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周洪宇总主编
页数:16,38,982页
出版社: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2
ISBN:9787562296157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卷是《陶行知全集》新编本的第十一卷,所收录的书信范围包括陶行知以个人名义、职务名义及作为集体一员所写的书信及相关来信或复信,同时将呈文、电文等类似书信形式的通信也收录进来。陶行知的英文书信收录于英文卷,本卷只收录英文书信的译文。 本卷采取编年体例,以时间为主要原则排序,将以往版本中散录于不同分卷的书信统一起来,分为正文和附录,其中附录分为文后附录和卷后附录。正文为陶行知所写的书信,附录为他人写给陶行知的书信。全卷按照陶行知写信的时间前后顺序排列。在正文书信之后,如有相关来信或回信,则作为文后附录列于其后。他人寄给陶行知的书信,如无陶行知所写相关书信,则作为卷后附录,列于全卷之后。
作者简介
陶行知(1891-1946),安徽歙县人,毕业于金陵大学(1952年并入南京大学)文学系,本名陶文濬,因欣赏王阳明“知行合一”学说改名为知行,后认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又改名为行知。中国著名教育家、思想家,中国人民救国会和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曾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务主任、中华教育改进社总干事,先后创办晓庄学校、生活教育社、山海工学团、育才学校和社会大学,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主张。
目录
一九一五年
得知毕业证将寄给我——致迪芬德弗
尚未收到毕业证书——致迪芬德弗
望母亲到山上游游——致母亲
一九一六年
我的学历及终身志愿——致罗素
无法参加演讲——致迪芬德弗
一九一七年
请您询问迪芬德弗先生——致威特曼
一九一九年
闻杜威到日本讲学——致胡适
《新教育》杂志屡承惠赐鸿篇…致胡适
杜威将来华讲学——致胡适
学界联合会组织办法——致记者
南京21校职教员之不平呜——致李纯、齐耀琳
徒威留一年甚好——致胡适
一九二○年
乞将皖款定作欧美留学基金——致安徽省长、教育厅长
文郎之事当望再思——致柯临久
望你来南京演讲——致胡适
运动会经费办法摘录——致刘伯明
暑期学校安排——致胡适
商量上课时间——致胡适
你若晚至,必令人大大失望…致胡适
须做一番明辨功夫——致胡适
请速张厅长到任——致范源濂
关于聘任钟心暄问题——致郭秉文
敬请拨借张端二公祠办学——致江苏督军署
第三中学风潮之应对——致胡适
请兄预约讲员去皖演讲——致胡适
金大学生转入北大旁听——致胡适
请转郭秉文裁夺——致张企文
一九二一年
借材异地亦无不可——致胡适
暑期工作安排——致郭秉文
三中不稳现象之缘故——致胡适
一九二二年
报章重在传达真相——致《学灯》记者
推胡适为赔款部部员——致胡适
安徽社员介绍事宜——致胡适
拟刊“私人兴学特号”——致杨乃康
整顿查办暨其他善后方法——致《申报》
借聘钱崇树先生——致刘伯明
请改选省议员——致许世英
电请改省议员——致黎元洪、王宠惠、孙丹林
我校似不宜落人后一致郭秉文
请提出义务教育组发展之具体计划——致郭秉文
拟请提出高等教育发展之具体计划。——致郭秉文
关于东南大学经费问题——致郭秉文
访罗钧任先生后——致郭秉文
得知毕业证将寄给我——致迪芬德弗
尚未收到毕业证书——致迪芬德弗
望母亲到山上游游——致母亲
一九一六年
我的学历及终身志愿——致罗素
无法参加演讲——致迪芬德弗
一九一七年
请您询问迪芬德弗先生——致威特曼
一九一九年
闻杜威到日本讲学——致胡适
《新教育》杂志屡承惠赐鸿篇…致胡适
杜威将来华讲学——致胡适
学界联合会组织办法——致记者
南京21校职教员之不平呜——致李纯、齐耀琳
徒威留一年甚好——致胡适
一九二○年
乞将皖款定作欧美留学基金——致安徽省长、教育厅长
文郎之事当望再思——致柯临久
望你来南京演讲——致胡适
运动会经费办法摘录——致刘伯明
暑期学校安排——致胡适
商量上课时间——致胡适
你若晚至,必令人大大失望…致胡适
须做一番明辨功夫——致胡适
请速张厅长到任——致范源濂
关于聘任钟心暄问题——致郭秉文
敬请拨借张端二公祠办学——致江苏督军署
第三中学风潮之应对——致胡适
请兄预约讲员去皖演讲——致胡适
金大学生转入北大旁听——致胡适
请转郭秉文裁夺——致张企文
一九二一年
借材异地亦无不可——致胡适
暑期工作安排——致郭秉文
三中不稳现象之缘故——致胡适
一九二二年
报章重在传达真相——致《学灯》记者
推胡适为赔款部部员——致胡适
安徽社员介绍事宜——致胡适
拟刊“私人兴学特号”——致杨乃康
整顿查办暨其他善后方法——致《申报》
借聘钱崇树先生——致刘伯明
请改选省议员——致许世英
电请改省议员——致黎元洪、王宠惠、孙丹林
我校似不宜落人后一致郭秉文
请提出义务教育组发展之具体计划——致郭秉文
拟请提出高等教育发展之具体计划。——致郭秉文
关于东南大学经费问题——致郭秉文
访罗钧任先生后——致郭秉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