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科技系列:中国古代天文历法

封面

作者:韩霞

页数:184

出版社:中国商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2

ISBN:9787504485649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天文历法学是中国古代文明的一部分,即使是一个普通的中国人,也应该对它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本书在介绍它的基本内容之前,先简述其发展过程。本书综合文献学、校勘学、历史学、哲学、中西古历学、数学、占星术等多学科、多角度研究分析,深入浅出地描述了中国古代天文历法的成果。

目录

章 中国古代夭文历

节 中国古代天文历法简史

中国古代天文学的萌芽

中国古代天文学的衰落

中国古历的沿革

中国古历的分期

第二节 中国古代天文历

中国古代天文学思想综述

三垣二十八宿

二十四节气

合天为历法之本

改历原因之考察

以谶纬为历本

第二章 中国古代天文学文献考

节 古代典籍中的中国天文

甲骨文中的天文历法

金文中的天文学

《诗经》中的天文学

《周易》中的天文学

二十四史中天文律历诸志

第二节 古代天文学考古

从出土文物谈起

出土文物中的天文学

对于宇宙的理性思考

少数民族的天文历法

第三章 古代历法和历法成就

节 中国古代的历法

历法的一些基本概念

天干地支和生肖

纪时制度

盖天说

浑天说

宣夜说

第二节 中国古代历法成就

回归年长度的确定

岁差的测定

节气和置闰

恒星月和近点月的研究

第四章 丰富多彩的天象纪事

节 美丽的星空

太阳黑子和极光

日、月食纪事

新星与超新星

彗星和流星

第二节 奇妙的宇宙

天河上的美丽传说

星宿王国的“中心”

天地与宇宙

流星雨和陨石

第五章 吉代的观天仪器和计时仪器

节 中国古代的观天仪器

构思精巧的简仪

历史久远的浑象

圭表

日晷

西域仪象

第二节 中国古代的计时仪器

古代的漏刻

机械计时器

其他计时器

第六章 中国古代天文学家

节 唐朝以前的中国古代天文学家

司马迁

刘歆

张衡

祖冲之

第二节 唐朝及以后的天文学家

一行

沈括

朱熹

郭守敬

徐光启

参考书目

前言

在各类自然科学中,天文学是一门发展得早的古老学科。正如古埃及人通过观察天狼星的升没,判断尼罗河的泛滥时间一样,早在原始社会末期的新石器时代,我国的先人就通过观察北斗七星斗柄的变化和参商星的出没而定出大致的季节。人们在长期的农业和产实践中建立了的古代天文学系统,并在其后的几千年中不断地发展和完善。

中国古代的天文学曾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雄踞于世界前列,尤其是在3~13世纪之间甚至达到了西方所望尘莫及的水平。只是在近代,确切地说是在明末清初(17世纪中叶),中国的天文学才开始落伍了。落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历史的、现实的,也有内在的、外来的诸多因素。本书旨在弘扬我们伟大祖国在古代天文学领域中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振奋中华民族的精神和自信心。

我们在近代的落伍,是值得痛心的,也是应该好好反思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我们的天文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天文事业的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很步,我们正在努力缩小和世界水平的差距。

战国泰汉时期,基本奠定了我国古天文学的系统,构成了明末以前我国古天文学的轮廓。这本书把天文知识的几个专题,如关于五大行星、二十八宿、分野等都安排在了这个时期;我国古天文学史中有独步世界流的古天文学家,他们是所处时代的天文学成就的杰出代表,所以这里通过对自汉以来几位天文学家的介绍,力图反映出各个时代的天文历法发展的概貌;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兄弟民族对于天文学的贡献也很值得我们重视,所以又列了专门一节介绍少数民族的天文历法。

本书的编撰,既考虑了中国古代天文学的渊源,又重笔铺叙了中国古代天文学在许多方面的精彩篇章。

本书语言流畅,深浅有序,不但有可读性,且有些史料,读者查阅,很是方便。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科技系列:中国古代天文历法》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14369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