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刘祯
页数:311
出版社:中国文联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
ISBN:9787505995352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为作者研究戏曲历史与审美变迁之论文集。主要包括:论昆曲审美思想的变迁、略论中国戏曲雅俗审美思潮之变迁、当代戏曲的发展及其走向、张庚与中国戏曲理论体系、关汉卿及其杂剧创作论等内容。
作者简介
刘祯,1963年出生于内蒙古,文学博士,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学位)委员会委员。梅兰芳纪念馆书记、副馆长。曾任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所长。现兼任中国傩戏学研究会会长等职。武汉大学、东南大学、中山大学、上海大学等兼职教授。主要从事戏剧史论及民间文化、宗教祭祀戏剧等方面的研究。
目录
001/自序
001/论昆曲审美思想的变迁
001/一、《琵琶记》与明初文
005/二、文人与戏曲的契缘
009/三、“雅正”思想与“寓道德于诙谑”的走向
016/略论中国戏曲雅俗审美思潮之变迁
017/一、俗之滥觞
——南戏的兴起与“里巷歌谣”
020/二、雅、俗共赏
——雅俗审美之真正融合与杂剧作家身份之双重
022/三、雅化之风
——戏曲身份的确立与昆曲的“流丽悠远”
02、俗中含雅
——地方戏的崛起与京剧的形成
028/五、雅化与精致
——二十世纪五十、六十年代以来的“戏改”和戏曲发展
030/虎丘曲会与昆曲审美的雅、俗之境030/一、戏曲史中的俗与雅
031/二、虎丘曲会文献记载
035/三、曲会现象与雅、俗两境038/四、曲会与民俗节庆
041/乾隆时期(1736-1795)北京演剧及雅俗思潮嬗变
041/一、戏曲之清代戏曲与乾隆戏曲
042/二、乾隆时期北京演剧与花雅之争
048/三、乾隆时期戏曲审美的雅俗嬗变及对京剧品格的影响
056/当代戏曲的发展及其走向
056/一、“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戏曲改革方针与戏改中对“反
历史主义”倾向的批判
060/二、《十五贯》、《白蛇传》与《梁山伯与祝英台》等剧作066/三、京剧现代戏会演和《红灯记》等“样板戏”071/四、新时期戏曲的新收获
079/实践与理论:关于中国戏曲表演理论体系
080/一、戏曲是表演和实践的产物
081/二、古代对戏曲表演的系统认识
084/三、当代戏曲表演理论体系研究管窥
087/四、关于戏曲表演理论体系建设的几点思考
……
217/四、绍兴府判官
219/五、庆元路推官
221/六、江南行台掾
222/七、福建行省都事
224/八、徵事郎、翰林、国史院典籍官
225/高明交游新考
225/一、交友新考
231/二、公共特征
235/高明卒年再考辨
244/附录:高明年谱
307/参考书目
001/论昆曲审美思想的变迁
001/一、《琵琶记》与明初文
005/二、文人与戏曲的契缘
009/三、“雅正”思想与“寓道德于诙谑”的走向
016/略论中国戏曲雅俗审美思潮之变迁
017/一、俗之滥觞
——南戏的兴起与“里巷歌谣”
020/二、雅、俗共赏
——雅俗审美之真正融合与杂剧作家身份之双重
022/三、雅化之风
——戏曲身份的确立与昆曲的“流丽悠远”
02、俗中含雅
——地方戏的崛起与京剧的形成
028/五、雅化与精致
——二十世纪五十、六十年代以来的“戏改”和戏曲发展
030/虎丘曲会与昆曲审美的雅、俗之境030/一、戏曲史中的俗与雅
031/二、虎丘曲会文献记载
035/三、曲会现象与雅、俗两境038/四、曲会与民俗节庆
041/乾隆时期(1736-1795)北京演剧及雅俗思潮嬗变
041/一、戏曲之清代戏曲与乾隆戏曲
042/二、乾隆时期北京演剧与花雅之争
048/三、乾隆时期戏曲审美的雅俗嬗变及对京剧品格的影响
056/当代戏曲的发展及其走向
056/一、“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戏曲改革方针与戏改中对“反
历史主义”倾向的批判
060/二、《十五贯》、《白蛇传》与《梁山伯与祝英台》等剧作066/三、京剧现代戏会演和《红灯记》等“样板戏”071/四、新时期戏曲的新收获
079/实践与理论:关于中国戏曲表演理论体系
080/一、戏曲是表演和实践的产物
081/二、古代对戏曲表演的系统认识
084/三、当代戏曲表演理论体系研究管窥
087/四、关于戏曲表演理论体系建设的几点思考
……
217/四、绍兴府判官
219/五、庆元路推官
221/六、江南行台掾
222/七、福建行省都事
224/八、徵事郎、翰林、国史院典籍官
225/高明交游新考
225/一、交友新考
231/二、公共特征
235/高明卒年再考辨
244/附录:高明年谱
307/参考书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