
第二节 M胆碱受体激动药
第三节 N胆碱受体激动药
第七章 抗胆碱酯酶药
第一节 胆碱酯酶
第二节 常用抗胆碱酯酶药
一、易逆性抗胆碱酯酶药
二、难逆性抗胆碱酯酶药——有机磷酸酯类
第三节 胆碱酯酶复活药
第八章 胆碱受体阻断药
第一节 M胆碱受体阻断药
一、阿托品和阿托品类生物碱
二、阿托品的合成代用品
第二节 N胆碱受体阻断药
一、NN胆碱受体阻断药——神经节阻断药
二、NM胆碱受体阻断药——神经-肌肉阻断药
第九章 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
第一节 α、β受体激动药
第二节 α受体激动药
一、α1、α2受体激动药
二、α1受体激动药
三、α2受体激动药
第三节 β受体激动药
一、β1、β2受体激动药
二、β1受体激动药
三、β2受体激动药
第四节 α、β、DA受体激动药
第十章 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
第一节 α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
一、非选择性α受体阻断药
二、选择性α1受体阻断药
三、选择性α2受体阻断药
第二节 β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
一、非选择性β受体阻断药
二、选择性β1受体阻断药
第三节 α、β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
第十一章 局部麻醉药
第一节 局部麻醉药的基本药理作用
第二节 常用局部麻醉药
第三篇 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药物
第十二章 全身麻醉药
第一节 吸入性麻醉药
一、概述
二、常用药物
第二节 静脉麻醉药
第三节 复合麻醉
一、麻醉前给药
二、基础麻醉
三、诱导麻醉
四、合用肌松药
五、低温麻醉
六、神经安定镇痛术
七、复苏
第十三章 镇静催眠药
第一节 苯二氮类
第二节 巴比妥类
第三节 其他镇静催眠药
第十四章 抗癫痫药和抗惊厥药
第一节 抗癫痫药
一、癫痫概述
二、癫痫分型
三、癫痫发生的病理机制及治疗药物的作用机制
四、抗癫痫药物
五、癫痫药物治疗和停药原则
第二节 抗惊厥药
第十五章 治疗中枢神经退行性疾病药
第一节 抗帕金森病药
一、多巴胺功能增强药物
二、中枢抗胆碱药
第二节 治疗阿尔茨海默病药
一、胆碱酯酶抑制药
二、NMDA受体阻断药
第十六章 抗精神失常药
第一节 抗精神病药
一、经典抗精神病药
二、非经典抗精神病药
第二节 抗躁狂抑郁药
第三节 抗抑郁症药
一、5-HT/NA非选择性再摄取抑制药
二、选择性5-HT再摄取抑制药
三、NA再摄取抑制药
四、单胺氧化酶抑制剂
第四节 抗焦虑药
一、苯二氮类
二、丁螺环酮
第十七章 镇痛药
第一节 阿片生物碱类
第二节 人工合成镇痛药
第三节 其他镇痛药
第十八章 解热镇痛抗炎药
第一节 概述
一、解热作用
二、镇痛作用
三、抗炎作用
第二节 非选择性环氧合酶抑制药
一、水杨酸类
二、苯胺类
三、吡唑酮类
四、吲哚乙酸类
五、邻氨基苯甲酸类
六、芳基烷酸类
第三节 选择性环氧合酶-2抑制药
第十九章 中枢兴奋药
第一节 主要兴奋大脑皮质药
第二节 呼吸兴奋药
第三节 脑功能改善药
第四篇 作用于心血管系统的药物
第二十章 钙通道阻滞药
第一节 概论
一、钙通道的结构
二、钙通道分类
第二节 钙通道阻滞药
一、二氢吡啶类药物
二、苯烷胺类药物
三、地尔硫类药物
第二十一章 抗心律失常药
第一节 心脏的电生理学基础和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
一、心脏的电生理学特性
二、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
第二节 抗心律失常药的基本作用机制和分类
一、抗心律失常药的基本作用机制
二、抗心律失常药分类
第三节 常用抗心律失常药
一、Ⅰ类钠通道阻滞药
二、Ⅱ类β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
三、Ⅲ类延长动作电位时程药
四、Ⅳ类钙通道阻滞药
五、其他类
第四节 抗心律失常药的合理应用
一、抗心律失常药临床应用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二、如何合理应用抗心律失常药
第二十二章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药理
第一节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
一、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组成
二、血管紧张素Ⅱ的生理学效应
第二节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药
第三节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AT1受体)阻断药
第四节 醛固酮受体阻断药
第二十三章 利尿药和脱水药
