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和谐社会构建中的强制执行权研究

封面

作者:李炎著

页数:319

出版社:武汉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

ISBN:9787307070387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根据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我国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提出来的重大战略举措。2005年2月19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中央党校全国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首次全面阐述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和特征,强调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伟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同时,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与人民法院工作密切相关。人民法院的根本职责就是化解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保障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实现公平正义。人民法院既是和谐社会的建设力量,更是和谐社会的保障力量,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肩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建立和谐司法制度,在司法工作中努力实现和谐诉讼符合当前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的需要。

本书特色

《和谐社会构建中的强制执行权研究》:中国法治实践论丛

目录

绪论第一章 强制执行权的基本理论及其与和谐社会的关系第一节 强制执行权的历史演进与发展一、强制执行权基本概念二、强制执行权的历史演进与发展第二节 强制执行权的性质与结构一、强制执行权的性质二、强制执行权的结构第三节 强制执行权的配置模式与行使原则一、强制执行权的配置模式二、强制执行权的行使原则第四节 强制执行权与和谐社会的关系一、和谐社会为强制执行权运行提出了新的价值取向二、和谐社会构建与强制执行权运行具有现实统一性三、执行和谐是和谐社会构建中强制执行权运行的必然结果第二章 设置强制执行权是构建和谐衽会的保障第一节 强制执行权设置的法律规范一、强制执行权设置的法律规范种类二、强制执行法律规范效力位阶及评析第二节 强制执行权的设置理念一、民主法治理念二、公平正义理念第三节 设置强制执行权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作用一、强制执行权只有公正运行才能维护法治的统一、尊严与权威二、执行公正是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内容三、执行公正是对社会诚信友爱观念的教化与规制四、执行公正为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法律保障五、执行公正是形成安定有序的社会秩序的重要条件六、执行公正是保障人与自然并口谐相处的积极因素第四节 对强制执行权设置制度的剖析一、执行协商制度充斥着职权主义和违背协商主体意愿的情形二、司法执行权地方化,人民法院司法独立地位得不到完全保障三、强制执行对债权人的权利保护较多,对被执行人的人权保护不够四、执行法官成为一个“低门槛”的大众职业,不利于提高执行公信力五、程序公正的价值理念得不到应有尊重第三章 强制执行权基本要素与和谐社会目的契合第一节 强制执行权基本要素概述一、强制执行权主体相关概念二、强制执行权客体相关概念三、执行行为的特征第二节 强制执行权基本要素各论一、强制执行权主体二、强制执行权客体三、执行行为第三节 对强制执行权基本要素运行制度的剖析一、人民法院现行执行机构存在弊端二、执行启动制度存在不科学的设置三、执行进行制度充斥着职权主义色彩四、对拒不执行的行为制裁不力五、执行强制措施的适用未对人权保护给予足够重视第四章 强制执行权运行中关涉社会和谐的特别问题第一节 对“执行难”、问题的分析一、“执行难”是一个关涉宪法基本原则的法律问题二、“执行难”的涵义及表现三、“执行难”的成因四、“执行难”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危害五、对“执行难”的综合治理第二节 执行权运行中的社会稳定问题一、执行中群体性事件的特点及成因二、对“稳定压倒一切”的法理分析三、强制执行权、社会和谐与社会稳定的关系第三节 执行救济与执行监督一、执行救济二、执行监督三、对现行制度的剖析结语建设和谐的强制执行权制度一、对强制执行法的立法完善二、对强制执行权运行理念的完善三、对人民法院现行执行机构的完善四、对执行机关执行行为的完善五、对执行救济与执行监督的完善参考文献后记

节选

《和谐社会构建中的强制执行权研究》内容简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根据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我国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提出来的重大战略举措。 《和谐社会构建中的强制执行权研究》是关于研究“和谐社会构建中的强制执行权”的专著,书中具体包括了:强制执行权的基本理论及其与和谐社会的关系、设置强制执行权是构建和谐衽会的保障等内容。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和谐社会构建中的强制执行权研究》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1456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