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于屏方,杜家利
页数:228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3
ISBN:9787030734891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是语言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从广义上说,语言被认为是文化的一部分。从表现形式上看,文化可以把语言形式作为载体,也可以把非语言形式作为载体。本教材分析的是以语言形式为载体的文化,并从历时与共时两个视角,分析汉文化如何在语音、文字、语法、语用等各层面表现出来。本教材的主要任务包括两个方面:从文化的视角研究语言以及从语言的视角分析文化。本书可用作中国语言文学专业大二、大三学生的专业选修教材,也可用作非中国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选修课教材或通选课教材。另外,本书也可用于汉语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汉语言文字学以及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学位课程。
本书特色
姓、名、字、号有何中国文化背景?敬惜字纸是啥?怎样讲究平仄?声调有何演变?来《汉语语言与文化》一探究竟
目录
绪论 1
第一节 社会、文化与语言 2
第二节 本教材的研究对象、教学内容、任务与学习方法 7
第一章 汉语语音与文化 15
第一节 汉语的声调 15
第二节 汉语语音在诗歌中的体现 25
第三节 汉语语音在修辞与民俗中的表现 40
第二章 汉字与文化 50
第一节 汉字的表意性及其发展 50
第二节 跌落神坛的汉字 67
第三节 汉语拼音方案与汉语拼音化运动 78
第四节 一文两字之惑 91
第三章 汉语词汇与文化 101
第一节 词汇单位概说 101
第二节 范畴化与汉语语义场 116
第三节 造词法与构词法 125
第四节 词汇中的文化信息 139
第四章 汉语语法与文化 143
第一节 汉语语法发展概览 143
第二节 汉民族的思维方式与汉语语法 152
第三节 文言白话之争与欧化语法 164
第五章 汉语语用与文化 179
第一节 语用学相关原则概述 179
第二节 言语行为与中国文化 190
第三节 姓、名、字、号与中国文化 199
第四节 汉语称谓系统 209
主要参考文献 222
节选
绪论 语言、思维、文化的关系一直是学界所关心的问题,学界对其有各种观点,其中最著名的是“萨丕尔-沃尔夫假说”(Sapir-Whorf hypothesis)。该假说关注的是语言如何影响思维,分强势说和弱势说两种。强势说被称为语言决定论(linguistic determinism),是萨丕尔-沃尔夫假说的初始观点,认为语言对思维具有决定作用。弱势说被称为语言相对论(linguistic relativity),是萨丕尔-沃尔夫假说的修正形式,认为语言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思维,语言、文化和思维之间有相关性,但产生不同思维方式的跨文化差异只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发展到现在,语言相对论的接受度更高。这也是本教材在论述语言与文化关系时采用的观点。 语言随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社会之外无所谓语言。文化与人类社会相伴而生,共同发展。没有人类就无所谓文化,文化必须依附于人类社会而存在。 人类的交际活动主要依靠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两种形式进行,其中,使用语言符号的交际包括口语与书面语两种形式。人类的文化可以通过口语形式代代相传,也可以通过文字形式记录下来,这是语言的文化记录功能。反过来,文化的发展对语言的发展也有促进作用。比如,随着我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经济往来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汉语与其他语言之间的接触也随之增多,字母词在汉语词汇系统中出现的频率也越来越高,并且与本土词、外来词形成了共存的局面。这是文化对语言的塑造作用的体现。 语言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与思维工具,具有自然科学属性,包括物理属性、生理属性以及逻辑属性等。同时,语言也具有社会科学属性,比如社会属性、民族属性、文化属性等。因此,对语言的研究可以从不同维度进行。本教材从社会与文化的视角,关注社会、语言与文化之间的联动关系,并借此分析汉语语音、词汇、语法、修辞、语用等方面的特点以及文化对其产生的影响。 第一节 社会、文化与语言 在古代汉语中,“文化”与“武功”相对,最早指的是古代帝王进行的文治和教化。西汉刘向《说苑 指武》:“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夫下愚不移,纯德之所不能化,而后武力加焉。” 