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赵元任
页数:241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日期:2014
ISBN:9787100104180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赵元任先生的这本小书,记述他从童年到青年的成长经历,不作总结,不讲感悟,纯是生活的实录,又常常夹以有趣的故事和俏皮话,读来妙趣横生。本书虽只记叙了其部分的人生,却生动反映出这位语言学家多方面的天分:对语言的兴趣,对声音的敏感,对音律的兴味,以及由此生发的研究精神——这些都隐约导出了未来学问家的路径。
作者简介
赵元任(1892-1982)著名的语言学家、作曲家,被称为现代汉语言学之父,中国科学社创始人之一。曾任职于清华大学、中央研究院、哈佛大学、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等知名院校,撰有《中国话的文法》、《语言问题》、《现代吴语的研究》等现代语言学经典著作,《教我如何不想他》、《也是微云》、《海韵》等艺术歌曲。
本书特色
《碎金文丛:赵元任早年自传》为赵元任先生的早年自传,共分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叙述前十年之生活片段,第二部分叙述幼年家乡生活及在南京求学情形,第三部分描写在美留学及返国与杨步伟女士结婚经过。第一部分为中文,后两部分原为英文。《碎金文丛:赵元任早年自传》将后两部分,根据赵元任先生独具特色的幽默语言,重新翻译为中文,合为《赵元任早年自传》中译本,收入《碎金文丛》。
目录
前
关于我的名字
第一部分 早年回忆
一、东一片儿西一段儿
二、我的家跟我住的家
三、我小时候儿说的话
四、上学念书
五、变乱跟变故
六、回南边
七、到了常州
第二部分 我的第二个九年
一、介绍
二、老家的生活
三、变故和灾祸
四、苏州一年
五、第一次进学堂
六、南京三年
七、“第二回”停留北京
第三部分 美国十年
一、介绍
二、在康奈尔的日子
三、哈佛研究院
四、风城芝加哥
五、柏克莱的一个学期
六、在康奈尔教物理
七、给罗素做翻译和结婚
译后记
节选
《赵元任早年自传(碎金文丛2)》: 还有一景,我每次碰到月亮好的时候儿就会回想到的。是在冀州,也是在我祖父的衙门里。我记得我跟我大姊、二姊、哥哥,我们四个人在左边儿一个跨院儿里赏月。我说“左边儿”,因为从住的地方儿往外走,那个院子是在左边儿。那么平常衙门的房子照规矩既然都是朝南的,左边儿那个跨院儿当然就是东跨院儿了。我还记得院子当间儿有两个大花台,每个花台当间儿有一棵树,是桂花儿是什么记不清了。我记得最真的就是那天晚上很冷,月亮格外的亮,好像人跟东西都不大有影子似的。照这样算起来那一定是冬天的事情了。可是除了我们四个人站得花台的南边儿赏月,什么事情也不记得了。 又有一回,是看吕爷种葫芦——吕爷是我们家里的一个男佣人。那时候儿我们大概是住在保定。说起种葫芦来,当然总是好几个月,再不横是一夏天的事了。可是这一篱笆的葫芦,从栽子儿到长大,开花儿,结果,我就只记得两幕。一幕是地下一排小绿芽儿,吕爷在那儿给他洒水。再一幕就是满篱笆挂的都是葫芦了。当间儿开的是什么样子的花儿——照理应该是白花儿吧?可是一点儿也不记得了。所以这回事情,虽然占了有好些日子,可是我就光记得里头两景,所以还就是两张画儿似的。 后来我大了一点儿的事情现在回想起来.就不全是一张一张的西洋景,就成了活动电影了。比方我五岁住保定的时候儿,有一个叫周妈的老妈子,他是看我的老妈子。有一天他在院子里在一个大木盆里洗衣裳。衣裳蘸了水,洗的时候儿一揉,不是常常儿会弄成鼓出来的气泡儿吗?我老喜欢看周妈弄。他要是不弄泡儿了,我就叫他弄,我说:“我要敌动达道!”意思是说:“我要一弄大泡儿!”其实我那时候儿已经会说话了,就是要成心装小,所以要假装儿着说不清楚话似的。那回我还记着周妈蹲得衣裳盆子的东边儿或是东南边儿,我站得盆子的北边儿看——因为北边都是平地,街道跟房子都是方方正正的,所以我们总记着东南西北是哪儿。这一幕固然已经是活动电影儿了,里头的事情都有点儿变动了,可是前后是跟什么别的事情接起来,就一点儿也想不起来了。 还有一幕我记得很真的,是有一回动身搬家的前一晚上,好像是预备从祁州搬到保定。大家整天忙着齐行李,捆箱子,到了夜里睡觉的时候儿,除了铺盖没打以外,什么都归置好了,所以到处屋子里都是空空的,都不像个家里似的了。我虽然一小儿跟着家里差不多每一两年就搬一次家,可是看着家里这么变了样子,总觉着有点儿担心。我还记得我跟我妈睡在一间大屋子的东北角儿的大床上,我睡得外边儿,妈睡得里边儿,一盏油灯点着。平常睡觉谁先睡着谁后睡着轧根儿就不觉得。可是那天晚上啊,我一看见妈睡着了,我就大哭起来了。妈被我这么一闹醒了连忙问我说:“什么事?怎么啦?”我说:“妈先睡着了哩!”这个解释现在想想——甭说现在,就是不久以后,也觉着很可笑,可是当时我觉着妈先睡着了就好像全家都走了,把我一人儿给邋了下来了似的,就觉着孤悽的不得了了似的。 最有意思的一幕回忆是在冀州看月蚀。这回事情是第一回我记得的有年月日的事情。我自然知道我生在天津的紫竹林,我是在光绪十八年九月十四生的(就是西历1892年11月3日)。生的以前他们还预备了针,打算给我扎耳朵眼儿,因为算命的算好了是要生个女孩儿的。赶一下地,旁边儿的人就说:“哎呀,敢情还是个小子呐!”这大概是我生平听见的第一句话。 可是这些自然都是后来人家告送我的话,哪儿能算我真记得的事情呐?这回在冀州看月蚀啊,那是有真凭实据的日子了。我记得那时候儿我祖父做冀州直隶州的知州。我那时候儿照中国算法是七岁,那么应该是在1898左右。那回的全蚀是在晚上吃晚饭的时候儿。这就有法子考了。按我的朋友黄授书先生的考据,那次月蚀一定是在阳历12月27日格林维基天文时23时38分,算起来就是在中国28日晚上七点钟左右,跟我记着的时候儿完全符合了。算日子么,该是光绪二十四年十一月十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