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恒星的形成

封面

作者:(美)斯蒂芬·斯塔勒等著;钱磊译

页数:860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3

ISBN:9787030742735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是恒星形成的概括介绍,恒星的形成是现代天文学最活跃的领域之一。本书结构严谨,描述恒星演化的早期阶段和星际云。本书讨论的恒星形成过程不仅在银河系,也在其他星系,时间不只是现在也包括遥远的过去。本书提供大量的数据和图片,理论与观察完美结合。总之,本书是一本非常具有学术价值的著作,既可以作为物理学和天文学的研究生教材,也可以作为科研人员的参考书。

目录

目录

译者序

前言

第一部分 我们银河系中的恒星形成

第1章 概览 3

1.1 恒星育婴院:猎户座 3

1.1.1 巨分子云 3

1.1.2 猎户星云和BN-KL区域 7

1.2 恒星育婴院:金牛座-御夫座 10

1.2.1 暗云 10

1.2.2 T星协 12

1.3 恒星及其演化 15

1.3.1 基本性质 15

1.3.2 主序 17

1.3.3 早期阶段 19

1.3.4 核燃料的消耗 22

1.4 银河系的情况 23

1.4.1 银河系结构 24

1.4.2 旋臂 24

1.4.3 气体和恒星的循环 27

本章总结 28

建议阅读 29

第2章 星际介质 30

2.1 银河系气体和它的探测 30

2.1.1 来自原子氢的射电发射 30

2.1.2 中性氢分布 32

2.1.3 分子气体 34

2.1.4 电离氢区 34

2.2 星际介质的相 36

2.2.1 压力平衡 36

2.2.2 中性氢的垂向分布 38

2.2.3 暖的和热的云间气体 39

2.3 星际尘埃:消光和热发射 40

2.3.1 消光和红化 41

2.3.2 辐射转移 42

2.3.3 消光和光学厚度 45

2.3.4 黑体辐射 46

2.4 星际尘埃:尘埃颗粒的性质 48

2.4.1 消光效率 48

2.4.2 尺寸分布和丰度 50

2.4.3 星光的偏振 52

2.4.4 PAH 53

本章总结 55

建议阅读 56

第3章 分子云 58

3.1 巨分子云 58

3.1.1 银河系中的分布 59

3.1.2 内部的团块 60

3.1.3 原子成分 63

3.1.4 起源和消亡 64

3.2 维里定理分析 65

3.2.1 定理的描述 65

3.2.2 自由下落时标 67

3.2.3 巨分子云复合体的支撑 68

3.3 致密云核和Bok球状体 70

3.3.1 宁静的气体 70

3.3.2 内禀形状 74

3.3.3 磁场 77

3.3.4 转动 78

3.3.5 Bok球状体的结构 80

本章总结 82

建议阅读 83

第4章 年轻恒星系统 84

4.1 内埋星团 84

4.1.1 近红外巡天 85

4.1.2 成员恒星的分类 88

4.1.3 星团光度函数 90

4.1.4 星群的形态 91

4.2 T星协和R星协 93

4.2.1 金牛座T型星的诞生地 93

4.2.2 赫罗图:主序起始 96

4.2.3 星协光度函数 100

4.2.4 中等质量天体 101

4.3 OB星协 102

4.3.1 银河系中的位置 102

4.3.2 膨胀 105

4.3.3 主序终结拐点 106

4.3.4 猎户座星协 108

4.3.5 内埋星和逃逸星 109

4.4 疏散星团 111

4.4.1 基本性质 111

4.4.2 赫罗图中的演化 113

4.4.3 质量分层 115

4.4.4 巨分子云造成的毁灭 116

4.5 初始质量函数 116

4.5.1 过去和现在的光度 116

4.5.2 质量分布的特征 118

4.5.3 星群中的质量函数 120

本章总结 121

建议阅读 122

第二部分 分子云中的物理过程

第5章 分子跃迁:基本物理 131

5.1 星际分子 131

5.1.1 反应热力学 131

5.1.2 丰度模式 133

5.1.3 附着到尘埃 135

5.2 氢分子 136

5.2.1 容许跃迁 137

5.2.2 形成速率 139

5.3 一氧化碳 141

5.3.1 填充转动能级 141

5.3.2 振动带发射 143

5.4 氨 145

5.4.1 对称陀螺 146

5.4.2 反转线 148

5.5 水 149

5.5.1 不对称陀螺 150

5.5.2 观测到的转动线 151

5.6 羟基 151

5.6.1 转动运动的本质 152

5.6.2 Λ双重态 154

5.6.3 磁超精细分裂 155

本章总结 155

建议阅读 156

第6章 分子跃迁:应用 158

6.1 一氧化碳 158

6.1.1 观测到的轮廓 158

6.1.2 温度和光深 159

6.1.3 柱密度 161

6.1.4 与氢含量的关系 162

6.1.5 X因子 164

6.2 氨 165

6.2.1 为反转谱线建模 165

6.2.2 辐射俘获 167

6.3 羟基 169

6.3.1 塞曼分裂 170

6.3.2 偏振的谱线 171

6.3.3 B场的测量 173

本章总结 175

建议阅读 176

