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鲁迅
页数:201
出版社:古吴轩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3
ISBN:9787554620434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鲁迅先生之于萧红,是伯乐,是恩师,是慈父,更是知己。在萧红短暂的生命里,鲁迅先生不但在文学上提携萧红,也在生活中关爱萧红。1935年,萧红在鲁迅先生的支持下,发表成名作《生死场》。鲁迅先生这位大文豪还亲自给萧红的小说写序言。本书收录鲁迅致萧红、萧军的书信,鲁迅为萧红、萧军小说作的序言,另外又收录萧红回忆鲁迅的文章,便于大家了解鲁迅先生与萧红结下的深厚情谊。
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代表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等。
本书特色
萧红,被鲁迅称为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 萧红与鲁迅相遇,是人间最美的相逢。萧红有幸,在短暂而饱经忧患的一生中,在她醉心的文学创作事业中,在永久“憧憬和追求”着“温暖”和“爱”的旅途中,曾那样近距离地接触过“一个时代的全智者的催逼”。
目录
致萧军、萧红(一)
致萧军、萧红(二)
致萧军、萧红(三)
致萧军、萧红(四)
致萧军、萧红(五)
致萧军、萧红(六)
致萧军、萧红(七)
致萧军、萧红(八)
致萧军、萧红(九)
致萧军、萧红(十)
致萧军、萧红(十一)
致萧军、萧红(十二)
致萧军、萧红(十三)
致萧军、萧红(十四)
致萧军、萧红(十五)
致萧红(十六)
致萧军、萧红(十七)
致萧军、萧红(十八)
致萧军、萧红(十九)
致萧军、萧红(二十)
第二编
萧红作《生死场》序
田军作《八月的乡村》序
第三编
逝者已矣!萧红
鲁迅先生记(一) 萧红
鲁迅先生记(二) 萧红
记忆中的鲁迅先生 萧红
记我们的导师——鲁迅先生生活的片段 萧红
回忆鲁迅先生 萧红
附录
萧红生平事略 蒋亚林
鲁迅致萧红书信里的文学话题 陈武
节选
致萧军、萧红(一) 刘、悄两位先生: 七日信收到。首先是称呼问题。中国的许多话,要推敲起来,不能用的多得很,不过因为用滥了,意义变成含糊,所以也就这么敷衍过去。不错,先生二字,照字面讲,是生在较先的人,但如这么认真,则即使同年的人,叫起来也得先问生日,非常不便了。对于女性的称呼更没有适当的,悄女士在提出抗议,但叫我怎么写呢?悄婶子,悄姊姊,悄妹妹,悄侄女……都并不好,所以我想,还是夫人太太,或女士先生罢。现在也有不用称呼的,因为这是无政府主义者式,所以我不用。 稚气的话,说说并不要紧,稚气能找到真朋友,但也能上人家的当,受害。上海实在不是好地方,固然不必把人们都看成虎狼,但也切不可一下子就推心置腹。 以下是答问—— 一、我是赞成大众语的,《太白》二期所录华圉作的《门外文谈》,就是我做的。 二、中国作家的作品,我不大看,因为我不弄批评;我常看的是外国人的小说或论文,但我看书的工夫也很有限。 三、没有,大约此后一时也不会有,因为不许出版。 四、出过一本《南腔北调集》,早被禁止。 五、蓬子转向;丁玲还活着,政府在养她。 六、压迫的,因为他们自己并不统一,所以办法各处不同,上海较宽,有些地方,有谁寄给我信一被查出,发信人就会危险。书是常常被邮局扣去的,外国寄来的杂志,也常常收不到。 七、难说。我想,最好是抄完后暂且不看,搁起来,搁一两月再看。 八、也难说。青年两字,是不能包括一类人的,好的有,坏的也有。但我觉得虽是青年,稚气和不安定的并不多,我所遇见的倒十之七八是少年老成的,城府也深,我大抵不和这种人来往。 九、没有这种感觉。 我的确当过多年先生和教授,但我并没有忘记我是学生出身,所以并不管什么规矩不规矩。至于字,我不断的写了四十多年了,还不该写得好一些么?但其实,和时间比起来,我是要算写得坏的。 此复,即请 俪安。 这两个字抗议不抗议? 讯上十一月十二日 致萧军、萧红(二) 刘、吟先生: 十三日的信,早收到了,到今天才答复。其实是我已经病了十来天,一天中能做事的力气很有限,所以许多事情都拖下来,不过现在大约要好起来了,全体都已请医生查过,他说我要死的样子一点也没有,所以也请你们放心,我还没有到自己死掉的时候。 中野重治的作品,除那一本外,中国没有。他也转向了,日本一切左翼作家,现在没有转向的,只剩了两个(藏原与宫本)。我看你们一定会吃惊,以为他们真不如中国左翼的坚硬。不过事情是要比较而论的,他们那边的压迫法,真也有组织,无微不至,他们是德国式的,精密,周到,中国倘一仿用,那就又是一个情形了。 蓬子的变化,我看是只因为他不愿意坐牢,其实他本来是一个浪漫性的人物。凡有智识分子,性质不好的多,尤其是所谓“文学家”,左翼兴盛的时候,以为这是时髦,立刻左倾,待到压迫来了,他受不住,又即刻变化,甚而至于卖朋友(但蓬子未做这事),作为倒过去的见面礼。这大约是各国都有的事,但我看中国较甚,真不是好现象。 以下,答复来问—— 一、不必改的。上海邮件多,他们还没有一一留心的工夫。 二、放在那书店里就好,但时候还有十来天,我想还可以临时再接洽别种办法。 三、工作难找,因为我没有和别人交际。 四、我可以预备着的,不成问题。 P3-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