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第二次世界大战简史:希特勒的欧洲战场

封面

作者:[德]拉尔夫· 格奥尔格· 罗

页数:316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日期:2023

ISBN:9787100215312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社科类翻译图书,原著出版于2018年。类似的书籍,正如作者自己所讲,已经汗牛充栋、数不胜数,那么拉尔夫?格奥尔格?罗伊特的这本书,其优势和特点在哪儿?同大多数二战书籍比较,罗伊特教授在掌握大量史实的基础上为读者提供了新的视角和论据。对本书主角、二战的核心人物——希特勒,作者尽可能从客观、不带预先好恶的立场去描述。书中讲述了希特勒如何从一名下士发迹成为纳粹德国的优选领导人,其飞黄腾达的背后揭露了什么深刻的社会问题。西方当代主流的历史学术观点认为,希特勒是一条德国“特殊道路”的结局和终点,这条道路源于普鲁士军国主义和威廉二世的帝国主义,以及将德国排斥于西方阵营之外的凡尔赛安排。作者似乎并不接近认同。他认为,希特勒的种族主义政治化正式形成于1918年革命的巨大不确定时期。导致二战灾难的根本原因是希特勒那一种荒诞的种族主义使命感,而不是要把德国建设成为世界强权。作者旨在刻画和对比站在理性政治、理性战争对立面的希特勒,鲜明指出,希特勒战争的整体特征源于其荒诞的反理性。作者还提出了影响第二次世界的关键性问题,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第一次世界大的续篇吗?作者的答案是,一战的停火和1918年十一月革命是二战历史的开端,但二战并不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延续。但不能说一战作为“原初灾难”导致了二战,并无这种历史必然性。

作者简介

拉尔夫??格奥尔格??罗伊特(Ralf Georg Reuth),德国著名历史书作家。1952年生于德国。曾出版许多关于纳粹帝国的书籍,以及希特勒、戈培尔等人的传记。在我国已经出版的有《戈培尔传》《希特勒传》和《大逆转——希特勒反犹背后的欧洲史》。
译者简介:
王尔东,1973年生于浙江。1995年入职外交部。从事对德国和欧洲问题研究,在我国驻德国使馆履职多年。

本书特色

适读人群 :高中以上程度读者(1)一部畅销于德国本土的二战史
(2)作者深入希特勒的心理活动,为读者观察二战提供了新的视角和论据
(3)战争带来什么?谁又是昨日的赢家?未来我们该如何选择?

目录

第一章 魏玛、希特勒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二章 通往欧洲战争的道路

第三章 对波兰和法国的闪电战

第四章 英格兰之战

第五章 对苏联的歼灭战

第六章 扩大为世界战争

第七章 轴心国转入防御

第八章 欧洲第二战线

第九章 帝国终局之战与希特勒之死

第十章 铁幕与日本投降

注释

参考书籍(日记、回忆录)

参考文献

地名索引

人名索引

节选

  《第二次世界大战简史:希特勒的欧洲战场》:  确实,斯大林在俄罗斯奉行一套新的经济政策,吸引外国投资者,旨在克服一战、内战以及战时共产主义造成的经济疲软。由于偏离了纯经济学原理,俄罗斯经济恢复的效果有限。而莫斯科的外交政策则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旨在不惜代价地避免俄罗斯被帝国主义列强所包围。日本已经占领中国的满洲里,在东方对俄罗斯形成潜在威胁,俄罗斯认为,有必要在西方激化德国与资本主义世界的矛盾,避免产生任何旨在冲击苏联的集团。以牺牲德苏关系走近为代价,1931-1932年间苏联同波兰及其“保护国”——法国签订互不侵犯条约,这些做法实际上是1922年《拉巴洛条约》、1926年《德苏友好条约》的再度炮制。斯大林欢迎希特勒掌权,并不认为这是世界灾难。鉴于希特勒在《凡尔赛条约》等问题上奉行激进的修订政策,斯大林乐见德国同英、法发生冲突。这对苏联而言,是显而易见的有利形势,与之相比,几十万德国共产党同志的命运就不算什么了。  希特勒孜孜寻求与英国的和解,这是希特勒战略思想中继消灭苏联之后的第二个核心要点。在他看来,若欲消灭苏联,须先与英国和解。与英国达成协议,意味着德国西线无虞,可确保全力对付东线。比军事战略考量更为重要的是,希特勒认为,海洋强国——英国是大陆强国德国的天然伙伴。1928年希特勒在谈及夺取海外殖民地被大幅延期时,写道:“如果德国对其基本政策做出新的调整,不再触犯英国的海洋和贸易利益,而是专注于大陆目标,那么造成德英敌对的合乎逻辑的理由就不复存在了……”他认为,威廉帝国挑战英国,导致两国海军交战的政策是错误的。  与英国结伴的另一个理由在于,根据希特勒的分析,英国国内的种族战争尚未分出胜败,它还是“美利坚联盟”(希特勒以此称呼美国)的天然竞争者。然而,英国对与德国结伴并不感兴趣,其欧洲大陆政策在本质上仍坚守力量均衡的传统。英国政府依旧深信,要维持欧洲大陆力量均衡,英国就必须推行帝国政治。希特勒谋求德国成为欧洲大陆超级强国,对伦敦将是一个威胁,但对于华盛顿,并非一定会形成竞争。  除了笼络英国,希特勒的另一个外交目标是波兰,这个国家在他的纲领性文献几乎没有任何提及。但是,波兰在希特勒的计划中是必须要被消灭的国家,原因很简单,只要波兰存在,希特勒在东线的核心目标就无法实现。1933年初开始,德国与波兰关系趋于紧张,矛盾焦点是自《凡尔赛和约》以来归属国际联盟管辖的自由市但泽以及在那里生活的德国人。波兰军队1920年战胜苏联红军后曾一度自信满满,甚至动了武装干预但泽的念头。  希特勒意识到国防军实力还不够,他也憎恨波兰,但此时他的对波政策却来了一个大反转:宣布准备承认帝国的东部边界。这等同于“对德意志事业的背叛”,魏玛共和国没有一个政治家胆敢这么做。希特勒虽然与波兰达成协议,但是本就打算最终要废弃协议,因此他可以随意做出妥协。他告诉波兰人,德波敌对是凡尔赛会议的刻意安排,他别无所求,只想同波兰和解。1934年1月,在国内外无比惊讶之下,希特勒领导下的德意志帝国竟然同“低等种族”的波兰签订了互不侵犯友好条约。希特勒的冒险行径冲击了法波盟约,而法波盟约又被法俄关系走近所损坏。如同1939年8月《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德波协议也完全是策略性举措,旨在为国防军扩充军备、完成伟大目标所需要的前提而争取更多时间。  ……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第二次世界大战简史:希特勒的欧洲战场》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14399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