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合浦汉墓研究

封面

作者:富霞

页数:372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3

ISBN:9787030741387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合浦是汉代岭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也是汉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本书通过对合浦汉墓的系统整理和研究,初步建立本地区科学分期标准,并结合相关的城址,探讨其与墓葬的聚落共存关系,为阐述汉代中外文化交流、进一步复原合浦乃至岭南的汉代社会奠定了研究基础。本书是系统整理的合浦汉墓研究成果,对挖掘“一带一路”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以及为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提供资料支撑具有历史和现实意义。

本书特色

适读人群 :对汉代考古学、广西地区历史与文化、海上丝绸之路感兴趣的专家学者和社会人士对汉代历史文化、广西地区海上丝绸之路文物研究感兴趣的专家学者和社会人士

目录

目录

内容摘要(iii)

ABSTRACT(v)

绪论(1)

第一章 合浦汉墓发掘及研究概况(4)

第一节 合浦汉墓历年发掘概况(4)

第二节 以往研究(11)

第二章 墓葬形制(21)

第一节 土墩墓(22)

第二节 土坑墓(23)

第三节 木椁墓(27)

第四节 砖室墓(32)

第五节 合葬墓形式(44)

第三章 出土器物研究(上)(49)

第一节 陶器(49)

第二节 铜器(111)

第三节 铁器(145)

第四章 出土器物研究(下)(149)

第一节 金银器(149)

第二节 玉石器(153)

第三节 玻璃器及其他珠饰(164)

第四节 其他器物(180)

第五章 分期与年代(182)

第一节 西汉早期(182)

第二节 西汉中期(184)

第三节 西汉晚期(185)

第四节 东汉早期(186)

第五节 东汉晚期(186)

第六章 合浦汉墓与周边汉墓的对比(198)

第一节 与广西其他地区汉墓的比较(198)

第二节 与广州汉墓的比较(202)

第三节 与越南北部汉墓的比较(204)

第四节 合浦汉墓的区域特征(207)

第七章 相关问题研究(211)

第一节 墓主身份地位与族属(211)

第二节 汉墓体现的合浦经济生活(223)

第三节 汉墓与周临城址的时空关系(236)

第四节 东汉晚期墓向三国墓的演变(241)

结语(244)

附表(247)

附表一 合浦县博物馆藏未刊出土文物信息表(247)

附表二 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藏未刊出土文物信息表(321)

附表三 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藏未刊出土文物信息表(326)

附表四  广东省博物馆藏未刊出土文物信息表(341)

参考文献(343)

后记(350)

插图目录

图1-1 合浦汉墓分布范围及主要发掘地点示意图(4)

图2-1 土墩墓D2平面图(22)

图2-2 土墩墓内单体墓葬(23)

图2-3 A型Ⅰ式土坑墓(24)

图2-4 A型Ⅱ式土坑墓(24)

图2-5 A型Ⅲ式土坑墓(25)

图2-6 B型Ⅰ式土坑墓(26)

图2-7 B型Ⅱ式土坑墓(27)

图2-8 B型Ⅲ式土坑墓(28)

图2-9 A型木椁墓(29)

图2-10 B型木椁墓(31)

图2-11 A型Ⅰ式砖室墓(33)

图2-12 A型Ⅱ式砖室墓(34)

图2-13 A型Ⅲ式砖室墓(34)

图2-14 A型Ⅳ式砖室墓(35)

图2-15 Ba型砖室墓(36)

图2-16 Bb型Ⅰ式砖室墓(37)

图2-17 Bb型Ⅱ式砖室墓(39)

图2-18 Bb型Ⅲ式砖室墓(40)

图2-19 C型砖室墓(41)

图2-20 D型砖室墓(42)

图2-21 E型砖室墓(43)

图2-22 同穴合葬墓(45)

图2-23 异穴合葬木椁墓(46)

图2-24 异穴合葬墓(47)

图3-1 陶鼎(51)

图3-2 陶盒(52)

图3-3 陶壶(55)

图3-4 陶钫(56)

图3-5 陶匏壶(57)

