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孙政著
页数:288页
出版社: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2
ISBN:9787564390013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论述我国辽宋夏金时期辽国和金国民族政权的民族关系思想。具体内容为:介绍辽太祖、辽穆宗、辽景宗、辽兴宗、辽道宗、天祚帝时期的民族关系思想,介绍金太祖、金太宗、金熙宗、金章宗、卫绍王、金哀宗时期的民族关系思想,最后对辽金政权的民族关系思想进行比较和评价。本书对两个政权的民族关系形成背景及条件、主要流派及代表人物、具体内容及实践经过、思想来源与演变进程、理论成效及历史价值等进行系统梳理和全面阐释,提出了此时期随着政权的建立、稳固,辽金统治者日益认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并拥有“为群方之父母”“天下一家”等思想。得出了辽国和金国时期民族关系思想是我国传统民族关系思想中的重要一部分,在其发展中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的结论。本书有助于认识我国辽宋夏金时期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关系,有助于认识我国作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性质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
作者简介
孙政,法学(民族学)博士,山东烟台人,就职于滨州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方向为中国民族关系史。先后在《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齐鲁学刊》等CSSCI刊物发表多篇学术论文,其中《契丹未能统一中原的原因探析——以耶律德光南征为例》获山东省研究生优秀科技创新成果二等奖,《辽中期民族关系思想探析》获评山东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近年参与主编多部著作(教材)。
目录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重点与难点
第一章 辽太祖至辽穆宗时期的民族关系思想
第一节 辽太祖的民族关系思想
第二节 辽朝初期民族关系思想的两大流派
第二章 辽景宗至辽兴宗时期的民族关系思想
第一节 辽景宗的民族关系思想
第二节 萧绰的民族关系思想
第三节 辽圣宗的民族关系思想
第四节 辽兴宗的民族关系思想
第三章 辽道宗和天祚帝时期的民族关系思想
第一节 辽道宗的民族关系思想
第二节 天祚帝的民族关系思想
第四章 金太祖和金太宗时期的民族关系思想
第一节 完颜阿骨打的民族关系思想
第二节 金太宗的民族关系思想
第三节 完颜宗翰的民族关系思想
第四节 完颜宗弼的民族关系思想
第五章 金熙宗至金章宗时期的民族关系思想
第一节 金熙宗的民族关系思想
第二节 完颜亮的民族关系思想
第三节 金世宗的民族关系思想
第四节 金章宗的民族关系思想
第六章 卫绍王至金哀宗时期的民族关系思想
第一节 卫绍王的民族关系思想
第二节 金宣宗的民族关系思想
第三节 金哀宗的民族关系思想
第七章 辽金民族关系思想的比较和评价
第一节 辽金民族关系思想比较
第二节 辽金民族关系思想评价
参考文献
节选
