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谢文泽
页数:212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3
ISBN:9787522715674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概论》提出了关于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的“1+2+3+4+5+6”知识框架,即将该地区看作1个整体,将该地区的国家分为2组(拉丁美洲国家和加勒比国家)。从空间维度,按照地理位置,将该地区分为3个次地理区域(中美洲地区、加勒比地区、南美洲)。从时间维度,将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的发展进程划分为4个历史阶段(土著人古代农业文明和土地共有制形成时期、殖民统治和大地产制形成时期、考迪罗主政和初级产品出口繁荣时期、民众主义和发展转型时期)。 对于主要拉美国家,《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概论》重点介绍经济、自然环境、社会、政治、国际关系5方面的内容,同时突出不同国家的各自特点。土地共有制、大地产制、考迪罗主义、民众主义、结构主义、新自由主义是影响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发展的6条重要历史和现实线索。
作者简介
谢文泽,男,1969年生于山东省蒙阴县。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研究员、经济学博士、博士生导师。1995年7月至今,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经济研究室从事拉美经济研究。 2004年3月-2005年3月,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UNAM)经济研究所访问学者。2012年9月-2013年9月,美国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UCSD)伊比利亚和拉丁美洲研究中心访问学者。2015年9-11月,瓦加斯基金会(FGV)巴西经济研究所(IBRE)访问学者。多次前往墨西哥、洪都拉斯、哥斯达黎加、巴拿马、厄瓜多尔、哥伦比亚、秘鲁、智利、玻利维亚、阿根廷、巴西等拉美国家以及联合国拉丁美洲和加勒比经济委员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参加学术交流。
目录
第一节 基本内容
第二节 两点基本认识
第三节 中拉全面合作
第二章 土著人古代农业文明与土地共有制
第一节 主体起源与分区发展
第二节 三大古代农业文明
第三节 土地共有制
第四节 古代土著人与中国关系的讨论
第三章 殖民统治与大地产制
第一节 西班牙、葡萄牙的崛起和大航海
第二节 殖民统治与经济社会发展
第三节 殖民统治时期的土地制度
第四节 中拉间接贸易与白银流动
第四章 考迪罗主义与初级产品出口繁荣
第一节 独立和建国
第二节 考迪罗主政和自由化改革
第三节 世界经济新格局与初级产品出口繁荣
第四节 华工及中拉早期外交
第五章 拉美民众主义与发展转型
第一节 拉美民众主义
第二节 国家工业化探索
第三节 国家福利化探索
第四节 中拉关系跨越式发展
第六章 墨西哥和中美洲国家
第一节 墨西哥
第二节 中美洲国家
第七章 古巴和加勒比国家
第一节 古巴
第二节 加勒比国家
第八章 安第斯国家
第一节 安第斯国家概况
第二节 上安第斯国家
第三节 下安第斯国家
第四节 中国与安第斯国家关系
第九章 南方共同市场国家
第一节 南共市国家概况
第二节 巴西
第三节 阿根廷
第四节 中国与南共市国家关系
……
第十章 开放的地区主义
后记
节选
