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周毅,许川山
页数:160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3
ISBN:9787030736826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从人体皮肤结构开始概述,各种常用剂型和常用辅料;介绍了目前美容或者美容治疗常用的一些药品及功效;最后挖掘了祖国中医药在美容抗衰老方面的作用。是为医药学、美容学等学科开设的一门实用性课程,研究各种中西药物的制备及其在美容治疗、美容保健、维护人体健康美容中的作用。本书共分为五章,包含概论、常见剂型、常用辅料及原料、常用美容药物及其功效、中药美容制剂等。从制剂制备的角度,阐述药物在美容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知美、懂美、创造美的能力。本书为广州医科大学药学院药剂学教研室编写的药剂系列教材之一,衍生自药剂学科,也是对多年教学科研过程的一些总结,可供医药类专业本科生选修或者非医药类学生的公选课教学使用,同时也适用于美容爱好者。
目录
第一章 概论 1
第一节 皮肤的生理结构及类型 1
第二节 皮肤的保养和护理 10
第三节 化妆品与药妆品 16
第四节 药典、药品、药政法规与化妆品法规 22
第二章 常见剂型 28
第一节 散剂 28
第二节 液体制剂 37
第三节 醑剂与酊剂 53
第四节 软膏剂与糊剂 57
第五节 硬膏剂 62
第六节 火棉胶剂与涂膜剂 65
第七节 膜剂 68
第八节 气雾剂 70
第九节 凝胶剂 73
第三章 常用辅料及原料 75
第一节 表面活性剂 75
第二节 保湿剂 79
第三节 透皮吸收促进剂 80
第四节 香料 81
第五节 着色剂 83
第六节 其他辅料 84
第四章 常用美容药物及其功效 89
第一节 治疗性药物 89
第二节 维生素类营养性药物 104
第三节 生物制剂类药物 109
第四节 皮肤增白药物 114
第五节 防晒类药物 120
第五章 中药美容制剂 124
第一节 中药美容制剂的处方 124
第二节 中药美容制剂的剂型选择 128
第三节 中药美容制剂的工艺和质量标准 129
第四节 常用中药美容制剂 133
主要参考文献 139
附录 140
附录一 化妆品监督管理条例 140
附录二 化妆品标签管理办法
节选
第一章概论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不仅对衣食住行的要求有所提高,对美容的追求也日益强烈。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美不仅是外在的显现,也提示着我们身体内部的变化,美德修于心,美貌修于行。 美容药剂学是运用药剂学的一系列基础理论,将美容药物制成适宜剂型的一门综合性技术学科,是目前医疗美容专业必修的课程之一,它是药剂学的一部分,也是药剂学的扩展。其内容涉及广泛,不仅与药剂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等息息相关,而且涉及化妆品学、化妆品化学、美容学、化学工业等多门学科。 美容医学是利用医疗技术、美容药物、化妆品等对人体(包括肌肤、毛发、指甲等)进行整形修复、药疗、美化而达到美容目的的一种实用技术。 药剂学是研究药物剂型的配制理论、生产技术、质量控制与合理应用等内容的综合技术科学。它包括两部分,一是探讨按药典处方或其他有关处方将原料药加工成合适的药剂;二是探讨按医师处方和临床需要,合理调配药物并指导患者正确用药的有关技术和理论。 