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历史文化视野中的金砖国家高等教育演变研究

封面

作者:陈·巴特尔

页数:322

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3

ISBN:9787201160337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当人类社会步入21世纪,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不断崛起,不仅在世界经济中的分量越来越重,而且更多参与维护和完善国际秩序,共同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包括中国、印度、俄罗斯、巴西、南非在内的金砖国家的崛起,是21世纪人类社会发展力量的重大转移。在金砖国家的崛起过程中,作为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研究、服务社会需要的高等教育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研究、探讨金砖国家高等教育的发展、演变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与实践意义。  《历史文化视野中的金砖国家高等教育演变研究》在历史发展的脉络中梳理金砖五国,即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及南非文化变迁的过程,探讨五国高等教育演变的历程及其特点,从而比较金砖国家不同于欧美高等教育的发展模式。  《历史文化视野中的金砖国家高等教育演变研究》全书分为五编十五章,按照历史发展、文化变迁、高等教育演变这样的逻辑,分别对五国的高等教育发展历史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上比较金砖五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异同,并总结作为新必经济体国家代表的金砖五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和主要特征。

作者简介

  陈·巴特尔,蒙古族,南开大学民族研究中心主任,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导师,高等教育研究所教授,南开大学人权研究中心研究员,三亚学院特聘教授。英国剑桥大学访问学者(2011),哈佛燕京学者(2015)。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心理人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教育人类学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心理学会民族心理专业委员会委员,全国民族教育专家委员会委员,天津市高等教育学会副秘书长。第十六届世界人类学、民族学大会“原住民、少数民族教育与人类文化多样性”专题会议主席(2009),首届亚太地区原住民及少数民族高等教育论坛秘书长(2008),第二届亚太地区原住民及少数民族高等教育论坛主席(2018)。《民族高等教育研究》编委。主要研究方向为少数民族高等教育、原住民教育、比较教育、少数民族人权教育。出版相关著作六部,在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近一百篇,主持相关课题项目十项。曾先后应邀赴加拿大、美国、新西兰、英国、澳大利亚、乌兹别克斯坦、俄罗斯等国访问交流。

目录

总论
第一节 “金砖国家”的诞生与发展
一、作为投资概念的“金砖”
二、作为国际关系实体的“金砖国家”
第二节 金砖国家的国际地位与影响力
一、作为新兴市场国家代表的金砖国家
二、作为国际政治实体的金砖国家
三、金砖国家合作机制的影响与作用
四、金砖国家教育合作机制的发展历程
第三节 金砖五国概况
一、南美最大的国家——巴西
二、横跨欧亚的大国——俄罗斯
三、南亚最大的国家——印度
四、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度——中国
五、非洲大陆的彩虹之国——南非
第四节 历史与文化视野中金砖国家高等教育的演变
一、历史发展:从殖民地到民族独立再到国家主义
二、文化变迁:本土文化、外来文化、地域文化的多元一体
三、高等教育转型:政府主导为主的外生性高等教育模式的创立与发展

第一编 巴西高等教育的演变
第一章 巴西的历史回溯
第一节 古代美洲和一千五百年之前的“红木之地”
一、古代美洲概况
二、一千五百年之前宁静的“红木之地”
第二节 殖民制度由发展到消亡
一、殖民制度的产生
二、殖民时期的土地扩张
三、殖民地对母国经济和政治的依赖性
第三节 独立后的巴西
一、帝国时代与资本主义的发展
二、共和体制下资本主义全面发展
第四节 巴西现代化转型历程
第二章 巴西的文化变迁
第一节 文化民族化
一、三种文化的交融
二、黑人对巴西文化的影响
第二节 巴西的宗教
一、宗教渗透对文化形成的影响
二、以天主教为主的巴西宗教文化
第三章 巴西高等教育的演变及特点
第一节 巴西高等教育的历史沿革
一、殖民地时期高等教育的萌芽
二、巴西创办的高等教育
三、学习美国现代化
第二节 巴西高等教育宏观结构之变化
一、层次结构
二、型式结构
……