从上文可见,汉语中最早的“文化”不是词,而是短语,表示“以文教化”的意思。英语和法语中的culture源于拉丁文的cultura,意思是“耕种、栽培和饲养”。在现代汉语中,从来源上看,“文化”是一个“侨词”,是从日语的“文化”借过来的同形词。 一、文化的定义与分类 (一)文化的定义 “文化”作为术语,较早见于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 伯内特 泰勒(Edward Burnett Tylor)在1871年所著的《原始文化:神话、哲学、宗教、艺术和习俗发展之研究》(Primitive Culture: Researches into the Development of Mythology, Philosophy, Religion, Art, and Custom)(通常简称为《原始文化》,英文为Primitive Culture)一书。泰勒认为,文化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所获得的能力和习惯的复杂整体。显然,泰勒对“文化”的定义偏重于精神层面,这一定义成为文化研究或语言研究中广为引用的界定。发展到现在,学术界对文化的定义角度各异。沃德 H.古迪纳夫(Ward H.Goodenough)认为文化“由该社会所必须了解或信仰的东西构成,目的是能够以社会成员所接受的方式实施。文化并非自然现象,它并非仅仅包含事物、行为和情感,而是这些方面的有机结合(譬如,风俗习惯、行为举止和思维模式等)。文化是社会成员头脑里固有的东西的成形,是他们观察和联想的模式以及不同的阐释方式”。吉尔特 霍夫斯泰德(Geert Hofstede)、格特 扬 霍夫斯泰德(Gert Jan Hofstede)认为“文化是具有历史传承性质、以符号为象征的意义模式,是以象征形式表述的概念传承系统。特定群体以这种模式和系统为媒介进行交流,传承并发展他们对于人生态度的认识”。 总体来看,“文化”的定义有广狭之分。狭义的“文化”着眼于精神层面,指社会的意识形态、风俗习惯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社会制度与社会组织。广义的“文化”则包括精神和物质两方面,指人类历史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本教材秉承广义文化观。汉语言的一部分内容,反映的是民族文化心理或精神层面的内容。比如汉语构词中部分语素组合的先后顺序(如“夫妻”“儿女”“老小”“妇孺”“多少”“好歹”“君臣”“父子”“师徒”“爷孙”“国家”等),反映了汉语本族语使用者的群体价值判断或道德观。汉语中也有一部分内容,比如“饺子”“故宫”“长城”“熊猫”“华表”“貔貅”等词反映的是物质文化。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在汉语中都有体现。 (二)文化的分类 学界对文化的分类林林总总,不一而足。比较有代表性的文化的分类如下。 跨文化交际学的创始人爱德华 霍尔(Edward Hall)在《无声的语言》(The Silent Language)一书中,认为文化分为公开的文化与隐蔽的文化。前者可见并能进行描述,后者不可见甚至连受过专门训练的观察者都难以察知。张占一从对外汉语教学的角度,提出了知识文化与交际文化的分类。当两个文化背景不同的人进行交际时,对某词、某句的理解和使用不产生直接影响的文化背景知识,即为知识文化;当两个文化背景不同的人进行交际时,如果由于缺乏有关某词、某句的文化背景知识而发生误解,该背景信息即为交际文化。这种直接影响交际的文化知识就是交际文化。文秋芳从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视角出发,将文化分为以语言为载体的文化和不以语言为载体的文化。许嘉璐将文化分为三个层级:第一层是表层文化,又称为物质文化,指人类创造的各种物质文明,诸如生产工具、交通工具、日用器具以及服饰饮食等,这是人类最易感知的文化,是显性文化;第二层为中层文化,又称为工具文化、制度文化,包括风俗、礼仪、制度、法律、宗教、艺术等;第三层为底层文化,又称为精神文化、哲学文化,就是人的个体或群体的伦理观、人生观、世界观、审美观。第二层与第三层都是隐性文化。陆俭明将文化分为硬文化与软文化两类。硬文化是指反映我们国家、我国各个民族各方面生活的有形文化,包括制度文化、艺术文化、旅游文化、生态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习俗文化、历史文化、汉语汉字文化以及体态文化等。软文化是指反映国家和民族精神风貌和品格的无形文化,包括心态文化、思维文化以及艺术文化等。 二、语言的定义 语言在人类社会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学界对语言研究给予了极大关注。潘文国搜集了从19世纪初叶到2000年的一些语言学家以及典范型辞书对语言的界定,代表性的定义有60多条。