第一节皮肤的生理结构及类型 一、皮肢常识 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其位于体表,组成机体最重要的部分,也是人体抵抗外部侵袭的第一道防线,其重量约4kg,占体重的5%~8%。皮肤的面积成年人为1.5~2m2,厚度为0.5~3mm,手掌、足底皮肤最厚为1~3mm,眼睑处皮肤最薄约0.5mm,表皮为0.07~0.2mm,真皮厚度约是表皮的10倍,含水量约为70%。皮肤是软组织,柔韧而富有弹性,在腔孔(如口、眼、外阴及肛门)周围,逐渐移行为黏膜。 皮肤覆盖在人体的最外层,与人的容貌密切相关,是人体的天然屏障。但是,皮肤也与身体内部的问题有关,皮肤健康反映了身体健康。 由于种族、年龄和部位的不同,肤色主要有黑色、黄色和红色三种。其中,黑色与皮肤内的黑素颗粒有关,日晒后皮肤内的黑素细胞增多,皮肤变黑;黄色取决于角质层的厚度,如角质层较厚,黄色胡萝卜素含量较多,则皮肤看上去发黄;红色的出现与皮肤中微血管的分布和血流有关,运动后毛细血管扩张,引起血流加速,皮肤发红。 二、皮趺的解剖结构 从外表看,皮肤只是薄薄的一层,但在显微镜下,皮肤分为三部分: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 由于皮肤组织中纤维束的排列和牵引,皱纹的深度在面部、手掌、阴囊和活动部位(如关节)最大。指(趾)末端的皮嵴呈螺纹状,称为指(趾)纹。人类的指纹存在个体差异,在个人识别中有着独最的作用。 皮肤还附有毛发、皮脂腺、外泌汗腺(小汗腺)、顶泌汗腺(大汗腺)及指(趾)甲等附属器。 (一)表皮 表皮也称上皮组织,是皮肤的最外层,无血管,主要由角质形成细胞与树突状细胞组成(图1-2)。角质形成细胞又称上皮细胞,占表皮细胞的95%以上。它代谢活跃,能不断分化和更新细胞。角质形成细胞最终在角质层形成富含角蛋白的角质细胞,这就是角质形成细胞的角化过程,形成的角质细胞会逐渐脱落(脱肩)。表皮的基本结构由内向外依次分7部分,即基膜、基底层、棘层、颗粒层、透明层、角质层及皮脂膜。 护膜,是由皮脂腺分泌的皮脂和汗腺分泌的汗液及老化脱落的角质细胞经过低温乳化和空气氧化而形成的弱酸性的薄膜,即皮脂+汗液+老化角质细胞+过程(低温乳化+空气氧化)=弱酸性的皮脂膜,其pH为4.5~6.5。它具有防止水分及营养蒸发,防止细菌侵入的作用。皮脂膜受损后皮肤出现的症状有干燥、无光泽、洁面后有紧绷感。 2.角质层是表皮的最外面部分,为皮肤的第二层。由14~22层相叠的无核扁平细胞所组成,细胞呈枯死状,已无生物活性,细胞间重叠形成比较坚韧而有弹性的板层结构,形成一种天然屏障,可以防止大自然中化学物质、微生物和水的侵入,也能防止紫外线射入皮肤深处,并可防止体液外渗。角质层细胞富含角蛋白纤维,是一种不溶于水的硬蛋白,对酸、碱、有机溶剂有一定的抵抗力,故可起保护作用;角质层的pH为5.6~6.2,呈弱酸性。所以角质层的功能和状态与化妆品的选用有很大关系,角质层含10%~20%的水分,随着角质层水分的增加,皮肤会起皱变白,冬季干燥时,角质层水分减少,皮肤会粗糙皲裂。角质层的排列决定了皮肤表面的视觉光感。 3.透明层为皮肤的第三层,由2~3列老化无核细胞组成,仅存在于手掌和脚掌处。其具有双向防水及物质通过的屏障带(磷脂类物质较丰富),还能保持酸碱平衡。 4.颗粒层是皮肤的第四层,由2~4层扁平细胞所组成,该层细胞已逐渐退化,胞质内充满透明角质颗粒。颗粒层细胞失去细胞核后,演变为发亮的透明层,最后完全角化,角质层是角质细胞分化的最终阶段。随着角质形成细胞的不断分裂和进化,表层的角质细胞也以相应的速度脱落,形成动态平衡。