图3-6 陶温壶(57)

图3-7 陶长颈壶(58)

图3-8 陶壶(59)

图3-9 陶瓮(61)

图3-10 A型陶罐(62)

图3-11 B型陶罐(63)

图3-12 C型陶罐(64)

图3-13 D型陶罐(66)

图3-14 E型陶罐(67)

图3-15 F型陶罐(67)

图3-16 G型陶罐(68)

图3-17 H型、I型陶罐(69)

图3-18 异形陶罐(69)

图3-19 陶四耳瓮(70)

图3-20 陶双耳罐(73)

图3-21 陶四耳罐(74)

图3-22 陶三足罐(75)

图3-23 陶折肩罐、四耳折肩罐(76)

图3-24 陶二联罐、三联罐(77)

图3-25 陶四联罐(78)

图3-26 陶五联罐、六联罐(80)

图3-27 陶三足盒(80)

图3-28 陶四耳展唇罐(81)

图3-29 陶双耳直身罐(82)

图3-30 陶瓿、三足瓿(83)

图3-31 陶簋(84)

图3-32 陶樽(85)

图3-33 陶提筒(87)

图3-34 陶筒(88)

图3-35 陶杯(89)

图3-36 陶灯(90)

图3-37 陶熏炉(91)

图3-38 陶釜(92)

图3-39 陶盂(93)

图3-40 陶盆(94)

图3-41 陶碗(95)

图3-42 陶钵、陶纺轮、陶珠(96)

图3-43 陶魁、卮(97)

图3-44 陶案、耳杯、勺(98)

图3-45 陶井(100)

图3-46 陶仓(103)

图3-47 陶灶(105)

图3-48 陶屋(107)

图3-49 陶溷、厕(109)

图3-50 低温釉陶壶(111)

图3-51 铜鼎(113)

图3-52 铜盒、格盒(114)

图3-53 铜杯(115)

图3-54 铜钵、簋、碗(117)

图3-55 铜魁、方匜、卮、盘、盆(119)

图3-56 铜三足盘(119)

图3-57 铜壶、提梁壶、长颈壶、钫(122)

图3-58 铜壶、盉、三足小壶、扁壶、樽(125)

图3-59 铜镜(128)

图3-60 铜熏炉、灯(130)

图3-61 铜釜、锅、甑(132)

图3-62 铜生活用具(133)

图3-63 铜兵器(136)

图3-64 铜井仓灶(138)

图3-65 铜模型明器(139)

图3-66 铜钹、铺首、扁钟(142)

图3-67 铜钱(144)

图3-68 铁器(147)

图4-1 金戒指(150)

图4-2 金珠(151)

图4-3 金饼、带钩(152)

图4-4 葬玉(154)

图4-5 玉带钩、玉佩、玉璧(155)

图4-6 滑石鼎(157)

图4-7 滑石壶、钫(158)

图4-8 滑石器(159)

图4-9 滑石器、黛石(163)

图4-10 玻璃杯、碗(165)

图4-11 玻璃镶嵌、装饰品(166)

图4-12 玻璃装饰品(168)

图4-13 A~F型玻璃串珠(169)

图4-14 G型玻璃串珠(170)

图4-15 H型玻璃串珠(170)

图4-16 红玉髓珠(172)

图4-17 玛瑙饰品、蚀刻石髓珠(173)

图4-18 水晶串饰(175)

图4-19 琥珀串饰(176)

图4-20 琥珀印章(177)

图4-21 石榴子石串饰(178)

图4-22 绿柱石串饰(179)

图4-23 绿松石饰品(180)

图7-1 合浦汉墓出土南越式陶器(215)

图7-2 合浦双坟墩D2出土江浙越式陶器(216)

图7-3 合浦与湖北汉墓出土器物对比图(219)

图7-4 楚地和岭南出土蜻蜓眼式珠(220)

图7-5 合浦发现的云南生产铜器(221)

图7-6 寮尾M13B出土海上丝绸之路相关文物(222)

图7-7 合浦汉代城址与墓葬群空间关系示意图(237)

