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姜约
页数:348
出版社:四川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3
ISBN:9787569054682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专门研究川东地区巴文化圈及其生活在其中的人的活动的文化学、人类学专著。本书主要内容为,以审美人类学为视角,对至今仍居住着一定数量巴人后裔且不断传承着巴族群文化,甚至整体上具有明显巴文化特征的“川东巴文化圈”中人们活生生的日常生活进行了人类学考察,发现他们总体上过着一种审美性的生活,由此提出“审美生活”这一美学概念。认为“审美是对生命活动的诗性表述”,而“美”则“是生命的诗性绽放”,指出“审美生活”不仅是一种值得期待的生活,而且是一种人皆可为的生活方式。
作者简介
姜约,汉族,1974年8月生,四川大学哲学博士,四川文理学院文学教授、校地合作处处长,四川师范大学兼职硕士研究生导师,兼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美育专业委员会理事、四川省美学学会理事、四川省本科高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重庆市科技专家库专家,长期从事美学理论、审美人类学、巴文化和美育理论研究,先后在《文艺理论研究》《宗教学研究》《民族艺术》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近30篇,出版专著3部,荣获省市各级学术奖一、二、三等奖共6项,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等各级科研课题近10项;业余致力于文化传播,先后应邀为政府、学校、企业、社区等开展文化服务,撰写大量辞赋、朗诵诗、歌词、演讲稿等文艺作品,并大量开设学术及公益类文化讲座。
目录
导论 美学研究回归生活世界
第一章 喜歌乐舞:巴族群文化性格与审美特征
第一节 巴国、巴地与巴人
第二节 巴族群的文化传统
第三节 川东巴文化圈的审美文化特征
第二章 无歌不欢:日常生活中的诗性感动
第一节 歌唱与劳作
第二节 歌唱与教育
第三节 歌唱与政治
第四节 歌唱与爱情
第五节 作为审美性节庆的对歌节
第三章 利乐相生:作为审美过程与功利手段的薅草锣鼓
第一节 薅草锣鼓如何生成
第二节 田野中的川东土家族薅草锣鼓
第三节 利乐相生:薅草锣鼓的功利性与审美性
第四章 闲趣乐适:民俗生活中的审美精神
第一节 婚嫁哭与歌:离情别绪的艺术宣泄
第二节 绕棺与唱孝:丧葬仪式中的审美超越
第三节 摆手歌与舞:年节仪式中的娱神与娱人
第四节 家居与服饰:百姓日用中的审美精神
第五节 合欢与逍遥:饮酒传统中的生命情调
第五章 理论区分:作为美学范畴的审美生活
第一节 理论区分之一:审美性vs.审美化
第二节 理论区分之二:内生性vs.外附性
第三节 美的本质:生命的诗性绽放
结论 审美生活:一种人皆可为的生活方式
参考文献
后记
第一章 喜歌乐舞:巴族群文化性格与审美特征
第一节 巴国、巴地与巴人
第二节 巴族群的文化传统
第三节 川东巴文化圈的审美文化特征
第二章 无歌不欢:日常生活中的诗性感动
第一节 歌唱与劳作
第二节 歌唱与教育
第三节 歌唱与政治
第四节 歌唱与爱情
第五节 作为审美性节庆的对歌节
第三章 利乐相生:作为审美过程与功利手段的薅草锣鼓
第一节 薅草锣鼓如何生成
第二节 田野中的川东土家族薅草锣鼓
第三节 利乐相生:薅草锣鼓的功利性与审美性
第四章 闲趣乐适:民俗生活中的审美精神
第一节 婚嫁哭与歌:离情别绪的艺术宣泄
第二节 绕棺与唱孝:丧葬仪式中的审美超越
第三节 摆手歌与舞:年节仪式中的娱神与娱人
第四节 家居与服饰:百姓日用中的审美精神
第五节 合欢与逍遥:饮酒传统中的生命情调
第五章 理论区分:作为美学范畴的审美生活
第一节 理论区分之一:审美性vs.审美化
第二节 理论区分之二:内生性vs.外附性
第三节 美的本质:生命的诗性绽放
结论 审美生活:一种人皆可为的生活方式
参考文献
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