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梁永安著
页数:300
出版社:东方出版中心
出版日期:2023
ISBN:9787547320273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我也不知道我为什么要追求自由,但我为我不知道而感到自豪。读这本书,是一次大胆的冒险。它会告诉你关于爱、欲望、命运,和自由的选择与决断电影是大工业时代的产物,也是一种真正的全球化语言。它能穿透我们的眼睛直接抓住心灵。《傲慢与偏见》里最深的爱情,《小妇人》里独立女性的求索,《细雪》里新世代的新生与残缺……直到派与老虎帕克的告别,千寻在800万神灵世界里的沉沦与拯救。10部电影就是10个宇宙,每个人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安顿的世界。
作者简介
梁永安,复旦大学人文学者、中文系教授。深受年轻人欢迎的宝藏教授、B站up主。著有后现代文化研究专著《重建总体性》,历史小说《王莽》,传记文学《那朵盛开的藏波罗花》,散文集《梁永安摄影散文选》《梁永安的爱情课》,文学评论《经典小说新读》、《文学七日谈》(合著),文化评论《梁永安:阅读、游历和爱情》《工作之苦》《出了罗马路条条——致当代青年》等;译作有《大白鲸》;主编“与西方思想大师对话”丛书。
相关资料
一切匆匆向前,个人和社会之间的魔幻关系,让我们每个人内心积累的经验变得非常复杂,真正的生存隐匿在无法透视的心理洞穴,积累着说不清的焦虑。
电影文化在新陈代谢,当代人的深层焦虑,都投射到电影中。以电影为精神汇合点,分享内心里的声音,是喧哗时世的心灵温暖。
电影之光照耀的不是答案,而是陌生的声音给予人们的召唤,让真诚的男女们有勇气去承载生命的苍茫。人生需要不变的天真与幼稚,而不是虚浮的风生水起。
——这也是梁永安教授在电影课中期待与大家分享的心情。
本书特色
跟着梁老师看电影,电影的奥秘就在这里,你消费的全部是你自己。
跟着梁老师看电影,穿透五光十色的影像,触达广阔世界里跃动的灵魂。
跟着梁老师看电影,寻回生命的核心,寻回自我的价值,寻回对未来的向往和遥远的渴望。
跟着梁老师看电影,回归到我们自己宏大的、 悠远的、沧桑的生命里去。
跟着梁老师看电影,人生需要不变的天真与幼稚,而不是虚浮的风生水起。
目录
你消费的全部是你自己
波兰斯基的《苔丝》
爱、死亡和命运的诅咒
《傲慢与偏见》
最深的爱情,总是不知不觉地开启
《小妇人》
女性的爱情、理想与生活
《细雪》
越是新生的,越是残缺的
《走出非洲》
什么都没实现,但实现了人
《卡萨布兰卡》
时光流逝,我对你的爱却与日俱增
《罗生门》
欲望、真实和最后的希望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人生的相遇、告别与成长
《千与千寻》
沉沦和毁灭,拯救与复活
《法国中尉的女人》
我也不知道我为什么要追求自由,但我为我不知道而感到自豪
前言
这本《电影课》,回想起来起源于2000年前后,那时候,国内的引进大片市场蒸蒸日上,1998年美国好莱坞大片《泰坦尼克号》在全球获得18亿美元的票房,吸引了数以亿计的全球观众。1945年二战之后是个电视兴起的时代,为什么进入二十一世纪,大家对电影又发生了那么大的兴趣?这是一个让人非常关注的问题。从文化传播的角度看,电影也许是当代世界最有穿透力的文化产品,它直接推动了人类从书写文化到视觉文化的大规模转变。小说、诗歌等等文学作品,有语言的门槛,大多数人只能通过翻译来阅读,一国语言的文学被另外一个语言文化系统的人接受,无论多么好的译者,都很难完整传达原著的丰富含义,其中必然有文化折扣。而电影不同,电影是一种真正的全球化语言,视觉传达的信息可以被直观接受,获得共振。美国电影《真实的谎言》场面火爆,放到非洲去,也不难被部落民看懂。所以,电影大国,也往往是当今世界文化传播的大国,如美国的类型片、日本的动漫,在全球拥有广阔的影响力。
