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 等
页数:296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3
ISBN:9787030745071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致远舰水下考古调查是我国水下考古配合港区基建、多种物探技术灵活运用的一个成功范例,同时也是我国“甲午沉舰系列”第一水下考古调查项目。2014年调查工作启动并确认了沉船的位置及保存状况;2015年开展大规模水下考古调查及试掘工作,确认了沉船的身份为清北洋海军致远舰;2016年确定了沉船的详细保存状态并进行了水下保护工作。致远舰的考古调查正式开启了对大型近代钢质沉舰的调查工作,并为以后的工作提供了可借鉴的调查范例,有助于未来深入开展近代沉舰的发掘与保护工作。
本书特色
适读人群 :考古学、近现代史的研究者及相关学科的高校师生本书适合对近现代史、水下考古感兴趣的专家学者及社会人士阅读、参考。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地理环境 3
一、位置 3
二、地质 3
三、地貌 3
四、气候 4
五、黄海北部海域 5
六、调查时间的选择 13
第二节 历史沿革 15
一、行政区划 15
二、航路变迁 16
第三节 历次打捞工作简述 17
一、日方战后对致远舰的拆卸和破坏 17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打捞活动 18
第四节 既往水下文化遗产调查 19
一、大鹿岛沉船遗址 19
二、大鹿岛无名将士墓 20
三、老人石沉船遗址 20
第二章 水下考古工作
第一节 背景 26
一、调查起因 26
二、资料研究与调查目标确定 30
三、调查区域确定 32
第二节 海洋物探 33
一、工作概述 33
二、物探疑点锁定 34
三、沉船位置确认 37
第三节 水下考古重点调查 38
一、工作概述 40
二、2014年考古调查与发现 45
三、2015年考古调查与发现 45
四、2016年考古调查与发现 47
五、沉舰遗址保护措施 48
第三章 沉舰概况
第一节 地层 52
一、T01地层 52
二、舱中地层 53
三、舷侧外边地层 54
第二节 试掘区 55
一、探方T01 55
二、探沟 58
三、钻探区 59
第三节 沉舰概述 60
一、总体情况 60
二、舰体结构 64
第四节 遗物分布 70
第四章 出水文物
第一节 概况 76
第二节 铜器 80
第三节 铁器 165
第四节 瓷器 176
第五节 木器 195
第六节 其他 206
第五章 研究与认识
第一节 身份确认及重要遗迹 226
第二节 武器辨析 231
第三节 沉态分析 235
第四节 海战影响 236
附录
“致远”级巡洋舰的技术性能 240
致远舰上加特林机枪的材性及其腐蚀状况分析 255
丹东海域出水铁质样品的金相组织初步分析 265
大鹿岛渔民访谈材料辨析 269
后记 275
图1-1 致远舰位置示意图 2
图1-2 遗址中的贝类 14
图1-3 贝类手绘图 14
图1-4 大鹿岛沉船遗址发现的青花盘 19
图1-5 出露海床的经远舰钢铁舰体 21
图2-1 2014~2016年参与水下考古调查人员合影 27
图2-2 调查区域位置示意图 33
图2-3 准备施放磁力仪拖鱼 34
图2-4 沉船磁力等值线图 36
图2-5 致远舰沉船遗址磁力异常曲线图 36
图2-6 遗址附近海底多波束成像图 37
图2-7 海底大坑处浅地层成像图 37
图2-8 遗址附近海底旁侧声呐成像图 37
图2-9 多普勒流速剖面仪数据图 37
图2-10 2014年调查发现的铁板 38
图2-11 2014年调查发现的煤块 38
图2-12 工作平台130船舱面布置图 41
图2-13 工作平台辽浚九 41
图2-14 中国考古01 船 41
图2-15 广州打捞局吊装大抽沙管 42
图2-16 广州打捞局用大抽管抽沙 42
图2-17 水下队员操作小抽管抽沙 42
