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阮恒辉著
页数:195 页
出版社:上海辞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
ISBN:9787532628711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作者简介
阮恒辉,上海大学语言学教授,1940年生,1964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多年来从事汉语及方言的教学与研究工作,1981年至1982年在日本大阪讲学,后在日本东方书店出版《上海话会话》《上海语基本单语3000》等。回国后出版《上海话流行语辞典》《广告语言运用》《自学上海话》等.曾发表《苏北腔上海话的语音特征》《中山方音的南荫地区差异》《扬州腔上海话的语音特征》《上海宝山音系》《扬州腔上海话全浊声母的形成过程》《日语和上海话汉字读音的共时与历时比较》《语素组合教学与汉字解析》《上海方言与上海民间歌曲》等论文。
吴继平,1983年毕业于上海大学,曾从事历史研究与社会调查工作,对上海话流行语进行了一定时间的深入调研。
相关资料
高级灰与白骨精——话说上海人“老山东,一早就去买小菜啊?”“噢,是老宁波!侬搭小广东一道去早锻炼啊?”在上海的一些老里弄,人们经常可以听到这样的称呼:在“老”、“小”之后加上“宁北”(上海人一般称宁波人为“宁北人”)、“广东”、“江北”、“绍兴”、“山东”等籍贯名称。上海话里的这种称呼反映着上海市民籍贯成分的构成状况。一百多年来,随着城市的发展,许多外地人来到上海谋生,使上海逐渐变成了一个“五方杂处”的大都市。市区里外省籍的居民队伍日益壮大,而祖居沪上的上海“本地人”却反而主要集中居住在市郊了。称上海是近代中国的一个移民城市一点也不为过。据1930年的统计资料记载,当时仅江苏籍的居民就占上海市区人口总数的39.5 5%,而祖居上海的“本地人”却只占市区总人数的25.7 8%(《上海市统计》,上海市地方协会编,1930年)。移居上海的外省籍人中,江苏籍最多,其次分别来自浙江、广东、山东和安徽等。到了抗日战争胜利后的几年里,上海的外省籍居民数量急剧增长。以上海的杨浦区为例,外省籍居民已占到了全区总人数的92%左右,而“正宗”的上海本地人却只约占8%(《上海市统计总报告》,上海市政府统计处编,1948年)。这使“上海人”成了一个比较“杂”的概念。谁是上海人?祖居上海的“本地人”自然是上海人,但大写的“上海人”实际上恰恰主要是由祖居不在上海,甚至不在上海出生,然而却长期工作、居住、生活在上海的外来居民组成的。相对而言他们都是不同年代的“新上海人”。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上海人口数量逐年扩大,一批一批“新上海人”不断充实“上海人”的队伍,在他们融入上海社会生活的同时,也使上海社会文化多元性与兼容性的特征,即“海派”特色更加明显。“五方杂处”使上海人之间既有互补,也有碰撞;既有互相帮助,也有互相挤轧。在上海这个发展十分迅速的大舞台上,人们以自身的特征与技巧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演绎着一幕幕喜怒哀乐的人生大戏。“五方杂处”也影响了上海话的变化。从语音上看,上海话产生了籍贯性群体差异。过去,在杨浦、普陀、闸北等苏北人比较多的区里,常常可以听到一种苏北腔的上海话;在虹口区四川路一带,居住的广东人较多,由此又无形之中流行着一种广东腔的上海话。这种带“腔”的上海话也汇聚到上海话的流变中,只是它们在与“本地”上海话的混合发展中,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直至今日,一些中老年的苏北人、广东人、山东人依然说
本书特色
《上海市井闲话》:侬好、阿拉、伊拉、乓乓响、老娘舅……侬阿(也)是上海人!《上海市井闲话》分别从上海人市井称谓、上海市井闲话、上海市井经济生活用语、上海市井中的婚恋用语等多个类别收录了大量上海市井闲话。作者以闲话家常的方式引出相关市井闲话,行文流畅,娓娓道来,可谓在闲谈中将闲话一网打尽。侬(也)也是上海人!方言是地域文化的载体,方言中的流行语则更加突出的反映了该地域的市井文化,上海流行语是上海市井的一面镜子。百余年来,上海逐渐成了一个文化兼容的大都市。“上海人”是由上海本地人与常住上海的外省籍人,甚至外国人交融在一起构成的。上海文化,也正是多元文化的结果,因此,上海话具备了兼收并蓄的特点,在保有原语言特点的基础上又始终与其他方言处于一种互动状态。
目录
节选
《上海市井闲话》共约十万字,分别从上海人市井称谓、上海市井闲话、上海市井经济生活用语、上海市井中的婚恋用语等多个类别收录了大量上海市井闲话。并通过这些“闲话”展现并透视了流行闲话与上海市井风情、与市井经济生活、与市井中的婚恋情态等之间的关系和市井上海人深层次的生存状态。作者为沪语专家阮恒辉、吴继平,既有长久的上海市井生活经验,又积累有丰富的沪语研究理论,可以看出是在充分的调查研究和总结归纳的基础上创作了该书稿。全文所收流行闲话极具代表性,凸显了上海市井语言诙谐、自嘲的风格。对各词的溯源和阐释既实事求是、紧扣要点,又颇具深度,体现了作者个人严肃、正统的价值取向。全文非以呆板的流行时间为序,而是在以上大类之下,以闲话家常的方式引出相关市井闲话,行文流畅,娓娓道来,使各相关闲话之间的转换衔接非常自然,在闲谈中将闲话一网打尽。以市井闲话阐释文化,这样的切入点和行文方式本身就颇有市井特色,选取得当的市井闲话对于市井文化的阐释可谓“画龙点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