该层能够吸收外部物质,具有防水、渗透等屏障作用,因此,这一层可以储存水分,对化妆品的有效性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当颗粒层的吸收、折射、反射、分散、过滤紫外线功能减弱时,紫外线直接激活黑素母细胞,产生大量黑素细胞,随着新陈代谢加快,色素沉积。斑的产生过程:当颗粒层细胞受损30%时,皮肤会暗淡无光;当颗粒层细胞受损50%时,皮肤会暗沉;当颗粒层细胞受损70%时,皮肤会晦暗,色素堆积;当颗粒层细胞受损90%时,皮肤会出现较深的色斑堆积。 5.棘层为皮肤的第五层,是表皮中最厚的一层。一般由4~10层细胞组成,棘层细胞内有淋巴液,棘细胞向上逐渐趋向退化为不规则扁形或菱形颗粒,即为颗粒层,颗粒层细胞间能够储存水分。这一层对化妆品的使用效果有着重要作用,使用化妆品发生“过敏反应”往往与这层细胞有关。棘层是表皮层的营养层,具有初级免疫的能力,含大量的营养液和淋巴液,当棘层受损后,棘层营养供给不足时,真皮层的毛细血管向上输送营养的过程,就是红血丝形成的过程;随着红血丝的产生,皮肤厚度变薄,易产生敏感、皮内丘瘆、红肿等现象。红血丝的形成过程:当棘层受损30%时,红血丝呈点状,面部受情绪及温度变化影响,出现发红、涨热等现象;当棘层受损50%时,红血丝呈丝状,面部晦暗、局部轻度红肿;当棘层受损70%时,红血丝呈网状,对外界的刺激免疫阈值降低,易出现瘙痒、皮内丘瘆、红肿;当棘层受损90%时,红血丝呈片状,极易红肿,流黄水,溃烂。含有表皮生长因子(EGF)、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aF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多重表皮生长因子类成分的面霜,能够给棘层补充大量营养,修复受损的棘层,从而改善和修复红血丝。 6.基底层是皮肤的第六层,也是表皮的最下(内)层,有黑素细胞分布,约占基底层细胞的10%。基底层又被称为生发层,这是因为几乎所有的角质形成细胞都是由基底细胞分化、生发而来的,这一层的细胞具有分裂、增殖能力,且分裂比较活跃,它们不断产生新的细胞并移向浅层,以补充衰老脱落的角质形成细胞。此层细胞与真皮相连。基底层有三种树突状细胞,即黑素细胞、朗格汉斯细胞和梅克尔细胞。黑素细胞可合成黑素颗粒,并将其输送到周围的角质形成细胞。黑色素具有遮挡和反射紫外线,保护深部组织免受辐射的功能,同时阳光又可以促进黑色素的产生。黑色素含量的多少与皮肤的颜色密切相关。当黑素细胞被破坏或其功能异常时,皮肤丧失黑色素,就会引发白癜风、白化病等色素减退或脱失的皮肤疾病。如果黑素细胞受到刺激,导致功能亢进而黑色素增多时,就会出现黄褐斑、雀斑等。美白、祛斑化妆品就是针对这层细胞而设计的。 7.基膜位于表皮的下突部分,和真皮层乳头互相连接,呈波浪起伏状。其具有通透屏障作用、对表皮的支撑作用、表皮真皮的黏附作用等。 (二)真皮 在表皮之下,分布有血管和神经,分为两层:上层称为乳头层,下层称为网状层。两层之间没有明显的边界。乳头层是疏松的结缔组织,中心分布有毛细血管和神经末梢,乳头层几乎能被所有皮肤炎症侵袭;网状层由厚而致密的结缔组织组成,有大血管和淋巴管、汗腺、毛囊、皮脂腺和色素细胞。真皮厚度约3mm,它结实有弹性,由结缔组织和无定形基质组成。结缔组织由70%~80%的胶原纤维、20%的弹性纤维和少量网状纤维组成。胶原纤维由胶原蛋白组成,胶原蛋白是人体内最丰富的蛋白质,占人体总蛋白质含量的20%~40%。胶原蛋白有很强的韧性和很强的抗张性,从而使皮肤具有一定的弹性。弹性纤维由弹性蛋白组成,相对较薄且有弹性,它们垂直排列在皮下组织和表皮之间,拉伸后可以恢复到原来的状态。