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语文阅读教学拾零——基于课程改革视角

封面

作者:于军民

页数:199

出版社: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3

ISBN:9787564390341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本关于语文阅读教学方面的学术著作。本书以语文基础教育课程“三教”改革为背景,深入探讨了语文阅读教学及其改革路径,阐述了语文阅读教学的“教授”“教导”“教育”三重内涵及其逻辑关系,提出了一线教学中不辨文体的教学导致教学点模糊、目标任务错位等问题的解决方法,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培养学生的阅读基础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达到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目的。本书可作为语文教师了解及提升语文阅读教学能力的参考书。

目录

第一章 后现代主义课程观与语文阅读教学
第一节 后现代主义及其课程观
第二节 后现代主义课程观视域内的语文阅读教学
第三节 后现代主义课程观指导语文阅读教学应避免的认识误区
第四节 当代阐释学视界内的中学古诗文教学
第五节 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板书设计

第二章 伴随文本与研究式语文阅读教学
第一节 “裸读”是个伪命题
——基于伴随文本理论
第二节 教学有边界,阅读无禁区
——论“伴随文本”对研究式阅读的推动作用
第三节 研究式阅读教学的实施策略
附录一:研究式教学设计1
附录二:研究式教学设计2

第三章 从不辨文体到尊重文体:语文阅读教学转向
第一节 从不辨文体到尊重文体:语文阅读教学转向
第二节 基于文章体式特点的教学设计

第四章 语文名师的阅读教学策略
第一节 不激不厉风规自远
——观于漪的一堂诗词教学课实录有感
第二节 钱梦龙的高效语文课
——以《驿路梨花》的教学为例
第三节 宁鸿彬的课堂减负增效策略
——观宁鸿彬《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课堂实录有感
第四节 李镇西的阅读动机激发策略
——以《给女儿的信》的教学为例

第五章 语文阅读教学中“教”的艺术
第一节 教师修为和语文课堂之美
第二节 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本我”的回归
第三节 课堂教学中“教”的三重内涵
——以钱梦龙的语文阅读教学为例

第六章 语文高效课堂的理论反省与革新主张
第一节 语文高效课堂的理论反省
第二节 语文高效课堂的革新主张
附:“高效课堂”典型案例

第七章 整本书阅读:阅读方法与实施路径
第一节 课程改革重视整本书阅读
第二节 读法:整本书阅读的重要教学内容
第三节 指向“读法”学习的主要教学路径
第四节 阅读任务单设计
第五节 整本书阅读教学评价

节选

  《语文阅读教学拾零——基于课程改革视角》:  语文课堂要美起来,需要师生双方的努力。但是我们认为,这中间教师起着关键作用。不可否认,语文课堂有两个主体:一是学生主体,一是教师主体。似乎美的语文课堂也取决于学生的态度和认识,学生要是不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当中,好像其他一切都是没有意义的行为。这就是无数语文教师向往到重点中小学去任教的最重要的动机,因为那里的学生学习动力、能力、习惯似乎都优于普通中学学生,教师的教学可以少费一些口舌。可是我们要强调的是,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没有机会也不应该去选择学生,无论他是贫穷还是富有,是调皮还是规矩,是常人还是天才。一群孩子交到我们手上的时候,其实就是他们和他们的家庭将对未来的美好希望寄托在我们身上的时候,我们没有理由不给他们插上理想的翅膀、给他们成长的天空带来没有阴霾的万里晴空。正如语文特级教师杨丽娜所说,教师要努力“让每个学生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所以,教师不能要求学生去创造美的课堂所需要的前提条件,相反,教师应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学生感受到语文课堂的美,并以此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求知欲望,进一步升华语文课堂之美。语文课堂要美起来,关键取决于教师,取决于教师的修为。良好的修为离不开教师的言语美,人格美和行为美。  首先,语文课堂要美起来,有赖于教师的言语美。我们认为,言语美是所有教师都应具备的职业素养,而语文教师的言语水平更应该高于其他各科教师,这源于语文学科的性质。尽管长期以来语文的学科性质都没有确论,但语文的言语性却是怎么都绕不开的核心。学习语文,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学习典范的文学言语、论说言语和说明言语;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口头表达的能力,使他们能明白晓畅、生动自如地传递思想、表达情意。言语学习目标决定了语文教师无论在写作和口头表达上都应该成为学生的楷模。尤其是口头表达,因为语文课堂本质上是师生间、生生间、生本(学生与文本)间的言语交流过程,更应该是语文教师用心用力的一环。教师的堪为典范的口头表达技巧,不仅能激活课堂对话、激活学生思维,还能成为学生学习的范本。  教师的言语美,并没有一个固定的类型或模式可以套用,这取决于教师的个性特征。以教师的性格特征为基础建立起来的美的言语系统,可以是质朴本色的,也可以是激情四溢的;可以是含蓄内敛的,也可以是直言快语的。美的言语不在于它是哪一种类型,而在于它出自教师的真性情,是教师真实情感体验和社会认知的外显。同时,这种美的言语要有强烈的感染力,能形成一种向心力,吸引言语信息接收者的注意。所以,这就要求教师要自觉地、长时间地锤炼自身言语技巧。  教师的言语美虽不强调类型因素,但必须注意不同的对象。面对小学生、初中生和高中生,教师的言语风格应体现相应的变化,因为言语信息接收对象的不同,意味着他们的心理机制和认知水平也不同,这决定了他们的言语信息接收层次和习惯。我们知道,小学阶段学生以形象思维为最主要思维方式,而高中生逻辑思维能力已经显著增强并逐渐成为主要思维方式。所以,面对小学生,我们的言语风格应侧重亲切生动、循循善诱,绝不应追求理性和逻辑。但是对于高中生,则应该有意识地加强言语的理性和逻辑的力度。此外,即使面对同一层次的言语信息接收对象,由于他们的个性不同,教师也应努力兼顾差异,在言语交流方式上体现对个性的尊重。根据学习动机理论,教师言语对于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有着重要影响。作为教师,我们一定要避免由于我们的言语不当而影响到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对生活的热情,以免给学生造成伤害。  其次,语文课堂要美起来,有赖于教师的人格美。追求完美的人格向来是中国知识分子努力的目标。孟子说:“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说的是封建时代文人知识分子对人格力量的向往。今天的语文教师亦应该自觉追求人格力量,尽管随着时代的变迁其具体内涵已有变化。语文的任务,一方面如同前文所述,在于培养学生的言语技巧;另一方面,即通过大量美文的阅读赏鉴,陶冶性情、深化对世界的认知,进而提升一个人的精神境界。新课改提出的三维目标中的终极目标,即“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这一目标无疑可以通过渗透在多种课程的学习中来实现,但我们认为语文课程的渠道是其中最有效的,因为语文是通过美的方式、生动形象的方式而不是说教和理性的方式来实施并达到这一目标的,它更易于为学生接受,更容易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对目标理念的诉求。所以,语文课程的审美特点和教化任务决定了语文教师必须努力完善自我人格。因为语文教师高尚的人格修为一旦与文学文本中作家的审美体验、情感态度和人生认识相应和、激荡,就能形成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强烈的冲击力和震撼力。一旦语文教师的人格和文学文本的道德力量发生冲突,学生就必然产生迷惘、彷徨乃至抵触的情绪,进而大大削弱语文课堂的美的力量。  ……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语文阅读教学拾零——基于课程改革视角》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14544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