第一节 利尿药作用的生理学基础
一、肾小球滤过
二、肾小管的重吸收
第二节 常用利尿药
一、袢利尿药
二、噻嗪类利尿药
三、保钾利尿药
四、碳酸酐酶抑制药
五、渗透性利尿药
第二十四章 抗高血压药
第一节 抗高血压药的分类
一、利尿药
二、交感神经抑制药
三、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抑制药
四、钙通道阻滞药
五、血管扩张药
第二节 常用抗高血压药
一、利尿药
二、钙通道阻滞药
三、β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
四、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药
五、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断药
第三节 其他抗高血压药物
一、中枢降压药
二、血管扩张药
三、α1受体阻断药
四、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末梢阻滞药
五、钾通道开放药(钾外流促进药)
六、其他
第四节 抗高血压药物的合理应用
一、有效治疗与终身治疗
二、保护靶器官
三、平稳降压
四、个体化治疗
五、联合用药
第二十五章 抗充血性心力衰竭药
第一节 概述
一、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病理生理学
二、治疗CHF药物的分类
三、心衰药物治疗目标
第二节 作用于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药物
一、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药
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断药
三、抗醛固酮药
第三节 强心苷类
第四节 利尿药
第五节 β受体阻断药
一、β受体阻断药在治疗CHF中的作用机制以及临床应用
二、β受体阻断药治疗CHF时的注意事项
第六节 扩血管药
第七节 非苷类正性肌力药
第八节 钙通道阻滞药
第二十六章 抗心绞痛药
第一节 概述
一、心绞痛分型
二、心绞痛的病理生理基础
第二节 硝酸酯类
第三节 β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
第四节 钙通道阻滞药
第五节 其他抗心绞痛药物
一、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药
二、K+通道激活剂
三、NO的供体
第二十七章 抗动脉粥样硬化药
第一节 调血脂药
一、主要降低TC和LDL的药物
二、主要降低TG和VLDL的药物
第二节 抗氧化剂
第三节 多烯脂肪酸类
一、n-3型多烯脂肪酸
二、n-6型多烯脂肪酸
第四节 黏多糖和多糖类
第五篇 作用于血液系统和内脏的药物
第二十八章 作用于血液系统药物
第一节 抗凝血药
一、肝素
二、香豆素类
第二节 纤维蛋白溶解药
第三节 抗血小板药
第四节 促凝血药
一、促凝血因子活性药
二、抗纤维蛋白溶解药
三、凝血因子制剂
第五节 抗贫血药
一、铁剂
二、叶酸
三、维生素B12
四、造血细胞生长因子
第六节 血容量扩充药
第二十九章 作用于呼吸系统的药物
第一节 平喘药
一、抗炎平喘药
二、支气管扩张药
第二节 镇咳药
一、中枢性镇咳药
二、外周性镇咳药
第三节 祛痰药
一、刺激性祛痰药
二、痰液溶解剂
三、黏液调节剂
第三十章 作用于消化系统的药物
第一节 抗消化性溃疡药物
一、抗酸药
二、胃酸分泌抑制药
三、胃黏膜保护药
四、抗幽门螺杆菌药
第二节 消化功能调节药
一、助消化药
二、止吐药
三、泻药
四、止泻药
五、利胆药
第三十一章 子宫平滑肌兴奋药和抑制药
第一节 子宫平滑肌兴奋药
第二节 子宫平滑肌抑制药
第六篇 作用于内分泌系统和代谢疾病的药物
第三十二章 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
第一节 糖皮质激素类药物
第二节 盐皮质激素类药物
第三节 促皮质素和皮质激素抑制药
一、促皮质素
二、皮质激素抑制药
第三十三章 甲状腺激素及抗甲状腺药
第一节 甲状腺激素
第二节 抗甲状腺药
一、硫脲类
二、碘及碘化物
三、放射性碘
四、β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
第三十四章 胰岛素及其他降血糖药
第一节 胰岛素
第二节 口服降血糖药
一、胰岛素分泌促进剂
二、双胍类
三、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
四、胰岛素增敏剂
第三节 其他新型降血糖药
一、GLP-1受体激动剂
二、胰淀粉样多肽类似物
第三十五章 性激素类药与避孕药
第一节 雌激素类药与抗雌激素类药
一、雌激素类药
二、抗雌激素类药
第二节 孕激素类药及抗孕激素类药
一、孕激素类药
二、抗孕激素类药
第三节 雄激素类药和抗雄激素类药
一、雄激素类药
二、抗雄激素类药
第四节 避孕药
一、主要抑制排卵的药物
二、抗孕卵着床的药物
三、抗早期及中期妊娠药物