第二编 俄罗斯高等教育的演变
第三编 印度高等教育的演变
第四编 中国高等教育的演变
第五编 南非高等教育的演变

结论与展望
金砖国家教育大事记
后记

节选

  《历史文化视野中的金砖国家高等教育演变研究》:  二、罗曼诺夫王朝(1613-1917)  (一)莫斯科王朝的覆灭和罗曼诺夫王朝的建立  伊凡四世有三个儿子,长子颇具雄才大略,只可惜因为与伊凡四世发生口角被杀;次子斐多尔秉性软弱;三儿子迪米特里行事较冲动。1584年春,伊凡四世去世,斐多尔继位,但他身体赢弱,遇事怯懦并且优柔寡断,缺乏政治才能,与他的父亲大相径庭。伊凡四世深知这一点,因此让斐多尔的舅舅罗曼诺夫摄政,不料罗曼诺夫数月即过世,改为由他的兄弟戈达诺夫摄政。戈达诺夫沉稳且明敏,他在摄政时非常重视军队建设以树立威信,1591年克里米可汗率兵环攻莫斯科,被戈达诺夫的大兵击退,于是他的名声大噪,已相当于俄国的无冕之王。1598年,斐多尔去世,嘱其王后伊丽娜执政,而伊丽娜晚年更名进入修道院为尼,不问世事。自此,由伊凡一世创下的莫斯科王朝彻底覆灭。  1603年和1607年,分别在欧洲和俄国南部出现了两个自称是未死的王子迪米特里的人,历史上称之为“伪迪米特里一世”和“伪迪米特里二世”。这两个“假太子”背后都有波兰人的扶持,波兰皇室贵族试图利用这两个傀儡来推翻沙皇的统治,波兰军队在1610年7月17日占领了俄国。波兰军队的入侵激起了俄国人民的爱国热情,俄国境内建立起了“全国会议”和以农民游击队为基础的国民义勇军,国民义勇军受到人民的热烈拥护,终于于1612年解放了被波兰人占领两年的首都莫斯科。1613年1月,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宫圣母升天大教堂举行了全俄缙绅会议,来自全国五十个城市的七百多个代表选出了与斐多尔沙皇有姻亲关系的米哈伊尔·费奥多罗维奇·罗曼诺夫为新的沙皇。1613年2月21日,新沙皇正式加冕,从此,300余年的罗曼诺夫王朝世袭统治开始了。  (二)彼得一世改革  1645年,米哈伊尔沙皇病逝,自此之后的四十余年,王位之争一直不断,沙皇之位也不断更替,甚至出现了俄国历史上仅有的“双皇”并列的现象,即把彼得与他的哥哥伊凡并立为沙皇。1689年8月,彼得听闻一直摄政的姐姐索菲亚因妒忌他的才能而要杀害他,于是召集部分禁卫军发动政变,软禁了索菲亚以及同他并立为沙皇的伊凡,并于同年宣布亲政,史上称彼得一世。  17世纪末的俄国在欧洲是一个非常落后的国家,政治上内乱不断,东正教干涉政治;军事上遭到土耳其、波兰等邻国的进攻;经济上与西欧和中欧国家比都远不能及;教育上的落后则更为严重,全国没有一所世俗学校。面对如此内忧外患的国家,彼得一世决心彻底改革。1696年,彼得一世组织了一个庞大的“俄国大使团”周游欧洲各国,在众多反对的声音之下,彼得一世并没有退缩,他自己也作为“大使团”中普通的一员随团出国,从1697年3月10日到1698年8月25日整整出访欧洲近18个月。通过与欧洲先进国家比较,彼得一世真正看到了俄国的极端封闭和经济的极端落后。彼得一世回国后进行了彻底的改革,他的改革形式与实质并重,在军事、政治、财政、教育、宗教和社会习俗等方面都进行了全面而彻底的改革。在军事方面,自从组织军事改革以后,直到彼得大帝在位的后期,俄国已经拥有常备陆军二十万人,骑兵七万五千人,海军战舰四十八艘,并且在波罗的海和阿速夫海沿岸建筑了要塞,有水兵两万八千余人;在政治方面,彼得一世废除了中央政府元老院会议制,1711年改设国务院,直接处理日常行政事务并兼理司法裁判事宜;在地方行政方面,彼得划分全国为八大行政区,区以下为省,省以下为郡。另外,彼得一世从1703开始大力度建设圣彼得堡,使圣彼得堡这个水道四通的岛上城市日渐繁盛,甚至超过了莫斯科。1721年10月22日,彼得一世正式宣布以圣彼得堡为首都,并将全俄国大王国改名为俄罗斯帝国,元老院为了纪念彼得一世的功绩,在他的王号之上又以“大”加封,因此历史上称彼得一世为彼得大帝。  在政治方面,彼得一世在考察了西欧的行政组织结构以后,改革了俄国陈腐的国家管理体制,确立了绝对的君主专制制度,并对中央和地方的行政机关在职能和职位设置上都作了全新的调整和规定。  ……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历史文化视野中的金砖国家高等教育演变研究》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14639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