发展到现在,关于语言的定义还在不断涌现,代表性定义有:威廉 冯 洪堡 (Wilhelm von Humboldt)的“语言心灵论”,认为语言是建构思想的工具;爱德华 萨丕尔(Edward Sapir)的“语言功能论”,认为语言是人类交际和思想的工具;费尔迪南 德 索绪尔(Ferdinand de Saussure)的“语言系统论”,认为语言是一种层级性的符号系统;安托万 梅耶(Antoine Meillet)的“语言社会论”,认为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诺姆 乔姆斯基(Noam Chomsky)的“语言心智论”,认为语言是人脑中一种特有的能力机制;等等。各家由于研究视角不同,对语言的界定也不一致,涉及语言的功能、属性、系统性以及组成成分等。大致说来,关于语言的定义可概括为如下五类。 (1)工具类。语言被认为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这种定义影响广泛,在各类普通语言学入门教科书中经常出现。实际上,这并不是语言真正的科学定义,只是用隐喻的方式,说明了语言的功能。 (2)符号系统类。语言的符号系统观认为语言是一种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该系统表现为一个层级装置—音义结合组成语素,语素组合成词或短语,词或短语组成句子,一层层翻番增量,由有限组成无限。这类定义解释了语言是什么的问题,符合科学定义的要求。 (3)能力行为类。语言的能力行为观认为语言是本族语使用者理解和构成合乎语法的句子的先天能力,是人脑中的一种特有机制。语言能力是人这一物种先天获得的,但最终输出什么样的语言行为,需要外部环境的激发。 (4)社会文化类。语言的社会文化类定义认为语言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语言随着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语言是文化的产物,同时也是文化的载体。语言反映文化,文化通过语言得以固化和传承。 (5)其他类。包括无法归入以上几类的其他类型,比如马丁 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认为语言是人类存在的家园之类。 上述定义从不同的维度对语言进行界定,反映了语言的某一方面的特征,但都无法反映语言的全貌。因此,语言的有些定义是取上述五类定义中的几种观点进行的综合。本教材采用的是语言的综合性定义,即语言是由任意性有声符号组成的层级系统,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是最重要的社会文化现象。 三、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是语言与文化不可分论,二是语言文化可分论,其中每种观点下又有不同的子类型。 (一)语言与文化不可分论 语言与文化不可分论认为语言与文化都是人类社会的产物,语言必然要反映文化的内容,文化也可以通过语言符号进行表达,其中又可以分为三类。 1.语言全面反映文化 该观点认为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的基石。语言与文化是一个统一体,语言的研究要放在文化背景下进行,文化的研究也要通过语言来展开。语言间的差异主要源于文化间的差异。语言系统中的语音、词汇、语法、文字、篇章以及修辞等都是文化的反映。 2.语言部分反映文化 文化属性是语言诸多属性中的一个方面,但不是全部。对语言的文化视角研究也只是语言研究的一个维度,语言研究的文化维度与其他维度,比如结构维度、心理维度、物理维度等或是形成并列关系,或是对其他维度的补充或完善。语言会部分地反映文化,文化中的一部分也可以通过语言符号的形式来表示。 3.语言与文化相互影响 这种观点避免了对语言与文化方向性因果关系的探讨,即到底是语言影响、制约了文化,还是文化影响、制约了语言。语言与文化是一种双向的映射关系,即语言承载、反映文化;文化也促进并制约着语言的发展。语言与文化的研究可以结合起来,我们可以由语言来观察文化,也可以在文化的背景下研究语言。 (二)语言文化可分论 萨丕尔认为完全不相干的语言可能存在于同一种文化之中,而相互联系十分紧密的语言,甚至是一种语言,也可能分属于不同的文化领域。语言的发展和种族与文化的发展并无深刻的因果联系。不过,萨丕尔同时也承认,一种语言的词汇或多或少地反映了与之对应的文化。“语言的内容,不用说,是和文化有密切关系的”;“语言的词汇多多少少忠实地反映出它所服务的文化,从这种意义上说,语言史和文化史沿着平行的路线前进,是完全正确的”。1950年,斯大林在《真理报》上撰文指出:“文化与语言是两个不同的东西,文化可以有资产阶级的和社会主义的。语言是交际工具,永远是全民性的,它可以替资产阶级文化服务,也可以替社会主义文化服务。” 综合来看,持语言文化不可分论观点的人占多数。文化与语言都是在人类社会中实现的,二者联系紧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内容,语言的习得同时意味着文化上的直接或间接接触。 需要明确的是,语言是语言,文化是文化,二者不能混为一谈。如果将人类所生活的世界中的一切都归入“文化”的范畴,采取泛文化观,是不科学的。语言能反映文化,但并不必然要反映文化。有些语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