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衰老反击战:打造长寿体质

封面

作者:田埂

页数:144

出版社: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3

ISBN:9787518442591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衰老的过程是从细胞到组织、到器官、再到整体的渐进过程,我们对衰老的了解和干预程度,很可能决定了我们的寿命及最后几十年的健康程度和生活质量。本书结合国内外近期新研究,从衰老引起的身体改变、衰老十二大标志、衰老的遗传、衰老的测量方法以及如何抗
衰老等方面出发,系统地揭秘了衰老的本质。这是一本人手推荐的抗衰老工具书!

作者简介

田埂
博士,元码基因创始人、董事长、首席科学家,中国海洋大学、北京科技大学、湖南工业大学等兼职教授、研究生导师。以通讯作者或第一作者在《自然》(Nature)等国际顶级学术期刊发表文章40余篇,署名文章100余篇,拥有30多项核心技术专利。

本书特色

衰老是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的课题。你是否了解自己的身体在衰老时都发生了哪些变化,以及该如何暂缓衰老的步伐?这本书将带你从宏观的组织器官,走进微观的细胞世界、基因层面,一探衰老之谜。
作为读者,可能最想知道的就是怎样判断自己的衰老进程,如何延缓衰老。书里,专门给出自测衰老的方法,教你绘制属于自己的衰老曲线,并给出了可实操的抗衰老方案,包括饮食、运动、睡眠、情绪管理、冥想、环境。
最后,作为延伸阅读,还介绍了大家可能感兴趣的抗衰老热门研究进展,比如市面上常见的白藜芦醇保健品是否真的能达到抗衰老的作用?治疗2型糖尿病的一线药物二甲双胍竟然可以延缓衰老?
相信这本有料、有用的医学科普书正是你想要的!

目录

导读

1 衰老的定义

2 人类寿命的上限

3 健康寿命和预期寿命

4 如何打赢这场关于衰老的反击战

PART 1 衰老引起的身体变革, 我们能感受到

1 衰老前后的身体成分有何不同

2 基础代谢率会断崖式下降吗

3 皮肤,衰老最初的“受害者”

4 肌肉流失,论“存肌肉”的重要性

5 对世界的大部分感觉变得模糊

6 大脑老化,记忆倒退

7 八仙过海,一个也不能少

8 免疫卫士的“离家出走”

9 其他重要变化

PART 2 深入细胞的衰老十二大标志

1 基因组的“塌方”?

2 获得诺贝尔奖的端粒学说?

3 表观遗传学,被“贴标签”的基因?

4 细胞衰老是一把“双刃剑”?

5 步入“老龄化社会”的干细胞?

6 细胞间的“交流障碍”?

7 线粒体缺陷学说——平衡的艺术?

8 营养感应失调?

9 错误折叠的蛋白质?

10 自噬能力衰退,“细胞垃圾”越积越多?

11 不可忽视的慢性炎症?

12 肠道微生物失调

PART 3 万象之源——基因与遗传

1 寿命竟然可以遗传?

2 线粒体遗传与衰老?

3 Y 染色体的丢失?

PART 4 对抗衰老,打造长寿体质

1 自测衰老

2 饮食篇

3 运动篇

4 睡眠篇

5 情绪管理篇

6 冥想篇

7 环境篇

延伸阅读 走在抗衰老的科学前沿

1 怎么科学抗氧化?

2 化合物对衰老的干预研究进展?

3 充满前景的干细胞抗衰老?

参考文献

写在最后

节选

步入“老龄化社会”的干细胞
组织再生能力的下降是衰老最明显的特征之一。当各种干细胞的产生速度小于干细胞分化成终末细胞补充细胞丢失的速度,就会发生干细胞耗竭,这有点像人类社会中的老龄化。而干细胞耗竭又会引起下游终末分化细胞的短缺,引发各种衰老相关的疾病[57]。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人的造血干细胞的耗竭。有研究发现造血干细胞在人的一生中不断地、缓慢地累积基因突变,到了70岁后造血功能会急剧恶化。65岁以下人群的造血功能有着高度的克隆多样性和稳定性,具有数万个造血干细胞或多能祖细胞,分裂出各种人体所需的红细胞和白细胞,且每个干细胞的贡献大致相等。相比之下,70岁及以上人群的造血功能的克隆多样性则显著下降, 主要“干活”的干细胞甚至不足20个,大大降低了克隆的多样性[58]。
药物干预可以改善干细胞功能,比如雷帕霉素可以通过抑制mTORC1(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复合体1)改善表皮、造血系统和肠道中的干细胞功能。除此之外,有研究表明,激活DNA损伤修复通路和端粒酶、抑制活性氧自由基、热量限制、白藜芦醇、NAD+ 等,都能延缓干细胞的衰老,促进机体健康[59]。
干细胞耗竭是多种老化相关损伤的综合结果,其可能是组织和器官老化的罪魁祸首之一。 端粒的测量
人体细胞内有92个端粒,其在每条染色体上的长度都是不同的。端粒随着细胞的衰老而缩短,所以我们可以通过测量端粒的长度来评估细胞年龄。
平均而言,端粒在白细胞中最短,在睾丸中最长。在大多数组织中,年龄与端粒长度成负相关。
在端粒的检测技术中,有经典的端粒末端限制性片段分析法,有比较常用的荧光定量PCR(聚合酶链式反应)法,也有更加精准的多基因表达的定量检测法,以及基于流式细胞分析仪的流式-荧光原位杂交法,这些方法各有优势[77]。
如果你想检测自己的端粒长度,我建议不要以单个检测结果为依据就判断细胞年龄。因为每个人的端粒长度的起点是不同的,单次检测只能用个人的数据去对比群体平均的数据,这样的判断可能无法很好地代表个人情况。可以进行多个数据点的采集和对比,绘制属于自己的端粒随时间变化的曲线,通过端粒缩短的速度了解自己衰老的速度,这或许是更可取的方法,也可以为抗衰老提供更科学的依据。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衰老反击战:打造长寿体质》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14559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