四、男性避孕药
五、外用避孕药
第七篇 化学治疗药物
第三十六章 抗菌药物概论
第一节 抗菌药物的常用术语
第二节 抗菌药物作用机制
第三节 细菌耐药性
一、细菌耐药性产生的机制
二、耐药基因的转移方式
第四节 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原则
第三十七章 人工合成抗菌药
第一节 喹诺酮类抗菌药
一、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的共性
二、各种喹诺酮类药物抗菌作用特点及应用
第二节 磺胺类抗菌药
一、药物分类
二、磺胺类抗菌药的共性
第三节 其他合成抗菌药物
一、甲氧苄啶
二、硝基呋喃类
三、硝基咪唑类
第三十八章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第一节 概述
一、抗菌作用机制
二、耐药机制
第二节 青霉素类抗生素
一、天然青霉素
二、半合成青霉素
第三节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
第四节 其他β-内酰胺类抗生素
一、碳青霉烯类
二、头霉素类
三、单环β-内酰胺类抗生素
四、氧头孢烯类
五、β-内酰胺酶抑制药
第三十九章 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抗生素
第一节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一、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共性
二、常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第二节 林可霉素类抗生素
第四十章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和其他类抗生素
第一节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一、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基本共性
二、常用的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第二节 多肽类抗生素
一、万古霉素类
二、多黏菌素类
三、杆菌肽类
第三节 四环素类抗生素
一、四环素类抗生素的共性
二、常用四环素类抗生素
第四节 氯霉素
第四十一章 抗结核病药
第一节 抗结核病药
一、一线抗结核药
二、二线抗结核药
三、新一代抗结核药
第二节 结核病化学治疗的原则
一、早期用药
二、联合用药
三、全程规律用药
四、适量用药
第四十二章 抗真菌药和抗病毒药
第一节 抗真菌药
一、抗生素类抗真菌药
二、人工合成类抗真菌药
第二节 抗病毒药
一、广谱抗病毒感染药
二、抗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药
三、抗疱疹病毒药
四、抗肝炎病毒药
第四十三章 抗寄生虫药
第一节 抗疟药
一、概述
二、常用抗疟药
第二节 抗阿米巴病药
一、抗肠内、外阿米巴病药
二、抗肠内阿米巴病药
三、抗肠外阿米巴病药
第三节 抗滴虫药
第四节 抗血吸虫病药与抗丝虫病药
一、抗血吸虫病药
二、抗丝虫病药
第五节 抗肠蠕虫药
第四十四章 抗恶性肿瘤药
第一节 抗恶性肿瘤药物的分类
一、传统分类
二、根据抗肿瘤作用的生化机制分类
三、根据肿瘤作用的周期时相分类
四、通用分类
第二节 常用的抗恶性肿瘤药
一、细胞毒性药物
二、影响激素平衡的药物
三、恶性肿瘤的靶向治疗药物
第三节 抗恶性肿瘤药在临床应用中所面临的问题
一、耐药性
二、毒性反应
三、联合用药的原则
第八篇 其他药物
第四十五章 影响免疫功能的药物
第一节 免疫系统概述
第二节 免疫抑制药
第三节 免疫增强药
第四十六章 影响自体活性物质的药物
第一节 组胺和抗组胺药
一、组胺及组胺受体激动药
二、抗组胺药
第二节 膜磷脂代谢产物类药物及拮抗药
一、前列腺素和血栓素
二、白三烯及拮抗药
三、血小板活化因子及拮抗药
第三节 5-羟色胺类药物及其受体阻断药
一、5-HT及其作用
二、5-HT受体激动药及阻断药
第四十七章 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及男性勃起功能障碍的药物
第一节 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的药物
一、概述
二、抗良性前列腺增生的药物
第二节 勃起功能障碍的治疗药物
一、概述
二、治疗勃起功能障碍的药物
第四十八章 治疗骨质疏松的药物
第一节 骨吸收抑制药
一、双膦酸盐类
二、降钙素
三、雌激素类
第二节 骨形成促进药
第三节 骨矿化促进药
第四十九章 基因治疗的药物
第一节 基因治疗概述
一、基因治疗类型
二、基因治疗的方式与途径
三、基因转移技术
第二节 基因治疗药物的临床应用
一、肿瘤的基因治疗
二、遗传性疾病的基因治疗
三、其他疾病的基因治疗
四、基因治疗的问题和前景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