图2-18 清理过滤网中文物 42
图2-19 水下队员在做入水前准备 43
图2-20 水下布设基线 43
图2-21 水下绘图工作 43
图2-22 加特林机枪出水 44
图2-23 用浮力袋搬运文物 44
图2-24 加固后提取望远镜 44
图2-25 用小钢钎剔除文物周边粘连物 44
图2-26 刚出水的致远篆书瓷盘 46
图2-27 水下提取肩托 47
图2-28 登记测量刚出水的肩托 47
图2-29 致远舰水下焊接阳极锌块 48
图2-30 水下队员于2021年重换锌块 48
图3-1 致远舰遗址探方、探沟布设位置图 52
图3-2 T01西壁地层剖面图 53
图3-3 沉舰遗址地层剖面图 53
插图目录
图3-4 舱内与贝壳伴生的机枪子弹 55
图3-5 探方布设情况 56
图3-6 表层下散乱的木板、凝结块 56
图3-7 探方T01平面图 57
图3-8 白瓷盘碎片发现时情况 57
图3-9 白瓷小托盘 57
图3-10 探沟TG1平、剖面图 58
图3-11 泥中右舷板细部 58
图3-12 探沟TG2平、剖面图 59
图3-13 艉部钻探情况 59
图3-14 沉舰周边散落区范围 60
图3-15 致远舰遗址多波束图 61
图3-16 致远舰遗址平、剖面图 62
图3-17 舷侧板拼接照片 63
图3-18 致远舰遗址正射影像 63
图3-19 左舷中部火烧痕迹 63
图3-20 钢板上战火焚烧痕迹 64
图3-21 水下发现的穹甲板 65
图3-22 穹甲三层板结构 65
图3-23 水下锅炉三维视图 66
图3-24 锅炉平、剖面图 66
图3-25 舭龙骨平、剖面图 67
图3-26 舭龙骨细部特写 67
图3-27 水密隔舱平面图 68
图3-28 圆柱立面图 68
图3-29 水下圆柱照片 68
图3-30 右侧舷板平、剖面图 69
图3-31 倒覆的右舷侧板 69
图3-32 加特林机枪及炮架发现情况 70
图3-33 水下发现的鱼雷引信 71
图3-34 右舷外发现的方形舷窗 72
图3-35 碎裂的舷窗玻璃 72
图3-36 152毫米炮弹发现时的情况 72
图3-37 水下发现的单筒望远镜 73
图4-1 外壳被压扁的子弹 76
图4-2 包裹有一层铁锈的滑轮(2016DD∶040) 77
图4-3 刚清理出来的黄铜弹药 77
图4-4 刚揭露呈现铜质本色的舷窗 78
图4-5 11毫米加特林机枪2014DD∶29 80
图4-6 肩托2016DD∶03 84
图4-7 齿轮2015DD∶2 85
图4-8 刺刀柄2015DD∶49 86
图4-9 步枪扳机护圈2015DD∶133 86
图4-10 箍2015DD∶54 87
图4-11 剑首2015DD∶97 87
图4-12 鱼雷引信2015DD∶68 88
图4-13 开花弹引信2015DD∶57 88
图4-14 57毫米口径哈乞开斯炮弹2014DD∶25 89
图4-15 57毫米口径哈乞开斯炮弹2015DD∶09 89
图4-16 57毫米口径哈乞开斯炮弹2015DD∶85 90
图4-17 57毫米口径哈乞开斯炮弹2015DD∶41 90
图4-18 57毫米口径哈乞开斯炮弹2015DD∶33 91
图4-19 57毫米口径哈乞开斯炮弹2014DD∶30 91
图4-20 47毫米口径哈乞开斯炮弹2015DD∶115 92
图4-21 37毫米口径哈乞开斯炮弹2015DD∶14 92
图4-22 37毫米口径哈乞开斯炮弹2015DD∶15 93
图4-23 37毫米口径哈乞开斯炮弹2015DD∶50 93
图4-24 加特林机枪子弹2015DD∶32 93
图4-25 加特林机枪子弹 94
图4-26 毛瑟步枪子弹 95
图4-27 马蒂尼 亨利步枪子弹 96
图4-28 8毫米口径斗牛犬左轮手枪弹 96
图4-29 045英寸亚当斯左轮手枪弹 97
图4-30 121毫米口径手枪弹2015DD∶108 97
图4-31 方形舷窗2015DD∶117 99
图4-32 方形舷窗2015DD∶59 101
图4-33 方形舷窗2016DD∶09 102
图4-34 圆形舷窗2016DD∶08 103
图4-35 圆形舷窗2016DD:13 103