图7-8 城址与墓葬分布关系示意图(239)

图7-9 东汉晚期墓与三国墓出土同类陶器演变图(243)

插表目录

表1-1 研究资料明细表(9)

表5-1 合浦汉墓分期表(188)

表5-2 合浦汉墓出土瓮罐分期表(192)

表5-3 合浦汉墓出土仿铜陶礼器分期表(194)

表5-4 合浦汉墓出土陶模型明器分期表(196)

节选

绪论   合浦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南端,濒临北部湾。东经108°51’~109°46’,北纬21°27’~21°55’,为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下辖15个乡镇。东北与博白县、东南与广东省廉江市相邻,西与钦州市交界,北与浦北县、灵山县接壤,南界东西两段临海,中段毗邻其所属的北海市。临北部湾的海岸被北海市分隔为东西两段,总长356千米。全县有包括南流江等大小河流93条,其中南流江在县东北部的曲樟乡流入,在党江注入北部湾,县境干流长约100千米。县境北部为丘陵,南部为台地和滨海平原,中部为南流江冲积平原。   今合浦县城一带先秦时期为百越之地,秦始皇统一岭南后,置南海、桂林、象郡,合浦属象郡。汉初为南越国地,元鼎六年(前111年)汉武帝平定此前割据岭南的南越国,在原地分置九郡:苍梧(治所在今广西梧州市)、郁林(治所在今广西贵港市)、合浦、南海(治所在今广州市)、交阯、九真、日南(上述三郡位于今越南中北部,最南的日南郡治所西卷县,即今广治省东河市)、儋耳、珠崖(上述两郡位于海南岛)。合浦郡,属交州,“县五:徐闻、高凉、合浦、临允、朱卢”②。据谭其骧先生主编的地图集标示③,徐闻治所在今徐闻县一带,合浦治所在今浦北县南部,高凉和临允治所分别在今广东阳春至新兴一带。“朱卢”其研究认为在“博白或玉林”④。从现阶段考古发现来看,合浦县治所应在今县城附近。   王莽时改合浦郡为桓合郡,改合浦县为桓亭县⑤。东汉承袭西汉的建制,朱崖、儋耳已罢。合浦郡仍辖五县,县名有所变更,“临允”更为“临元”,“朱卢”更为“朱崖”。汉代合浦地域大致相当于今广西北海市、钦州市的全部和防城港市、玉林市的大部以及广东省廉江市等地。   合浦为东汉合浦郡郡治,几无异议,至于是否为西汉的郡治所在地,有两种意见。其一认为西汉在徐闻,东汉迁至合浦。清《大清一统志》载廉州府“汉为合浦郡之合浦县,郡治徐闻,后汉为合浦郡治”。道光年间修的《廉州府志》也有“后汉为合浦郡地,时移郡治合浦”的表述②;另一种观点认为,合浦在汉代一直为合浦郡治所,徐闻为其属县。雷坚引《水经注》、《通典》和《舆地纪胜》的有关记载,认为并无徙治之说③。笔者倾向于第一种意见。其一,《后汉书》中明确记载:“凡县名先书者,郡治所也”④,故合浦位于徐闻之前,“合浦、徐闻、高凉、临元、朱崖”⑤。   《汉书》虽不明确首县为郡治,但据查至少岭南其余各郡的首县,均为郡治,合浦郡大体也不例外。其二,《水经注》载“郁水又东径高要县,牢水注之。水南出交州合浦郡,治合浦县,汉武帝元鼎六年平越所置也”_,雷坚引其记载认为无迁治,但《水经注》是以记载河道水系为主的综合性地理著作,对于建制沿革方面记载简略。其三,徐闻和合浦作为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两地均发现不少汉墓。从合浦已发掘的众多汉墓来看,西汉早、中期墓葬数量较少,主要集中在文昌塔墓区,与郡治的地位似不相符,西汉晚期至东汉墓葬数量则远较雷州半岛和徐闻多,且规模普遍较大,随葬器物丰富,体现出西汉晚期起合浦的繁荣发展,郡治从徐闻迁至此地的可能性极大。   