《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概论》: 一 先行阶段 1929-1933年世界经济大危机是改变拉美地区主流发展模式的一个重要因素,拉美地区的主流发展模式由外向型的初级产品出口导向转变为内向型的进口替代工业化。世界经济大危机使拉美地区的初级产品出口和经济增长受到冲击,初级产品价格下跌,出口量减少,外汇收入减少。对于外部世界,拉美国家不仅难以进口农牧业机械等生产设备和电话、汽车等消费品,而且再次出现债务危机,除阿根廷等个别国家外,大部分欠有外债的拉美国家无力清偿到期债务,1935年拉美国家97.7%的美元债券出现违约。在国家内部,经济衰退全面激化了社会矛盾、政治矛盾、政教矛盾。 在上述形势下,巴西、墨西哥、阿根廷、智利等少部分拉美国家开始尝试国家主导的进口替代工业化,主要政策措施包括:第一,限制进口,保护本国工业;第二,制定、实施产业政策和工业发展规划;第三,能源、矿产等资源国有化,或提高国家在这些资源收益中的分成比例,例如,委内瑞拉的1943年石油法将产量税税率由此前的9.0%提高至16.67%,1945年政府与石油公司分配石油利润的比例调整为50:50;第四,兴办国有企业;第五,发展农业。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拉美国家初级产品出口增加,尤其是橡胶、石油、铜等战争物资以及农牧产品的出口,这不仅改善了拉美国家的国际收支状况,增加了外汇储备,而且带动了经济增长。巴西、墨西哥、阿根廷三个进口代替工业化先行国的经济增长绩效较为显著,1929-1950年阿根廷的年均GDP增长率(按2012年美元不变价计)为2.4%,巴西为4.1%,墨西哥为3.7%。 二 轻工业阶段 1950年前后初步形成的结构主义理论是推动拉美地区进入进口替代工业化发展阶段的重要因素。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形势出现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之间的“冷战”格局,拉美国家属于资本主义阵营。面对新的国际政治格局,拉美国家追求“独立自主”的目标面临挑战。美国的经济援助重点向西欧和以日本为主的东亚地区倾斜,美、欧、日在资本主义阵营和全球经济中的地位趋于提高,面对新的国际经济格局,拉美国家追求“民生繁荣”的目标也面临挑战。在学术探讨、政策争论、先行实践基础上,产生了结构主义理论,该理论提出了以国家主导、政府干预、改善福利为三个基本点,全面实施进口替代工业化的政策主张。 进口替代工业化成为拉美地区主流发展模式,巴西、墨西哥、阿根廷等主要拉美国家属于第一梯队,中美洲国家于20世纪60年代开始进行进口替代工业化,玻利维亚、海地等少数国家未大规模开展进口替代工业化。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的非耐用消费品产业是轻工业阶段进口替代工业化的主要产业,资本品、化工产品等重工业和化工业产品仍需依赖进口。围绕国家与世界的“中心一外围”关系,一方面,推进构建“世界经济新秩序”,力争改善拉美国家初级产品贸易条件;另一方面,启动拉美地区经济一体化进程,试图解决国内市场狭小对工业化的制约问题,同时提高拉美国家的国际经济地位。围绕政府与市场,除高度市场保护外,还采取价格管制、统购统销等市场管制措施。围绕劳动与资本,限制甚至排斥外国资本,限制或管制本国私人资本,壮大国有资本,为产业工人创造更多就业机会,保障和改善产业工人的福利水平。1950-1960年拉美地区的年均GDP增长率为4.6%,在主要拉美国家中,巴西高达6.2%,委内瑞拉为5.9%,墨西哥为5.3%,秘鲁为4.8%,厄瓜多尔为4.5%,哥伦比亚为4.2%,智利为3.6%,阿根廷为2.5%。这一阶段的经济增长有以下四个显著特点。 第一,初级产品出口是主要外汇收入来源。朝鲜战争(1950-1953年)结束后,初级产品出口减少,外汇收入相应减少,除巴西、阿根廷、秘鲁、委内瑞拉等少部分国家外,其他拉美国家商品贸易顺差有所减少甚至出现逆差。 第二,内需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受工资和福利水平有所改善的影响,1945-1957年内需对拉美地区GDP增长的贡献率高达94.5%,进口替代工业化的贡献率为9.1%,商品和服务净出口的贡献率则为-3.6%。 第三,大部分拉美国家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重点支持教育、医疗、交通、能源、通信、城市建设、农业、工业等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和实体经济部门的发展,财政赤字和国际收支赤字主要依靠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贷款予以平衡和支持。 第四,农村地区的农地矛盾、城市非正规经济部门和正规经济部门的矛盾趋于固化和复杂化。除墨西哥进行了较大规模的农村村社土地分配外,其他国家的土地分配较为有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