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吴惟予著
页数:220页
出版社: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2
ISBN:9787576404944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欲就国际海底区域生物多样性法律规制的理论基础,国际法律规制的完善和中国的应对策略展开分析与研究,为保护国际海底区域生物多样性,并为我国参与国际海底区域国际竞争、争端的谈判和维护国家权益提供法律支撑。
作者简介
吴惟予,1991年生,法学博士,现为上海政法学院人工智能法学院讲师,兼任上海市法学会海洋法治研究会理事,美国佛蒙特法学院国际可持续发展、法律及政策研究室研究员。2018-2019年受国家留学基金委选派赴美留学,研习环境法。目前主要从事海洋生态保护、无人船舶等领域研究。主持省部级课题2项,在Natural Resources Jourmal、《行政法论丛》《河北法学》等国内外SSCI、CSSCI法学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近10篇,多篇论文被《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转载。2020年荣获上海市“晨光学者”称号。
目录
摘要
引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二、现有研究概况
三、本体概念、分析框架和主要创新
第一章 国际海底区域生物多样性法律规制的现实基础
第一节 问题缘起——海洋工业革命下的生物多样性危机
一、国际海底区域生物多样性的现状
二、资源开发引起的国际海底区域生物多样性危机
第二节 国际海底区域生物多样性的规制路径之争
一、开发利用优先
二、保护优先
三、可持续发展
第三节 国际海底区域生物多样性的法律规制需求
一、存量资源竞争与国际海洋秩序构建
二、国际海底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与促进人类福祉
三、平衡各方利益与促成规制共识
第二章 国际海底区域生物多样性法律规制考察
第一节 国际海底区域生物多样性法律规制的历史演进
一、启蒙阶段(20世纪50年代~70年代)
二、初步形成阶段——以UNCLOS与CBD为基本框架(20世纪80年代~90年代)
三、逐渐成熟阶段——转向BBNJ专门协定的过程(进入21世纪后)
第二节 国际进展与观点新动态
一、BBNJ国际会议及其现有成果
二、核心争议内容
第三节 国际海底区域生物多样性现行法律规制的困境
一、系统性国际规则缺失问题
二、国际管理机构的合作与协调机制问题
三、国际非政府组织的角色问题
四、规制手段有限、缺乏有效的实施保障机制
第三章 国际海底区域生物多样性开发与利用的法律规制
第一节 国际海底区域生物资源的法律属性
一、公海自由原则
二、人类共同继承遗产
三、法律地位的确认:在公海自由与人类共同遗产之间调适
第二节 国际海底区域海洋遗传资源的获取制度
一、获取行为概述
二、现有遗传资源获取制度比较分析与借鉴
三、国际海底区域海洋遗传资源获取行为的规制设计
第三节 国际海底区域海洋遗传资源惠益分享制度
一、惠益分享的基本范畴
二、现有遗传资源惠益分享制度的比较与借鉴
三、国际海底区域海洋遗传资源惠益分享的规制设计
第四章 国际海底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法律规制
第一节 国际海底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划区管理工具
一、基本类型
二、实践中的划区管理工具分布与表现
第二节 国际海底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规则管理工具
一、环境评估与监测
二、预防与适应性管理
三、生态系统方法
第三节 规制工具之间的关系梳理与组合
一、多种划区管理工具的关系与选择
二、规则管理工具的统合
第四节 规制机构的选择与协作机制
一、国际海底区域生物多样性的管理机构设置
二、倡导更加灵活、高效的协作机制
第五章 立场与行动:中国因应国际海底区域生物多样性法律规制的思路
第一节 中国参与国际海底区域生物多样性开发与保护的概况
一、中国的主要实践与贡献
二、中国的海洋规制思维及其发展
三、国家利益诉求:生态安全与国际海底区域资源开发权利的考量
第二节 中国需克服的国际挑战与障碍
一、有限科学认知及不确定性的影响
二、达成共识的困境与中国的“两难”处境
三、全球合作规制的路径障碍
第三节 中国应对国际海底区域生物多样性法律规制的策略
一、“新时代”中国的自身立场与角色定位
二、积极参与国际法律规制体系建设
三、透过内生制度创新引领和推动国际法律规则发展
四、加强深海科学研究,依靠但不依赖科学技术
五、探索多样化的替代解决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附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