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李燕 罗日明主编
页数:151
出版社:海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3
ISBN:9787511063212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中国是文明古国,亦是悠久饮食文化之境地。在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吃”逐渐从一种生理需求演变出丰富多面的样貌,发展成为多样的烹饪技艺、各色的食品菜肴、经典的膳食理念以及餐具文化、筵席文化等独具中华特色的文化现象,成为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本书从中华烹饪文化的意义、食材库的演变、中餐的历史发展、烹饪的风味流派和技法工艺、中华代表性美食等方面入手,向读者介绍了享誉世界的中华烹饪文化。
作者简介
李燕,北方工业大学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汉语国际教育和汉文化推广工作。目前已出版《语言与文化十五讲》等著作4部,主持和参与北京市教wei“一带一路地区汉语国际教育规划研究”、 国家社科重大项目“新时期语言文字工作规范化研究”等国家及省部级项目1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近30篇。
罗日明,高中语文正高级教师,全国优秀语文教师,广东省基础教育系统新一轮“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首批高中文科类名教师培养对象,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和暨南大学华文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华南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部兼职教授,广东省中语会理事,广州市基础教育系统引进之“杰出人才”,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三级名师工作室主持人。
李燕,北方工业大学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汉语国际教育和汉文化推广工作。目前已出版《语言与文化十五讲》等著作4部,主持和参与北京市教wei“一带一路地区汉语国际教育规划研究”、 国家社科重大项目“新时期语言文字工作规范化研究”等国家及省部级项目1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近30篇。
罗日明,高中语文正高级教师,全国优秀语文教师,广东省基础教育系统新一轮“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首批高中文科类名教师培养对象,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和暨南大学华文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华南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部兼职教授,广东省中语会理事,广州市基础教育系统引进之“杰出人才”,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三级名师工作室主持人。
本书特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是当代中国发展的突出优势,对延续和发展中华文明、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发挥着重要作用。
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永续中华民族的根与魂,坚守中华民族的共同理想信念,筑牢民族文化自信、价值自信的根基,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培养青少年做堂堂正正的中国人,具有重要意义。
目录
一、烹饪为什么能成为一种文化
二、学习传统烹饪文化的意义
三、别具一格的中华烹饪
四、从烹饪看中国人的性格品质
五、怎样传承中华烹饪文化
第二章 我们的祖先吃什么:中华食材库的变迁
一、中华五谷有哪些
二、鸡脉狗条:我们的祖先吃什么肉
三、“瓜田李下”:古人吃什么果蔬
四、胡萝卜、番茄:丰富的外来食材
五、酸甜苦辣:多样的中国调料
第三章 美食的时光之旅:中餐的历史发展
一、从“脍炙人口”说起
二、豪奢的周八珍
三、秦汉:胡味初现
四、美味大爆发的唐宋
五、封建王朝最后的晚餐
第四章 菜品的类别划分:烹饪的风味流派
一、纯净清新的鲁菜
二、麻辣浓香的川菜
三、选材奇广的粤菜
四、清淡爽口的苏菜
五、鲜香豪奢的闽菜
六、小巧玲珑的浙菜
七、油重色浓的湘菜
八、鲜美朴实的徽菜
第五章 让食物更美味的魔法:烹饪的技法工艺
一、煮:食物本真的味道
二、烤:传承千年的烧烤技艺
三、蒸:水汽的妙用
四、炒:火与油的共舞
五、腌:腌渍的美味
第六章 中国代表性饮食:最具中国烙印的美食
一、馒头的历史由来
二、“团圆吉庆”的饺子
三、卤水点豆腐,一物降一物
四、“可盐可甜”的年糕
五、鲜红似火的火腿
六、千年流行不衰的粽子
第七章 餐桌上的趣谈:烹饪典故趣事
一、曹操是个美食家
二、野生大厨苏东坡
三、地道的食花客——袁枚
四、四大美女与美食
五、十大名酒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