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婴幼儿卫生与保健(新编21世纪高等职业教育精品教材·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系列)

封面

作者:滕巍 张伟 孙群

页数:240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3

ISBN:9787300314679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共分九章,从婴幼儿的特点出发,针对婴幼儿这一特殊群体日常卫生与保健内容进行阐述,具体包括婴幼儿生长发育、婴幼儿各系统特点与保健、婴幼儿各年龄期特点与保健、婴幼儿营养卫生等内容,具有针对性强、可操作性强、实用性强、通俗易懂易学、上手快等特点,并且与实际和国际接轨,用近期新的知识点和案例来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婴幼儿卫生与保健知识。本书突出理论性、知识性、技术性、优选性、实用性,专业人员通过学习,能够为广大需要专业照护服务的家庭和婴幼儿个体提供帮助和指导。

作者简介

滕巍,永州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二级健康管理师、高级营养师。主要讲授“护理基本技术” “幼儿卫生保健学”等课程。编写的教材有《临床护理协岗实践指南》等。主持湖南省科技厅自然科学基金课题1项(2019JJ070040);主持湖南省教育厅课题1项(已结题);主持永州市科技局课题1项(已结题),发表论文12篇,其中第一作者9篇。张伟,永州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副研究员;孙群,永州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目录

第一章 婴幼儿生长发育
第一节 婴幼儿体格发育
第二节 婴幼儿神经心理行为发育
第三节 早产儿体格发育
第四节 婴幼儿生长发育评价
第二章 婴幼儿生长发育偏离
第一节 婴幼儿体格生长偏离
第二节 婴幼儿心理行为发育障碍
第三章 婴幼儿各系统特点与保健
第一节 婴幼儿呼吸系统特点与保健
第二节 婴幼儿消化系统特点与保健
第三节 婴幼儿心血管系统特点与保健
第四节 婴幼儿泌尿系统特点与保健
第五节 婴幼儿运动系统特点和卫生保健
第六节 婴幼儿皮肤的特点与保健
第四章 婴幼儿各年龄期特点与保健
第一节 婴儿期特点与保健
第二节 幼儿期特点与保健
第三节 学龄前期特点与保健
第五章 婴幼儿营养卫生
第一节 营养学基础知识
第二节 婴幼儿营养评估
第三节 婴儿期喂养
第四节 幼儿前期膳食卫生
第五节 幼儿期膳食卫生
第六章 婴幼儿常见疾病的护理
第一节 婴幼儿常见营养相关性疾病的护理
第二节 婴幼儿常见传染病的护理
第三节 婴幼儿常见环境污染性疾病
第四节 婴幼儿常见各系统疾病的护理
第七章 婴幼儿常用护理与急救技术
第一节 婴幼儿常用生活护理技术
第二节 婴幼儿常用体格训练技术
第三节 婴幼儿常用急救技术
第八章 婴幼儿健康教育
第一节 健康与婴幼儿健康
第二节 健康教育与婴幼儿健康教育
第九章 托育机构的卫生保健工作
第一节 托育机构的环境卫生
第二节 托育机构的设备与用具卫生
第三节 托育机构的卫生保健制度
附录
附录一:常用食品及水果营养成分表
附录二:国家卫生健康委关于印发托育机构设置标准(试行)和托育机构管理规范(试行)的通知
主要参考文献