当然,这并不是说,文学是一门过时的艺术门类。在文化与审美属性上,文学具有古远而深厚的自由精神。这种自由是双向的,作家的自由表达与读者的自由阅读相互推动,形成既独立又共鸣的精神场域。阅读可以随意地流动,可行、可止、可感、可思,读者犹如会思想的芦苇,心绪随风摇曳。电影不同,它的节奏有紧迫压迫性,镜头一个接一个流转,时空被导演强行控制,几乎没有观众从容端详的余地,更谈不上冷静的沉淀。正因为文学具有的丰饶原创力,在读者中有根深蒂固,电影诞生以来,就不得不与文学有高强度的链接。好莱坞最佳影片中,将近一半来自小说改编。有些经典小说被电影改变了多次,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琳娜》、狄更斯的《雾都孤儿》都被改编了十几次。
面对这样的情景,2000年我在复旦开了一门开了一门新课,《从小说到电影》,与同学们一起探讨小说与电影的创造性转换问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电影导演和小说作者基本上是冤家对头。电影导演拿到原来的小说,必然进行重度改造,有时甚至是取其一部分,转换成导演自己的影像化叙事,取舍完全看个人风格。大部分小说家对自己被改编的电影非常不满意,都感觉电影并不能真实地传达自己的艺术追求,自己珍爱的作品变成了视觉食材。这毫不奇怪,经典小说家在自由的探索中,充满对人类生活的疑问,顽强表达自己对世界的独立观察,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电影艺术家也不缺乏这样的大气,但电影的基础是庞大的文化工业,电影产业大规模的影像,需要巨量的资本投入。尤其在数字化的高科技时代,技术迭代浪涛滚滚,对文化资本的依赖水涨船高,一部电影的摄制动辄几亿、十几亿,必须用高票房来获得回报,必然大幅度地倾斜向大众文化。如何将文学的独立写作与电影的现实广度结合在一起,在文本叙事和影像的生产之间找到共创点?这是一个鲜明生动的时代的问题。
因为这份心情,2000年之后,在复旦开始讲《从小说到电影》这门课,竟然二十余年不间断讲下来,有了一点儿系统性的观影心得。也因为有这样的背景,2018年悦悦图书邀请我开设电影讲座,每月一次,也毫不迟疑地承担下来。这四年多,一共讲了38次,中间的空缺是因为疫情。讲座地点在复旦邯郸校区的志达书店,是学生的云集之地。每一年的讲座都有不同的主旨。第一年讲导演系列,第二年讲类型片,第三讲不同国家的电影,第四年讲爱情电影。这个系列讲座会一直坚持下去,电影文化在新陈代谢,当代人的深层焦虑,都投射到电影中。以电影为精神汇合点,分享内心里的声音,是喧哗时世的心灵温暖。
这本《电影课》选入了关于10部电影的讲稿,是讲座稿的一部分,其他的还要继续出版。写作这本书的时候,心里流动着对电影生活的种种回忆,深深地怀念。四年多,有风有雨,有暖有寒,但骑着车去书店开讲座,无论什么天气,心里都是明亮的。更深的回忆,在更遥远的地方。小时候在西安,幼儿园对面是和平电影院,有时会一个人偷偷溜出去,悄悄跟着一个大人走进电影院,半懂不懂地看。记得有个片子叫《红霞》,一开头好像是幽暗的石洞,一群山鬼模样的人刚刚醒来,蹑手蹑脚地走动。一片黑暗中,渐渐有一束光照到人们脸上,泛出喜悦的红晕。电影里的故事远远超出了一个幼儿园孩子的认知,但那时还是被神奇地打动。这幼小的记忆,今天回想起来,也是我们生存的本质。全球化的流速湍急,个体生存在具有高度创造力的空间中,无数意料之外的骤变还来不及辨认,一切又已经匆匆向前了。个人和社会之间的魔幻关系,让我们每个人内心积累的经验变得非常复杂,真正的生存隐匿在无法透视的心理洞穴,积累着说不清的焦虑。
电影之光照耀的不是答案,而是陌生的声音给予人们的召唤,让真诚的男女们有勇气去承载生命的苍茫。人生需要不变的天真与幼稚,而不是虚浮的风生水起——这也是我在电影讲座中期待与大家分享的心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