第7章 加热和冷却 178

7.1 宇宙线 178

7.1.1 成分和能量 179

7.1.2 和分子云的相互作用 181

7.1.3 氢的电离速率 182

7.2 星际辐射 184

7.2.1 主要成分 184

7.2.2 碳的电离 186

7.2.3 光电加热 186

7.2.4 尘埃颗粒的辐照 187

7.2.5 恒星X射线 188

7.3 原子导致的冷却 191

7.3.1 密度依赖 191

7.3.2 精细结构分裂 192

7.3.3 Oi和Cii的发射 193

7.4 分子和尘埃导致的冷却 194

7.4.1 CO谱线的俘获 194

7.4.2 CO冷却 195

7.4.3 尘埃的热效应 197

本章总结 198

建议阅读 198

第8章 分子云的热结构 201

8.1 分子的堆积 201

8.1.1 原子包层 202

8.1.2 H2的破坏和形成 203

8.1.3 光子穿透 204

8.1.4 H2和CO的出现 206

8.2 分子云内部 208

8.2.1 温度分布 209

8.2.2 测量电离度 211

8.2.3 理论推导 212

8.3 光致离解区 214

8.3.1 尘埃加热和发射 215

8.3.2 精细结构冷却 216

8.3.3 被加热的H2 219

8.4 跃变激波 221

8.4.1 温度和密度变化 221

8.4.2 氢的电离 223

8.4.3 非平衡冷却 224

8.4.4 分子的形成 225

8.4.5 尘埃的加热和破坏 225

8.5 连续激波 226

8.5.1 最大压缩 226

8.5.2 磁性前导区 228

8.5.3 加热和冷却机制 229

8.5.4 沃尔德不稳定性 230

本章总结 231

建议阅读 232

第三部分 从云到恒星

第9章 云的平衡和稳定性 237

9.1 等温球和金斯质量 237

9.1.1 密度结构 237

9.1.2 引力不稳定性 240

9.1.3 临界尺度 243

9.2 转动位形 245

9.2.1 庞加莱-瓦弗定理 245

9.2.2 数值模型 248

9.2.3 坍缩的易发性 249

9.3 磁通量冻结 251

9.3.1 观测到的磁场强度 251

9.3.2 磁流体动力学方程 253

9.3.3 估计电导率 254

9.3.4 理想磁流体动力学中的场输运 255

9.4 静磁位形 257

9.4.1 模型的构建 258

9.4.2 变平的平衡位形 260

9.4.3 临界质量和面密度 261

9.4.4 和观测比较 264

9.5 磁流体动力学波的支撑 266

9.5.1 扰动分析 266

9.5.2 阿尔芬波和声波 267

9.5.3 磁声波 269

9.5.4 等效压强 271

本章总结 274

建议阅读 274

第10章 致密云核的坍缩 276

10.1 双极扩散 276

10.1.1 离子-中性粒子漂移 276

10.1.2 磁通量损失 278

10.1.3 扁平云的收缩 280

10.1.4 阿尔芬波的衰减 283

10.2 由内而外的坍缩 286

10.2.1 球对称的问题 286

10.2.2 质量吸积率 288

10.2.3 热效应 290

10.3 磁化的内落 292

10.3.1 致密云核的起源 292

10.3.2 坍缩期间的磁通量损失 293

10.3.3 磁重联 296

10.4 转动效应 297

10.4.1 磁制动 298

10.4.2 扭转的阿尔芬波 300

10.4.3 离心半径 302

10.4.4 内部结构 305

本章总结 308

建议阅读 308

第11章 原恒星 311

11.1 首次云核和主吸积阶段 311

11.1.1 早期增长和坍缩 311

11.1.2 吸积光度 313

11.1.3 尘埃包层和不透明间隙 315

11.1.4 包层的温度 316

11.2 内部演化:氘燃烧 320

11.2.1 恒星结构方程 320

11.2.2 边界条件 321

11.2.3 质量-半径关系 323

11.2.4 对流的开始 324

11.2.5 氘恒温器 327

11.3 原恒星盘 329

11.3.1 首次出现 329

11.3.2 演化方程 332

11.3.3 内盘和外盘 333

11.3.4 内部扭转 335

11.3.5 引力不稳定性 336

11.3.6 螺旋波 338

11.4 更大质量的原恒星 340

11.4.1 回到辐射稳定性 341

11.4.2 氘壳层燃烧 342

11.4.3 收缩和氢点火 344

11.4.4 辐射压的效应 347

11.5 观测搜寻 350

11.5.1 I型天体的性质 350

11.5.2 为光谱能量分布建模 352

11.5.3 O型天体中的尘埃发射 354

11.5.4 自蚀谱线和不对称谱线 355

本章总结 358

建议阅读 359

第12章 聚星的形成 362

12.1 大质量分子云的动力学碎裂 362

12.1.1 金斯长度的角色 3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恒星的形成》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14519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