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丁德光 著
页数:206
出版社: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2
ISBN:9787567652248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基层是国家治理、社会治理确保各种具体措施落地的第一线。本书以新时代城乡基层社会治理为研究对象,在分析基层社会治理演进历程、基本动力机制创新、基层治理风险防控体系建设的基础上,着重阐述基层治理中的党建引领、协商民主、困难群体帮扶、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社区文化建设、社会情感治理、社区干部能力素质建设等内容。展现了推进城乡基层社会治理制度创新、激励群众参与、整合社会力量等方面取得的成就。
作者简介
丁德光,中共达州市委党校教务部主任、副教授,达州市委宣讲团成员,达州市党校系统社会学首席讲师,政协达州市委员会应用智库专家组成员,达州市文化和旅游资源普查专家组成员,主要从事社会学理论、旅游社会学的教学科研工作。先后在《旅游科学》等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12项决策咨政建议获市委、市政府领导肯定性批示,主持主研四川省党校系统智库研究基地项目、达州市社科规划项目等20余项,均已结项。科研成果获四川省党校系统优秀科研成果奖一等奖1项、三等奖2项,四川省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办公室论文二等奖1项,达州市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奖二等奖3项、三等奖5项。
目录
第一节 城乡基层社会治理发展与演进历程
第二节 城乡基层社会治理的变革动力和机制创新
第三节 城乡基层社会治理中的风险防控体系建设
第二章 新时代城乡基层社会治理的网络体系建设
第一节 城乡基层社会治理中的党建引领
第二节 城乡基层社会治理中的“枢纽型”社会组织建设
第三节 城乡基层社会治理中的协商民主发展
第三章 新时代城乡基层社会治理的服务体系建设
第一节 城乡基层治理中的公共空间功能品质提升
第二节 城乡基层社会治理中的城市困难群体帮扶工作
第三节 城乡基层社会治理中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第四章 新时代城乡基层社会治理的文化发展和能力建设
第一节 城乡基层社会治理中的社区文化建设
第二节 城乡基层社会治理中的社会情感治理
第三节 城乡基层社会治理中的社区干部能力素质建设
第五章 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的城乡融合及展望
第一节 城乡基层社会治理中的社区集体资产管理
第二节 城乡基层社会治理中的中小特色旅游城镇建设
第三节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第四节 展望城乡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
主要参考文献
节选
《新时代城乡基层社会治理研究》: 二、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的重点任务和难点、捕点、堵点 (一)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的重点任务 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推动党委与社会两个系统的互相嵌入融合,另一方面是强化基层党组织在公共产品供给和公共服务体制机制创新中的主导作用。要发挥好基层党建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引领作用,关键是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推进基层党组织体系建设,特别是完善小区党组织,健全“街道一社区一小区”的党组织网络,延伸基层党建的触角,健全党员发展工作机制,加强流动党员管理,推进基层党组织活动规范化,将基层党组织打造成服务基层群众的战斗堡垒。运用现代技术提升治理水平,整合辖区内机关单位、企业、学校、社会组织等社区治理主体的人力、基础设施等方面的资源,为社区开展社会服务提供支持。将现实党建与“虚拟党建”相结合,促进现实治理与网络治理的有效衔接,推动党风引领社风、民风,传递正能量,引导居民形成良好的价值观,为社会治理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的难点、痛点 进入新时代,经济的快速发展冲击了传统的社会结构,社会转型加速导致人的社会交往方式、生活方式和生存方式发生了重大的转变,使基层社会治理所处的社会环境较为复杂,各种矛盾频发,管理困难大,社区成为各种矛盾的交汇处。在实践中,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存在区域性的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整体呈现“东高西低”“新高旧低”的态势。“东高西低”是指东部发达地区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开展得较好,而西部欠发达地区开展得较弱;西部地区的城市本身也存在新建小区党组织网络布局好,商圈党建开展得较好,而老旧小区各方面工作开展得较为滞后的现象,而“新高旧低”。 从城乡“二元”结构的视角来看,流动人口增加带来城市社区人口增加和农村社区“空心化”的问题。社区治理与社区服务对象超出社区户籍的限制,而是以空间和地域为界限,即在社区工作和生活的所有人都是社区服务的对象。社区的流动人口增加,且这部分人从事各种各样的职业,社区很难掌握这部分人的生活轨迹,管理难度大。尤其是在公共服务的享有问题上,流动人口享受不到养老等方面的服务,这些问题的存在造成他们与常住居民关系的紧张,加剧了社区矛盾。从现实来看,社区干部队伍不足、服务能力不够,社区资源整合力度不够都是导致这一问题的重要原因。 反观农村社区,城乡一体化推动了农村经济发展,城乡人财物流动速率随之加快,农村居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而收入较低的现状又限制了他们的需求,高质量、多样化的物质文化需求与较低的收入之间的矛盾凸显,这种落差感易使他们产生失落和不满情绪,加大了农村社会治理创新难度。此外,大量农村青壮劳动力外出务工,对农村事务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参与度降低,一些青年不了解农村、不熟悉农村、不想从事农业活动。人口的迁移使农村常住人口急剧下降,农民不愿回来参与农村经济社会建设,农民协会等农村社会组织发挥的作用有限,村级基层自治组织作用发挥不明显,致使乡村振兴和农村社会治理存在动力不足的问题。如何使农村人气旺起来,成为吸引各类人力资本的“洼地”,必须在基层社会治理机制上进行创新。从基层党组织自身建设看,存在党组织体系不完善、功能发挥不充分的问题。目前,基层街道、社区、小区三级组织中,存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社区“大党委”、区域化党建工作指导委员会建设参差不齐的问题,小区党组织建设较弱,未能实现全覆盖。一些城市社区党组织基本为两级架构,即社区党委和片区党支部,住宅小区大多没有单独设置党支部、小区支部工作站,各楼栋也没有普遍设置党小组,组织建设未能向小区及楼栋延伸。在发挥党组织功能上,个别基层党支部缺乏凝聚力,党组织带头人的领导作用发挥不足,对群众的思想动态掌握不准,解决矛盾的办法不多,介入不及时、化解不理想,造成了党组织功能的弱化。在利益分配方面,由利益分配不均引发的矛盾,主要涉及房屋拆迁、集体资产的收益分配、各种社会保障资金发放等方面。在处理这些问题时,一些执掌基层资源分配权力的村干部,不能很好地坚持公平公正原则,将权力与人情挂钩,甚至将自身的利益优先于其他群众的利益,优亲厚友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成为各种基层社会矛盾的源头。此外,在现有的党组织中,社区一级党组织书记和委员待遇保障措施落实较好,而小区党组织建设的工作经费保障不充分,导致社区下设的小区党支部基本上只有1名书记,存在机构不健全、人员不齐整、办公无场所等问题,党组织作用的发挥状况参差不齐。 从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来看,目前,在欠发达地区,大部分社区工作人员一般为7-15人,而较大的社区仅流动人口就有近10000人,加上常住居民,人口数字更为庞大,仅靠社区干部很难提供高质量的社区服务,要想完成所有社区工作,需要社会组织和社区居民全方位地参与和支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