图4-36 鱼雷观察窗2016DD∶35 104
图4-37 单筒望远镜2016DD∶01 105
图4-38 航海汽灯2015DD∶132 106
图4-39 万向环2014DD∶14 106
图4-40 束管铜板2014DD∶03 107
图4-41 大型截止阀2015DD∶118 108
图4-42 管道旋柄2015DD∶101 108
图4-43 门窗旋柄2015DD∶44 109
图4-44 门窗旋柄2016DD∶27 109
图4-45 废液槽2016DD∶10 110
图4-46 导缆柱 111
图4-47 滑轮2015DD∶121 112
图4-48 桨柄卡槽2015DD∶131 113
图4-49 桨柄卡槽2016DD∶36 114
图4-50 栏杆2015DD∶70 115
图4-51 栏杆2015DD∶137 115
图4-52 防滑板2015DD∶150 116
图4-53 防滑板2016DD∶39 116
图4-54 花窗构件2015DD∶128 117
图4-55 插芯门锁2014DD∶13 118
图4-56 插芯门锁2014DD∶18 119
图4-57 插芯门锁2014DD∶08 119
图4-58 插芯门锁2015DD∶105 120
图4-59 插芯门锁2015DD∶66 121
图4-60 插芯门锁2015DD∶51 121
图4-61 钥匙2015DD∶89 122
图4-62 钥匙2015DD∶152 122
图4-63 铭牌2015DD∶03 123
图4-64 铭牌2015DD∶42 123
图4-65 铭牌2015DD∶39 124
图4-66 刻度尺2015DD∶43 125
图4-67 刻度盘2015DD∶71 125
图4-68 “测船底管”2015DD∶16 126
图4-69 消防水接头 127
图4-70 下漏2015DD∶136 128
图4-71 下漏2015DD∶17 128
图4-72 变径接头2015DD∶100 129
图4-73 堵头2015DD∶147 129
图4-74 管材2014DD∶09 130
图4-75 管材2015DD∶84 130
图4-76 板材2016DD∶14 131
图4-77 板材2016DD∶17 131
图4-78 板材2014DD∶17 132
图4-79 板材2016DD∶05 132
图4-80 板材2016DD∶15 133
图4-81 板材2016DD∶38 133
图4-82 螺栓2015DD∶140 134
图4-83 螺栓2016DD∶32 134
图4-84 螺丝2015DD∶91 135
图4-85 螺丝 135
图4-86 挡圈2015DD∶103 137
图4-87 垫片2015DD∶18 137
图4-88 铜箍2016DD∶26 138
图4-89 卡口式内套2014DD∶04 138
图4-90 铜管套头2015DD∶102 139
图4-91 环箍2014DD∶12 1
节选
第一章绪论 2013年11月,为配合辽宁丹东海洋红港区基本建设项目,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和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合作开展基建海域内的水下文化遗产调查,在丹东市海洋红港渔业码头南约22千米,丹东市大东沟(原鸭绿江口入海口)西南约50千米处的黄海北部海域发现了一处清末钢铁沉船遗址,并命名为“丹东一号”沉船,后经过连续3年的调查和研究,最终确认其为甲午黄海海战中沉没的北洋海军巡洋舰一致远舰[1]。 甲午黄海海战,又称大东沟海战,是甲午战争期间,中日双方海军1894年9月17曰,在黄海北部“东自丹东大东沟、西至庄河黑岛海面”[2]海域,发生的一次主力决战,此次海战规模之巨大,战斗之激烈,时间之持久,影响之深远,在世界近代海战史上都是少见的。经此一役,北洋海军600余名官兵牺牲[3],先后共损失五艘战舰,其中,超勇、致远、经远三舰交战时即被击沉;扬威舰重伤冲滩在大鹿岛南部海域搁浅、广甲舰撤退时在大连市三山岛处触礁搁浅,两舰次日被巡视战场的日舰发现并予击沉。