合浦濒临北部湾,又有内河与腹地沟通,地理位置优越。随着中原及周邻人口迁入以及先进技术的传入,该地区得以迅速开发,一跃成为汉代岭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之一,还是汉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之一。对汉代海上丝绸之路,《汉书 地理志》有载:“自日南障塞,徐闻、合浦船行可五月,有都元国;又船行可四月,有邑卢没国;又船行可二十余日,有谌离国;步行可十余日,有夫甘都卢国。自夫甘都卢国船行可二月余,有黄支国,民俗略与珠厓相类。其州广大,户口多,多异物,自武帝以来皆献见。有译长,属黄门,与应募者倶入海市明珠、璧流离、奇石异物,赍黄金杂缯而往。所至国皆稟食为耦,蛮夷贾船,转送致之。亦利交易,剽杀人。又苦逢风波溺死,不者数年来还,大珠至围二寸以下。平帝元始中,王莽辅政,欲耀威德,厚遗黄支王,令遣使献生犀牛。自黄支船行可八月,到皮宗;船行可八(景祐、殿本都作‘二’)月,到日南、象林界云。黄支之南,有已程不国,汉之译使自此还矣。”   合浦现存封土堆的汉墓约1056座,据历年来各墓区考古勘探与发掘的情况估算,地下汉墓多达上万座,是目前国内保存较好的大型墓葬群之一。1957年以来,文物考古部门发掘的汉墓已达1200余座,出土陶器、铜器、铁器、金银器、玉石器等两万余件,此外还发现不少与“海上丝绸之路”有关的水晶、绿柱石、蚀刻石髓珠、玻璃、琥珀、波斯陶壶等珍贵文物,为复原合浦汉代社会及中西文化交流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本书选取今合浦县行政区域内,年代在汉代纪年范围内,以汉式文化特征为主的墓葬作为研究对象,在全面掌握基础资料的基础上,对合浦汉墓形制和随葬器物进行考古类型学研究,制定相对科学的形制分类标准,对墓葬形制进行统一划分;并将出土器物按质地分为陶器、铜器、金银器、铁器、玻璃器、玉石器和珠饰等,分析各类器物的演变轨迹。综合墓葬形制和随葬器物的类型学划分,对合浦汉墓进行年代分期研究,建立区域性编年框架。同时运用文化因素分析法和历史文献法,从墓葬材料出发,力图探讨墓主族属、复原汉代合浦社会生活、分析墓葬与城址的时空关系等相关学术问题。   第一章合浦汉墓发掘及研究概况   第一节合浦汉墓历年发掘概况   合浦汉墓群呈环状分布在县城的东、南、北三面,其中廉北、堂排、冲口、廉东、廉南、平田、禁山、杨家山、寮尾、罗屋等村庄较为密集。墓群东西长12.5千米,南北平均宽度5.5千米,总面积约68平方千米,1996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图1-1)。   合浦汉墓的发掘始于20世纪50年代,自80年代起,随着城市基本建设的大量开展,墓葬发掘数量也逐渐增多,据统计,迄今已达1200余座。已发掘墓葬以汉墓居多,也有少量为三国墓、晋墓和南朝墓。   1957年4月,广东考古人员(合浦时属广东)在杨家岭和廉东钟屋各清理砖室墓1座,两墓由斜坡墓道和墓室组成,其中杨家岭墓出土陶罐、陶壶、银戒指、铁匕首;廉东钟屋墓出土陶盂、陶屋、棺钉、五铢和半两铜钱等①。   1971年,广西文物考古工作小组在县城东南郊望牛岭发掘一座西汉晚期大型木椁墓,墓葬结构复杂,由墓道、甬道和墓室组成,其中甬道两侧带耳室。出土随葬品丰富,共245件,以铜器居多,还有漆器、陶器、铁器、玉石器、玻璃器和金器等。根据墓中出土的铜凤灯、金饼、珠饰品等大量精美的器物以及有“九真府”铭文的陶提筒等推测,墓主人可能是位于现越南境内的九真郡高级官员②。   