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陈晓明
页数:551
出版社:广东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3
ISBN:9787218158129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试图揭示出当代中国文学寻求自身道路的那种精神状态,其关注主题为:当代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共通性与差异性问题,中国文学创新性融会的文学传统经验与现代主义的关系;某些激进的探索也可能拓展了汉语小说的边界,所有这些指向开创、拓展和越界的新的文学经验,如何真正地、真实地体现了文学的当代性,有效地打开中国文学的当代道路(即当代面向)等。这些问题都是文学的现代性持续而反复缠绕的难题,体现了作者自觉而先觉的问题意识。
作者简介
陈晓明,男,1959 年生,福建光泽人。1990 年获文学博士学位,曾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工作十多年。2003 年起在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2011 年受聘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016 年至 2020 年任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主任。2020 年受聘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
1995 年至 1998 年曾在荷兰莱顿大学、英国爱丁堡大学、德国波鸿鲁尔大学等学府做访问研究和讲学。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当代文学、文学理论等。出版有《无边的挑战》(1993)、《不死的纯文学》(2007)、《德里达的底线》(2009)、《中国当代文学主潮》(2009)、《众妙之门》(2015)、《无法终结的现代性》(2018)等 20 多部著作,发表论文、评论近 600 篇。
2003 年获首届“华语传媒文学大奖”年度评论家奖项,2006 年获第四届鲁迅文学奖理论评论奖;曾获教育部、北京市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等奖项若干。担任教育部中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等职。
本书特色
n 既有中国一百多年来现代性探索的历史描述,也是对中国文学当代境遇的理论概括;
n 揭示中国文学寻求自身道路的精神状态,直抵中国当代文学的核心,极具理论穿透力;
n 在现代性“无法终结”的视野中观照中国文学的当下境遇,条分缕析,细致梳理文学脉象。
目录
导言·无法终结的现代性
004 无法终结的当代史
008 文学现代性的两种进向
018 当代性与中国文学的当代道路
上篇无法终结
第一章·文学的“当代性”
031 文学史视野中的当代性
036 现代性历史中的当代性
047 文学中的“当代性”
058 几点总结和遗留的问题
第二章·世界性、浪漫主义与中国小说的道路
063 文学的世界性意义是否可能?
070 现代性的源起与转向:浪漫主义文化?
075 浪漫主义文化根基上的西方小说叙事
082 中国的现实主义传统与被压抑的浪漫主义
087 新的开启:浪漫主义在当代的涌动
092 结语:汉语小说的当下道路与未来面向
第三章·城市文学:无法现身的“他者”
097 城市文学的一般前提辨析
102 无法建构的他者史,怪影重重
105 革命对城市的驱魔,乡土的胜利
111 城市崭露头角,不充分的主体
120 历史永不终结,城市他者化的延搁
125 乡土经验及现代性尽头的城市
第四章·现代文学传统与当代作家
130 引言:现代传统与当代的诡秘关系
132 伟大传统的展开与变异:从鲁迅到余华
141 蹊跷的遗忘:书写乡土中国的传统
148 召回的幽灵:另一种现代性
156 左翼革命传统在 21 世纪的复活
162 结语:传统的被重建与必要性
第五章·重构多元语境中的“精神中国”
170 重写现代性的文化想象
175 重建日常生活的人伦情怀
181 发掘乡村心灵的丰富性
185 自我经验穿过现实困境
189 写出生命体验的复杂性
第六章·历史尽头的自觉 -新世纪十年的长篇小说
200 乡土叙事的本真性:回到生活与有质感的现实
207 反思历史的深刻性:穿透人性与拷问灵魂
217 艺术的张力:文体意识与叙述意识
223 回到汉语的写作:融合西方 / 世界的小说艺术
第七章·新世纪汉语文学的“晚郁时期”
233 “晚期风格”的美学内涵
237 20 世纪的晚期:早衰的“中年写作”
245 汉语小说在晚郁时期的美学特征
下篇越界之路
第八章·先锋派的常态化与可能性 -关于先锋文学三十年的思考
260 先锋派的历史源起
263 先锋派的现代主义本质
268 潜藏于常规化中的先锋意识
273 反常规与越界的可能性
279 开辟汉语文学的可能性
第九章·在历史的“阴面”写作 -论《长恨歌》隐含的时代意识
285 阴面、暗处,何以成为一个问题?
288 “海上旧梦”在阴影里的顽强复活
294 重复的阴影,历史与修辞
300 “正当性”的焦虑或阴面的历史寓言
第十章·他“披着狼皮”写作 -从《怀念狼》看贾平凹的“转向”
310 狼皮与小说的神奇化
314 从实到虚,或邪异的隐秘踪迹
320 邪异的极致:了结和开辟
326 人的终结与物的哲学
第十一章·给予本质与神实 -试论阎连科的顽强现实主义
338 给予本质:顽强写作的美学意味
345 填补的实在:肉身的神实
第十二章·逆现代性的异质写作 -雪漠的“灵知通感”与西部叙事
352 从历史到文化:当代小说的内在变异
356 异域性与原生态:现代性的另类生活
364 神灵经验的发掘:文本的开放与自由
370 宿命通的感悟:重构西部的大历史
378 附体与宿命通:越界的境遇
第十三章·“歪拧”的乡村自然史 -《木匠和狗》与现代主义的在地性
388 叙述的变异、钻圈与穿越
395 乡村的自然史与废墟的寓言
400 恶的伦理或万物为刍狗
404 中国现代主义的在地性属性
第十四章·我们为什么恐惧形式? -传统、创新与现代小说经验
414 老到的体式眷顾传统
418 不能回避的现代小说经验
424 形式的决定意义
第十五章·乡土中国、现代主义与世界性 -1980 年代以来的乡土叙事的转向
435 “85 新潮”与莫言、贾平凹的出场
442 马尔克斯的助推与回归本土的选择
448 “西方”的失效与乡土终结?
462 结语或出路:民族的或世界的?
469 附录
第二辑 仿真的年代-超现实的文学流变与文化想象
(节选)
第一章·神奇的他者:中国当代电影叙事中的后政治学
479 改写与变形:政治的抽象化
484 错位的想象:政治与文化身份
489 颠覆与挪用:美学的辩证法
492 不可逾越的障碍与新的叙事法则
第二章·直接现实主义:一次跨越仿真的冲刺
499 鬼子:藏在阴郁生活背后的冷面杀手
506 东西:在绝望处欢乐的笑面刺客
510 李冯:现代竞场上的击剑者
515 直接性:回到事实本身
第三章·当代诗歌中的虚无主义辨析 -评黄怒波的《虚无与开花》
520 虚无主义的理论辨析
522 当代中国诗歌中的虚无主义批判
527 超越虚无主义
第四章·视听文明时代的到来 -新的美学与感知世界的新方式
534 史前史、魔法与超现实的审美空间
536 新型影像建立起来的视听时空
540 科幻影视的前沿探索:超现实与超人类性
545 视听时代的美学难题:同一性与共通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