统和四年(986年)正月,宋太宗决定再次北伐,史称“雍熙北伐”。宋太宗吸取高梁河的教训,命田重进统率中路军出飞狐口,攻占山后地区;潘美、杨业为西路军统帅,北出雁门东进;曹彬、崔彦进率东路军出高阳关,持重缓进,会同中、西路军攻辽南京。在宋军发动全面进攻,岐沟关、涿州、固安、新城陆续失守的紧急时刻,萧绰和辽圣宗亲赴南京督战,并命东京留守耶律抹只率预备东征高丽的辽军增援。任命北院枢密使耶律斜轸为山西兵马都统,抵御宋军中路军和西路军的进攻。 在名将耶律休哥机动灵活的节节抵制下,曹彬率领的东路军“劳于防御”“粮运不继”,进退失据。五月初,曹彬得知萧绰率援军赶到,急忙从涿州南撤。在岐沟关被辽军追及,宋军连夜抢涉拒马河,耶律休哥乘机猛攻,“宋师望尘奔窜,堕岸相蹂死者过半,沙河为之不流”。残部退到易水南岸,又被辽军追及,士卒被杀达数万。宋太宗得知东路军溃败,急令中路军撤守定州,西路军退回代州。七月初,辽援师西路,连下蔚州、飞狐。宋太宗令西路军出代州掩护云、应、寰、朔四州民众内迁。宋将杨业此战被俘后绝食而死。“雍熙北伐”遭到彻底失败。 历来人们对“雍熙北伐”为什么会失败这个问题十分关注,得到普遍认同的原因如下: 首先,北伐的时机尚未成熟。宋太宗君臣对辽朝政局作出错误的判断,夸大对手的不利,高估己方的实力。贺令图等人的奏报有失片面,且时过境迁。具有卓越政治才能的萧绰已经快速瓦解了反对她的势力,稳定了政局,使辽朝国势蒸蒸日上。 其次,宋军主帅曹彬等人的失误。宋太宗就曾说:“朕昨者兴师选将,止令曹彬等顿龄雄、霸,裹粮坐甲以张军声。俟一两月间山后平定,潘美、田重进等会兵以进,直抵幽州,然后控扼险固,恢复旧疆,此朕之志也。奈何将帅等不遵成算,各骋所见,领十万甲士出塞远斗,速取其郡县,更还师以援轴重,往复劳弊,为戎人所袭,此责在主将也。”曹彬受制于宋太宗的疑忌和诸将急于争功,进退失据,没有执行预定的战略决策,致使分进合击的初衷完全落空。西路军主帅潘美、监军王优拒绝杨业的合理建议,强命其在不利的形势下出击,又违约不予接应,使杨业全军覆没。 再次,宋军的实力不济。“雍熙北伐”时期,恰值辽军兵强马壮,耶律休哥、耶律斜轸、萧达凛等人皆是智勇双全的名将。宋军虽然也不乏名臣宿将,却有所逊色。而宋军以步兵对抗骑兵的劣势,在南京外围的开阔平原被格外地放大了。耶律休哥就是充分利用了辽军铁骑的机动灵活和强大冲击力,“夜以轻骑出两军间,杀其单弱以胁余众,昼则以精兵张其势……又设伏林莽,绝其粮道”,使得宋军疲于往返,粮运不继,士气衰落。 还有其他的观点,此处不再絮说。这些看法多是站在北宋的角度来分析这个问题,如果从萧绰的视角来看,就会发现有几个大家忽视的因素值得注意。 其一,萧绰保卫燕云的决心。回顾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宋太宗亲征幽州,辽朝“烽书旁午,国内惶惶”,在草原本位主义思想的影响下,“帝方猎,急归牙帐,议弃幽、蓟,以兵守松亭、虎北口而已”。与之形成鲜明的对比,萧绰一得到宋军进攻的消息,立即派耶律抹只驰援南京,本人和辽圣宗也亲往督战,并调回正在征讨女真的耶律斜轸,命他抵御北宋的中路军和西路军。 其二,萧绰成功瓦解了反辽同盟。面对渤海国残部、女真、高丽纷纷联络北宋,试图与之结盟的不利形势,萧绰迅速采取了强有力的措施。鸭绿江女真成为首当其冲的打击对象。统和元年(983年)“上将征高丽,亲阅东京留守耶律末只所总兵马。丙午,命宣徽使兼侍中蒲领、林牙肯德等将兵东讨,赐旗鼓及银符”。统和二年(984年)二月,“东路行军、宣徽使耶律蒲宁奏讨女直捷,遣使执手奖谕”。四月丁亥,“宣徽使、同平章事耶律普宁、都监萧勤德献征女直捷,授普宁兼政事令,勤德神武卫大将军,各赐金器诸物”。统和三年(985年)“秋七月甲辰朔,诏诸道缮甲兵,以备东征高丽”,“遣使阅东京诸军兵器及东征道路。”虽“以辽泽沮洳,罢征高丽”,未和高丽发生正面战争,但“命枢密使耶律斜轸为都统,驸马都尉萧恳德为监军,以兵讨女直”。统和四年(986年)春正月,“丙子,枢密使耶律斜轸、林牙勤德等上讨女直所获生口十余万、马二十余万及诸物”。经过几次大规模用兵,鸭绿江女真和渤海国残部已经不能形成对辽的威胁。萧绰在高丽边境大肆讨伐女真,且几次声言东征高丽,意在威慑高丽。在展现了实力后,萧绰又采取了灵活的手段,遣厥烈至高丽请求议和。在强大的军事和外交压力下,高丽作出了明哲保身的选择,屡经宋使催促,终未发兵相助。至于曾为“中国右臂”的党项,在萧绰接纳李继迁的投附之后,已成为牵制宋军的重要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