1972年3月,广西文物考古工作小组在廉州炮竹厂第一仓库发掘1座砖室墓,该墓由墓道、前室、中室和后室四部分组成,其中前室为横券顶,中室为穹隆顶,后室为直券顶,中室两侧各带一侧室,墓底呈阶梯状,出土陶长颈壶、樽、熏炉、灯模型、仓、屋,铜刷把、铜耳、印章等,年代为东汉后期③。   1975年秋,中山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师生和广西区文化局举办的考古训练班在环城公社堂排至埔口间发掘4座西汉晚期墓葬,形制均为带墓道的长方形竖穴木椁墓,其中1座为夫妻合葬墓。这批墓葬随葬大批兵器和农具,体现了汉代对巩固边陲和发展农业生产的重视;墓内保存完好的稻谷为广西首次发现;出土的胡人俑和大量的玻璃、玛瑙、琥珀等材质饰品,为研究合浦对外文化交流提供了新的资料,也为合浦西汉晚期墓葬提供了分期标准④。   1984年9月,广西区博物馆会同合浦县博物馆在城南凸鬼岭清理2座西汉晚期墓。两墓均为夫妻异穴合葬墓,女性墓葬较墓男性埋葬时间晚,墓穴小,随葬品少,对于研究西汉晚期合浦地区合葬习俗有重要的意义⑤。   1985年3~4月,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会同合浦县博物馆在廉州炮竹厂发掘1座西汉晚期墓葬,为长方形竖穴木椁墓,封土径47~56米、残高4.6米。斜坡形墓道,椁室四周填以白膏泥封护。墓道底端有长1.5、宽2.26、深1.4米的南葬坑,内存铁斧一件。随葬品以铜器和陶器居多①。   1985年5~7月,区文物工作队在城南风门岭和望牛岭发掘13座墓葬,出土器物300余件。其中风门岭发掘土坑墓3座、砖室墓5座;望牛岭发掘土坑墓4座、砖室墓1座。土坑墓中4座为同莹异穴合葬墓,土坑墓随葬器物较丰富,以陶、铜器为主,另有滑石器和铁器,其中风门岭出土1件铜镳壶肩部刻有“西于”二字。砖室墓多被盗扰,所余器物不多②。   1986年4月,合浦县博物馆在风门岭第二麻纺厂发掘10余座古墓,其中M10保存较完整。该墓为穹隆顶合券顶砖室墓,由墓道、前室和两后室组成,西后室安放尸体,东后室置陶器和铜器,少量器物放在前室,装饰品出自西后室。出土的金银器、珠饰品和成套的葬玉器制作精美,报告中年代定为东汉早期③。但有学者认为,墓葬年代应为东汉晚期④。   1987年3月至1988年5月,广西文物工作队等单位在县城东南的文昌塔发掘汉墓175座,有土坑墓和砖室墓两类。其中土坑墓数量较多,墓穴均为长方形,部分无墓道,带墓道的有斜坡式、台阶式和斜坡加台阶三种形制。砖室墓形制复杂,平面呈长方形、“凸”字形和“十”字形等。出土器物主要为陶器和铜器。墓群年代为西汉初至东汉时期⑤。   1991年7~8月,广西文物工作队在县城南2千米处的母猪岭发掘6座东汉时期砖室墓,墓葬规模小,但可清晰分辨出早晚两期。其中M6为砖圹墓,余为直券顶墓。出土随葬品以陶器为主,另有水晶、玛瑙、琥珀和玻璃珠等珠饰品和铜器、金银器和石器。从随葬器物形制来看,M1和M6属东汉早期,部分器物有明显的西汉晚期风格;余出土器物较粗糙,应属东汉晚期⑥。   1990~1996年,合浦县博物馆先后在母猪岭抢救性发掘10座墓葬,其中5座发表报告,包括木椁墓3座、砖圹墓和直券顶砖室墓各1座。其中木椁墓为西汉晚期,砖圹和砖室墓为东汉晚期。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合浦汉墓研究》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14603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