节选

在成长过程中,婴幼儿神经心理的发育与体格生长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婴幼儿神经心理的发育大部分反应为日常的行为,故此期的发育亦称为行为发育。婴幼儿神经心理发育的基础是神经系统的发育,胎儿时期神经系统发育最早,速度最快,而脑的发育是神经系统发育的关键。一、神经系统发育(一)脑的发育包括形态结构的发育及功能的成熟,主要表现为神经细胞体积的增大和突触数量的增加。1. 大脑结构的发育脑主要分为大脑、小脑及脑干。大脑的内部结构包括表层的皮质(皮层)、皮质下的白质(髓质)、白质深部的基底神经节及侧脑室。大脑皮层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础,主要由神经元胞体组成。新生儿的皮质较薄,树突较少,神经元细胞分化不成熟;3 岁时神经元细胞分化基本成熟;8 岁时神经元细胞分化水平接近成人。大脑半球发育的过程中联络两侧半球间的纤维联合区域逐渐形成,其中胼胝体是最大的半球间的纤维联合区域。2. 脑功能的发育(1)大脑。大脑皮层细胞高度分化,是人体各功能体系的最高中枢。皮层的各个区域均与特定的功能相关联。例如额叶与躯体运动、语言发育及高级思维活动相关;颞叶与记忆、听觉与知觉相关联;枕叶与视觉、头眼运动等有关;顶叶主要是与躯体感觉、计算、语言等相关。大脑有一个重要的系统即边缘系统。边缘系统可调节内脏与躯体的功能,与学习记忆、辨认、睡眠、情绪、动机等等密切相关。新生儿的皮层下中枢(如丘脑、苍白球)发育较为成熟,因此新生儿常出现皮下中枢占优势的表现,如兴奋与抑制、不自主动作、肌张力高等。大脑分为左右两个半球,存在大脑优势现象,即左半球擅长处理以时间顺序安排的分解刺激加工的信息,如语言、语法技巧;右半球优势擅长于对合成刺激加工的信息的处理,如对形象思维、旋律及三维物体的感知。不同功能向一侧半球集中是幼儿脑发育的重要特征,左右大脑半球功能的不对称性存在个体差异。一般小婴儿右脑发育领先于左脑,与大运动及感知觉先发育有关。婴儿先是左利手,随着左脑优势的建立而转为右利手。大脑优势是相对的,如左半球也有非词语性认知功能,而右半脑也有简单的语言活动功能。左侧大脑半球在语言活动功能上占优势与遗传有关,也与后天训练相关,如习惯用右手(右利手)。(2)小脑。胎儿期小脑发育较慢,生后 6 月龄达到生长的高峰,15 月龄时小脑的大小接近成人水平。小脑对躯体运动的调节起到重要作用,与前庭核、脑干网状结构等一起参与调节肌肉本体感觉、前庭器官等的放射活动,维持身体平衡和动作协调。2 ~ 3岁前小脑发育不成熟,随意运动和共济运动较落后,6 岁左右小脑发育达到成人水平。(3)脑干。脑干由延髓、脑桥、中脑和间脑组成,位于脑的中下部,上接大脑,下连脊髓,连接 12 对脑神经。延髓是呼吸循环调节中枢;脑桥参与呼吸节律及肌肉运动的控制;中脑与反射活动相关,视、听反射中枢都位于中脑,如瞳孔对光反射等;间脑包括丘脑、丘脑上部、丘脑下部、丘脑底部及丘脑后部五个部分,其中,丘脑为皮质下感觉中枢,丘脑下部是自主神经调节中枢;脑干网状结构参与意识、睡眠周期与觉醒、肌张力、心率、血压等多方面的调节。婴儿出生时脑干已发育较好,呼吸、循环等生命中枢已经发育较为成熟。(二)脊髓的发育足月新生儿出生时脊髓重 2 ~ 6g,脊髓功能相对成熟。脊髓下端在胎儿时位于第 2腰椎下缘,4 岁时上移至第 1 腰椎。脊髓的髓鞘由上而下逐渐形成,约于 3 岁时完成髓鞘化。神经纤维髓鞘化是具有绝缘作用的髓磷脂鞘包裹神经纤维的过程,使神经元之间的信号传导速率显著提高,髓鞘化完成后神经传导功能才完全成熟。髓鞘的形成时间在神经系统的不同部位各不相同,脑神经先于脊神经,感觉神经纤维先于运动神经纤维。出生时,听神经的神经纤维髓鞘化程度高,出生后 3 周视神经才完全髓鞘化;1.5 周岁时脑神经基本完成髓鞘化。婴儿出生后,环境刺激可促进脑神经发育,如早产儿的视神经发育通常早于同龄的胎儿。大多数神经纤维髓鞘化在胎儿或婴儿期就已经开始,一直持续到 10 岁左右才结束。支配上肢躯干及下肢肌肉运动的脊神经髓鞘化使幼儿运动发育呈现从上至下、由近及远的规律,胼胝体的髓鞘化则到 21 岁左右完成。婴幼儿期由于皮层的神经纤维髓鞘化晚,外界刺激引发的神经冲动传入大脑的速度慢,易于泛化,不易在大脑皮层形成明显的兴奋灶。(三)神经反射婴幼儿正常的生理反射分为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两大类。1. 非条件反射(1)吸吮反射。用洁净的橡皮奶头或手指尖放入婴儿口内,婴儿出现吸吮动作。此反射生后即可引出,4 ~ 7 月龄时消失。(2)觅食反射。当手指或母亲乳头轻触婴儿面颊部,婴儿将头转向刺激侧,唇撅起,似在“觅食”。2 ~ 3 周习惯哺乳后母亲乳头轻触婴儿面颊,婴儿可不再出现“觅食”动作,表现为直接吸吮。此反射出生后即可引出,4 ~ 7 月龄时消失。(3)拥抱反射。婴儿仰卧位,检查者拉婴儿双手使其肩部离开检查台面,保持头未离开台面,然后突然抽手,婴儿先表现为上肢伸直并外展,随后上肢再屈曲内收,呈“拥抱”姿势。有时可伴有婴儿的啼哭。此反射出生后即可引出,一般 4 ~ 5 月龄后消失。(4)握持反射。用手指触及婴儿手心时,婴儿手指屈曲,紧紧握住不放,甚至可以使整个身体成悬挂状态。此反射生后即可引出,2 ~ 3 月龄后消失。(5)踏步反射。检查者用手托住婴儿腋下,使其身体直立并前倾,婴儿足背触及检查台时可出现交替伸腿动作。此反射生后即可引出,2 ~ 3 月龄时消失。(6)颈强直反射。颈强直反射又称颈肢反射。婴儿仰卧位,检查者将婴儿的头转向一侧,则与婴儿颜面同侧的上下肢伸直,对侧上下肢屈曲。此反射生后即可引出,3 ~ 4 月龄消失。2. 条件反射条件反射建立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是在出生后经过反复的刺激逐渐形成的。条件反射是脑的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一般最先建立的条件反射与进食相关,如婴儿每次以固定的姿势进食,这种姿势便会刺激婴儿的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本体感觉等。到 2 周左右,婴儿逐渐建立与哺乳姿势相关联的条件反射。随着条件反射的建立和积累,婴幼儿可以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增强综合分析能力,促进智力发展。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婴幼儿卫生与保健(新编21世纪高等职业教育精品教材·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系列)》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14650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