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张希、付晓红
页数:304
出版社: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3
ISBN:9787565733499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该书是国内第一本研究中国悬疑电影的学术专著。在电影史的梳理方面,该书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对中国悬疑电影的衍变进行了梳理,对类型电影的本土化历程和电影导演的创作脉络进行了厘清;在叙事和美学方面,该书对中国悬疑电影独特的、多样的、复杂的形态进行了分析和厘清,比较全面地廓清了悬疑电影的空间表达、暴力美学与叙事美学,并涉及悬疑电影对禁忌的影像化表达和集体潜意识的体现。
作者简介
张 希,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领域为影视剧创作及理论和港台电影。参与多项省部级科研项目,荣获中国传媒大学优秀教学奖、“社会实践优质本科课程”等奖项。主编出版《融合与互动–跨媒介背景下的影像叙事》(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19年出版)、《亚洲电影分析》(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年出版)等著作,在《当代电影》《电影艺术》等发表论文多篇,多次带领学生在省部级剧本竞赛中获奖。 付晓红,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研究领域为中国电影和拉丁美洲电影。出版著作有《拉美电影作品分析》(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21年出版)、《孤独迷宫:拉丁美洲电影的空间研究》(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8年出版),《两部跨生平:谢铁骊口述实录》(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年出版)等。
目录
第一章 中国悬疑电影的历史梳理
第一节 悬疑片概念辨析
第二节 1905-1949年的侦探片:家里的凶手
一《阎瑞生》和《张欣生》:侦探/犯罪片的尝试
二、中国早期的侦探片
三、程小青编剧的悬疑片
四、徐欣夫的侦探片
五、无悬之念
第三节新中国十七年(1949-1966年)时期的反特片:秘密战线
一 从影片《徐秋影案件》看侦探片与惊险片的类型转换
二、无形的战线:反特片的两种模式
三、对现代化的想象
四、朱文顺和赵心水的电影创作
第四节 11978-2000年:不可见的凶手
一、惊险样式片(1978-1984)
二、犯罪片(1985-1992)
三、恐怖片(1988-1999)
第五节2000年以后:惊险悬疑片的进化与演化
一、 电影作者
二、现实主义悬疑片
三、悬疑电影IP/122
四、香港悬疑犯罪电影的变形
第二章 幻象:中国当代悬疑片的暴力美学
第一节 幻象:暴力的仪式感
一、侠之幻象
二、仪式与奇观:
三、完美的罪行
第二节 施暴者与受害者
一、被阉割的“罪犯”与无力的“侦探”
二、局外人
三、冷漠的女性与蛇蝎美人的变形
第三节 消失的暴力–暴力元素的描写方式
一、暴力元素的特点
二、暴力在当前中国电影叙事中的功能与作用
第三章 迷宫:中国悬疑犯罪电影的镜语与空间
第一节 “疯狂”的隐喻:1980-2000年中国悬疑犯罪片的
镜语研究
一 1980-2000 年中国悬疑犯罪片的镜语
二、镜语的“疯狂”隐喻
第二节 迷宫:新世纪中国悬疑犯罪片的空间美学
一、谜:身体与死亡空间
二、秘密:内在空间
三、迷宫叙事
第三节 城市空间–犯罪悬疑电影中的空间影像
一、悬疑电影叙事空间的形态:城市的出现
二、城市身份与空间指涉
第四节犯罪悬疑电影中的“小镇空间”
一、真实与虚构:建筑空间与影像空间
二、小镇的空间意象与叙事表达
第五节空间与时间
一、空间的隐喻
二、时间的空间化
第四章 中国悬疑犯罪片叙事美学研究
第一节:中国当代现实主义电影中的“情绪叙事”
一、何为情绪叙事
二、情绪-身体,情动-行动
三、创造情动真实
第二节 梦境诗学
一、方法论:诗的电影与电影诗学
二、梦境诗学:叙事的诗意倾向
三、叙事方式:断裂的文本以及“气口”
四、蔓延的情绪:梦境诗学的表意特征
五、多重指涉:套层辐射、人物形象符码化
第三节 怀旧叙事
一、想象与重构
二、双主体的对视
第四节:模拟文本
一、改编与致敬
二、注解与附录
结语
附录:票房数据
参考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