此后,清政府采取了“避战保船”的消极防御战略,致使黄海制海权尽落入日本海军手中,甲午战争最后胜利的天平向日方倾斜,以威海保卫战北洋海军全军覆灭而落幕。海战之时,以致远舰管带邓世昌为代表的北洋舰队广大官兵表现出的威武不屈的民族气节和至死不渝的爱国情怀,永远彪炳史册。而甲午海战的事发之地即在丹东市的西南部海域(图1-1)。 第一节地理环境 一、位置 丹东市属于辽宁省管辖,位于省境东南,辽东半岛经济开放区东南部鸭绿江与黄海的汇合处,东北亚经济圏的中心地带,地理坐标为:东经124°23’,北纬40°07’,是我国面积较大的边境城市,南临黄海,东南隔鸭绿江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相望,北和东北以兄弟山、摩天岭、浑江与本溪市、吉林省通化市为邻,西以唐帽山、老轿顶山与鞍山、营口市为界,西南以高岭山与大连市接壤[4]。1992年其下辖的岫岩满族自治县划归鞍山市[5]。截至目前,丹东市下辖振兴区、元宝区、振安区、东港市、凤城市和宽甸满族自治县,总面积约1.52万平方千米[6]。 二、地质 丹东地区大地构造单元属于中朝准地台胶辽台隆营口一宽甸台拱和太子河一浑江台陷的边缘地带,丹东市沿海属于辽南慢隆区的东延部分。丹东地区始终处于不均衡缓慢上升之中。晚三叠世至第四纪为大陆边缘活动阶段,形成了北东向为主的褶皱和断裂构造,并伴随强烈的岩浆活动。第四纪全新统主要分布在河流两侧及沿海地带,沿海地带有海相及海陆交互相沉积,山间洼地还有湖泊相沉积。东港市海滨一般为淤泥质亚砂土粉细砂淤泥质亚黏土、泥质草炭等,其他处一般为风化碎石、砂土及亚黏土、沙砾组成。沿海地带全新统泥炭层14C同位素测定,年龄值为0.25万~0.8万年。该地区矿产丰富,种类繁多,金属、非金属矿藏达50多种,20世纪80年代,硼和玉石储量及开采量居全国第一位,黄金和铅锌产量也十分丰富[7]。 三、地貌 丹东地区为辽东山地丘陵地貌,北高南低,北部是海拔千米以上的中、低山侵蚀构造地形,山脉整体走向是北东东至南西西向,最高山峰为花脖子山,海拔1336.1米;中南部是遭受中等切割的山地丘陵,属构造侵蚀依次降低的阶梯状地貌;向南至黄海沿岸渐渐变 4致远舰水下考古调查报告 为低丘和宽达数十千米波状起伏的带状平原,海拔2~3米,属于海蚀和堆积地形。河流两侧由于不均匀上升运动的影响形成了三级阶地。北黄海属于半封闭型大陆架。地貌的基本轮廓是中生代时燕山运动形成的[8]。鸭绿江、浑河、叆河和大洋河为区内最大河流,均注入黄海。鸭绿江,汉朝称马訾水,唐代为鸭绿水,宋以后称鸭绿江,因江水绿如鸭头而得名。鸭绿江口潮汐一般可以波及大沙河口,大潮时可以影响到距离江口54千米的马市台。在口外属于不规则半日潮,在口内属于不规则半日浅海潮[9]。 丹东市黄海沿岸零碎分布着大小不一、高矮不等的石英岩构成的海蚀残丘。从丹东市西部菩萨庙镇观海山,向东经大孤山至前阳附近的窟窿山,长约60千米的范围,统称沿海山脉。其中除大孤山较高大外,其余山脉均矮小分散,海拔几十至百余米,孤立于东港市南部沿海,扼守海疆,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其主要山峰大孤山位于丹东市西南78千米的东沟平原,主峰海拔337.3米,方圆约7千米,东临大洋河,南濒黄海,孤峰凸起,雄视海疆。其南麓的孤山镇曾是古代当地重要的海运码头和商业贸易集镇。 四、气候 丹东市位于亚欧大陆东岸的中纬度地带,辽东半岛东南侧向阳坡上,地处东亚季风区,属于南温带湿润区大陆季风性气候,气候湿润,四季分明,是东北地区最温暖湿润的地方,受季风、雾等气候因素影响较大。 (一)温度 本区域年平均气温在6~9°C之间,气温南高北低,呈梯度变化明显,冬季南北气温差异大,山区和沿海温差可达8C,夏季南北气温差异几乎消失。受季风影响,气温随季节变化幅度也很大,最冷月份在1月,最热月份在8月,年较差达31.4C[11](表1-1)。 (二)降水 该区域降水量充沛,一般年平均降水量在800~1200mm之间,除西部和沿海岛屿外, 第一章IH绪论5 大部分降水在1000mm以上,是我国北方降水最多的地方。降水形式以暴雨为主,雨量季节分布不均匀,主要集中于夏季,因此,容易造成水涝等自然灾害。 (三)风 该区域是东北地区大风天气最少的区域之一,大风天气年平均曰数为21.7天,年平均曰数最多的39天,最少的仅11天,1、2、4月较多,6~9月较少,年际差异较大,地域上,沿海大风日数明显多于山区,8级以上大风天气主要发生在沿海。该地区风向以偏北风为最多,偏南风次之,受季风影响,春季北风占优势,但风向多变,秋、冬两季偏北大风盛行,夏季南风大风盛行,季风现象十分明显[12]。 (四)雾 环渤海各市全年雾日平均在10~20天,辽西山区较少,少于10天,而丹东地区及黄海北部是东北环渤海地区的多雾区,较多的东港市年平均雾日可达到50.8天。雾日的地域分布特点是海中多于沿海,沿海多于山区。类别上,又分为陆雾和海雾,陆雾以市区和东港较多,多发生在每年的6~8月,1~2月较少。黄海北部是我国海雾多发区,海雾成因不同于陆雾,73%为平流雾,多发生于春、夏、秋三个季节,雾区形状不规则,大小不一,宽度可达230千米,小约9千米,以30~50千米为多[13]。 (五)冰冻 辽东半岛东南沿岸海区冬季都有不同程度的冰冻现象,丹东沿海主要集中在当年11月至翌年的2、3月,特别是每年的1月中旬至2月中旬,区域上以鸭绿江口较为严重[14]。 五、黄海北部海域 (一)海岸及港湾 丹东市大陆海岸线长约125千米,海域总面积约3435平方千米,沿海滩涂约328平方千米。从鸭绿江口至大洋河口一带,属于河、海淤积的淤泥质河口海岸,堆积高度4~5米,呈带状分布。岸线浅滩平直,其上零星分布着10~20米的独立海蚀残丘,潮间带以粉砂为主,泥质粉砂次之。中高潮区主要分布灰黄色泥质粉砂,中低潮区则以粉砂为主。海岸滩面一般宽3~4千米,河口处宽达8~9千米,坡度在1%。以下[15]。《民国安东县志》称:(安东海岸)平直而浅,绝少港湾,唯大东沟口外,水深可以停泊。安东濒临江岸,东尖头、大沙河口等处均为帆船停泊地。开埠后,自小沙河口鸭绿江横一直线起,至日本居留地西南界铁道路止为轮船停泊地,后于三道浪头为安东内港,一千三四百吨的中外汽船才可以航行出入或定泊于此[16]。 同为黄海海战海域的丹东市大洋河口以西,包括庄河市沿岸一带,为典型的岬湾型淤泥质海岸,岸线曲折,岬湾相间,东起南尖镇单坨子,西至尖山乡碧流河口,海岸线长215千米。岬角处为陡崖,一般高10~20米。湾内底质为较细的粉质淤泥物质[17],海岸性质为基岩、石砾和沙砾海岸。《民国庄河县志》记载:“(庄河县)岸线屈曲,商舶碇处随在有之”。甲午战争,日军就是在庄河花园口、青堆子、南尖头等处登岸。清光绪五年,庄河县内可利用的河运、海运自然口岸有22处,后因泥沙沉积而淤塞,民国时期,庄河市沿岸重要口岸有15处,即打拉腰子、十八点、樱桃山、牛石圏、流网圏、青堆子、冷于沟、南尖头、杨家大圏、小洋河口、东隈子、大孤山、唐儿府、花园口和尖山口[18]。 (二)岛礁 丹东沿海海域共有岛礁32座,暗礁8座,海岛海岸线长34.2千米,主要集中在大洋河口和鸭绿江口一带,其中面积500平方米以上的岛礁有23座,除大鹿岛、獐岛(小鹿岛)和小岛外,其余为无人岛[19]。大洋河口西侧的庄河同属甲午黄海海战战场,境内沿海岛屿众多,达89个,大岛屿为庄河入海口东侧的蛤蜊岛。其中明确作为甲午黄海海战地理坐标之一的大鹿岛,位于丹东东港市大孤山镇南约19千米的北黄海海域中,四面环海,主峰位置为东经123°44’,北纬39°46’,呈东西走向,长处4千米,宽处2千米,面积6.6平方千米,岛岸线长达12.15千米[21]。大鹿岛兀立海面,地势险要,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明末总兵毛文龙抗击后金,曾驻兵于此,现岛上还存有一方毛文龙碑。大鹿岛西南海域就是甲午黄海海战的主战场。 (三)海水盐度 黄海北部海域水质较好,营养盐含量高,海水盐度较低,垂直变化梯度小。根据辽宁省1975~1980年海洋调查资料,丹东地区沿海海水盐度月平均值在24.98%。~30.8%。,年平均值为27.66%。;海水温差大,低温时间长,鹿岛外海平均水温变化幅度在-1.21~24.7°C之间[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