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你是不是对“亲爱的”有什么误解?

封面

作者:蔡苏燕

页数:232

出版社: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2

ISBN:9787559463920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写给所有难以融入亲密关系、对于别人的付出心有亏欠的“回避型依恋者”!这是一群有着“亲密关系恐惧症”的人,他们不是社恐,也不是回避型人格,有些人外表甚至给人一种社牛的错觉。但他们无法从社会交往中汲取能量,不能从亲密关系里获得放松和快乐。看似融洽的关系,只有他们自己知道自己有多累。
这本懂你的书,并不是要强行改变你,只是要为你提起一种可能——也许我们也可以过上更有松弛感的人生。

作者简介

蔡苏燕,笔名“有故事的蔡老师”,资深心理咨询师,知乎高活跃度心理学博主、热门网站“哔哩哔哩”专题高播放量博主。个人专注于“回避型依恋”的亲密关系危机处理。

相关资料

三分之一的西欧人和北美人幼时都遭遇来自父母的失望情绪(参见C·B·瓦西里,2013),其结果便是,
为了抵挡对无法忍受的焦虑的恐惧,原始的心理防御机制被启动,信任和亲密关系的能力受到了干扰……那些在幼时被家庭氛围伤害的人,长大后面对婚姻关系的困难或分歧时,会有两类反应:一类表现为畏惧、依附和控制的行为趋势,鲍尔比称之为“焦虑型依恋”;另一类则倾向于防卫和退缩,他称之为“回避型依恋”。
——阿兰·德波顿

回避型依恋不容易上头,但很容易“上脑”,对自己的大脑是过度使用的。
——武志红

没人能保证你下一次会遇到好人,但是你可以选择是否尝试,尝试亲密关系有一定的风险,但是你值得去冒险。
——陈海贤

对于回避型依恋的孩子而言,他们对母亲的回应是没有信心的。他们不会寻找母亲,在母亲回来的时候也不会十分兴奋。他们表现得好像他们不需要母亲。
——壹心理

本书特色

抖音播放量过1000万的热词“回避型依恋”,戳中了现代人的什么痛点?有些人遇到爱会一再推开,伤害别人也伤害自己。一本书读懂这群人的内心独白。
年轻人纷纷单身,背后的心理学秘密是什么?更懂沟通、更高情商的一代人,为什么反而找不到对象了?值得我们了解的一种心理依恋类型,他们不卑微、不拖延、不盲从,甚至还有一些“社牛”行为,但他们在关系中体会不到应有的松弛感,压抑又紧绷。
只此一家专注解读“回避型依恋”的知乎大V。作者以其与同为心理咨询师的男友之间的亲身体验及专业知识,揭示能够袒露自我而又不受伤的情感秘诀。
双色排版,厘清重点。再聪明的人都有眼睛累的时候,书中的金褐色标记能让你一下子就看到重点,无论是精读、泛读还是做个思维导图,都非常省时省力,再也不用担心会近视眼了。

目录


你没那么坚强,只是习惯了伪装
“不需要爱”是种幻觉  / 003
别再用冷漠掏空人生  / 008
“没有那种世俗的愿望”  / 015
完全受不了,但是还想要  / 020
第二章
既冷漠又痴情的一群人
所谓的“对的人”,只是自己骗自己  / 027
那个折磨你的人,其实比你还痛苦  / 032
被“善意虐待”过的人们  / 046
你只是看起来在换位思考  / 050
越怕欠人情,越不懂珍惜  / 055
第三章
你不用一个人抗下一切
为什么你总是那么冷漠?  / 063
打败交往中的“糊弄学”大师  / 068
可恨,但可爱  / 073
自私无法让人真的快乐  / 077
对他人的敌意,实际是一种自我攻击  / 081
让爱与被爱同时发生  / 086
接纳不完美  / 092
第四章
敢于依赖的力量
爱是长久保持舒适距离  / 099
“猫系恋人”如何找到“犬系恋人”  / 102
总有人能让你乖乖交心  / 107
你的幸福我只给一半  / 115
即便没能成长,也要让自己爱过  / 121
第五章
通透的人生不设防
让别人靠近你,这并不可怕  / 127
打破边界的时机  / 132
“咱也不知道,咱也不敢问”怎么办?  / 136
走出亲密关系的“隐恨陷阱”  / 141
让自由的豹子遇上自由的树懒  / 145
从“喜欢”到“爱”的六种手段  / 151
虽然已经过去,我还是期望你在  / 159
第六章
告别依赖无能的自己
变优秀,就会更容易被爱吗?  / 167
情绪价值高的人,缘分都不会太差  / 173
重建爱的能力  / 182
获得你的亲密、激情和承诺  / 190
一起学会适度依赖  / 196
“分开了,还是朋友”,可信吗?  / 201
“复合时机”是存在的吗?  / 205
孤独不是生命的初衷  / 213
附录:无须思考也能读懂的潜台词  / 217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你是不是对“亲爱的”有什么误解?》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14505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