基质存在于结缔组织间隙中,可形成纤维结合,它是一种无定形、均匀的凝胶状物质,是由成纤维细胞分泌的黏多糖和蛋白质的复合物,其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多糖(又称黏蛋白),主要含有非硫酸黏多糖(主要是透明质酸),黏性强,能保持组织中的水分,使真皮有弹性。这些物质为纤维组织和皮肤附属物提供了物质基础,在保持皮肤水分、滋润、防止皮肤老化、保持皮肤弹性和修复组织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图1-3)。 一般来说,皮肤老化是指胶原纤维减少,弹性纤01-3维变性断裂,真皮基质中透明质酸减少,黏多糖变性, 真皮内含水量减少,导致皮肤弹性下降、干燥、失去光泽和皱纹增加。 (三)皮下组织 皮下组织又称皮下脂肪、浅筋膜或脂膜,位于真皮下层,由疏松的结缔组织和脂肪小叶组成,是脂肪细胞形成堆积的脂肪,是身体脂肪的储藏库。 皮下组织存在于真皮、肌肉和骨骼之间,使皮肤与深层组织松散连接,具有一定的活动性。它含有较大的血管、淋巴管、神经、毛囊、汗腺等,与真皮无明显边界。这一层是有弹性的,可令人拥有丰满、曲线优美的身材。因此,皮下组织与健美、丰乳及化妆品有着密切的关系。 (四)皮肤附属器 皮肤有许多的附属器,由表皮衍生出来,包括毛发、皮脂腺、小汗腺、大汗腺和指(趾)甲等(图1-4)。 1.毛发 由角质化的上皮细胞组成,可分为长发、短发及毳发。长发如头发、胡须、阴毛及腋毛等;睫毛、鼻毛及外耳道的毛;毳发柔软轻盈、色淡,分布于面部、颈部、躯干及四肢。毛发露出皮肤表面的部分是毛干,皮肤内的部分是毛根。表皮下陷包裹毛根称为毛囊。毛根的下端稍膨大,为毛球。毛球是毛发和毛囊的生长点。毛球含有毛母质细胞。毛母质细胞之间的黑素细胞可以将色素输入新的发根,从而形成毛发的颜色。毛发的颜色因人种不同而不同。黑色人种和黄色人种有深棕色的头发,而白色人种有金黄色的头发。在毛囊的稍下段有立毛肌,由交感神经控制,立毛肌下端附着在真皮乳头层,精神紧张及寒冷可引起立毛肌的收缩,也就是所谓的“起鸡皮疙瘩” 2.皮脂腺除了手掌、足跖等处外,皮脂腺分布全身。头面部、胸背部皮脂腺分布较多,被称为皮脂溢出区。皮脂腺为分泌皮脂的腺体,位于毛囊与立毛肌之间,开口于毛囊上部。皮脂腺由腺体和排泄管组成,腺体是许多皮脂腺细胞的集合,腺体周围被基膜包围,其外部被与真皮相连的结缔组织包围。腺体的皮脂腺细胞从腺体的外层向内更新,当细胞更新时,细胞膜破裂并与脂肪融合,形成皮脂填充腺腔,然后通过排泄管从腺口排出,同时,细胞碎片也被排出。皮脂排泄受皮肤表面脂膜黏度的影响。皮脂和汗液扩散到皮肤表面,与老化角质细胞经低温乳化和空气氧化后,在皮肤表面形成一层油膜,能润滑和滋润皮肤和毛发,防止体内水分蒸发,具有保湿作用;皮脂中的脂肪酸能抑制细菌的生长,从而阻止体外细菌的入侵。天气寒冷时,皮肤表面温度降低,出汗量减少,形成的脂膜黏度增加,皮脂输出量减少,皮肤就会显得粗糙。 皮脂具有润滑和保护皮肤及毛发的功能,也有杀菌作用。头部长期皮脂腺分泌旺盛可损伤毛囊,致使头发脱落,形成脂溢性脱发。反之,皮脂分泌过少,引起头发干燥易折,失去光泽。若面部等处皮脂分泌过多,毛囊口堵塞,皮脂排泄不畅,可形成粉刺及毛囊炎,即痤疮,影响美观。 3.小汗腺是局部分泌腺,能够合成和分泌汗液,小汗腺遍布全身皮肤,以掌跖、腋窝、前额等处较多,其次为躯干、头皮和四肢,由腺体、导管及汗孔三部分组成。小汗腺排出的汗液是一种弱酸性物质,密度为1.001~1.006,pH为4.5~6.5。汗液通常是透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