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梁凤霞,马惠芳
页数:236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3
ISBN:9787030737540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教材是第2版,是科学出版社“十四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规划教材之一。全书内容由医经选、医论选、歌赋选、医案选四篇组成。上篇医经部分节选了《黄帝内经》和《难经》中的针灸理论,旨在探本溯源,深入理解针灸经典著作原文;中篇医论部分对历代医家具有代表性的针灸学术思想和文选进行分析,丰富学习者的针灸理论框架;下篇歌赋使学习者在学习针灸理论的同时,学会赏析写作文采,体会中医文化的博大精深;附篇以名家医案帮助学习者领悟中医针灸的临床诊治思维特点和人文精神。本教材特色鲜明,不仅对重难点内容加以注释和讲解,而且编入相关古籍经典案例;此外,在教材中以二维码链接了原文录音、视频、PPT课件、思维导图、拓展资源等数字化资源,对于增强教师教学效果、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将大有裨益。
目录
上篇医经选
第一章《黄帝内经》选2
第一节《黄帝内经》的针灸学理论体系2
第二节《灵枢》文选10
九针十二原第一(全篇)10
邪气脏腑病形第四(节选)18
根结第五(节选)23
寿夭刚柔第六(节选)24
终始第九(节选)27
经脉第十(全篇)31
经别第十一(全篇)38
四时气第十九(全篇)39
五邪第二十(全篇)42
寒热病第二十一(节选)43
热病第二十三(节选)45
厥病第二十四(节选)50
杂病第二十六(全篇)51
周痹第二十七(全篇)54
口问第二十八(节选)56
五乱第三十四(全篇)58
胀论第三十五(节选)60
逆顺肥瘦第三十八(节选)61
血络论第三十九(节选)63
论痛第五十三(全篇)64
逆顺第五十五(全篇)65
行针第六十七(全篇)67
邪客第七十一(节选)68
官能第七十三(节选)71
刺节真邪第七十五(节选)73
第三节《素问》文选74
宝命全形论篇第二十五(节选)74
八正神明论篇第二十六(节选)76
离合真邪论篇第二十七(节选)78
刺热篇第三十二(节选)82
刺腰痛篇第四十一(节选)85
奇病论篇第四十七(节选)86
刺要论篇第五十(全篇)87
刺齐论篇第五十一(全篇)88
刺禁论篇第五十二(全篇)89
刺志论篇第五十三(全篇)92
针解篇第五十四(节选)93
骨空论篇第六十(节选)96
水热穴论篇第六十一(节选)100
缪刺论篇第六十三(节选)103
四时刺逆从论篇第六十四(全篇)105
第二章《难经》选109
第一节《难经》的针灸学术思想109
第二节《难经》文选110
六十二难110
六十三难111
六十四难111
六十五难112
六十六难112
六十七难113
六十八难114
六十九难115
七十难115
七十一难116
七十二难116
七十三难117
七十四难117
七十五难118
七十六难118
七十七难119
七十八难119
七十九难120
八十难120
八十一难121
中篇医论选
第三章《针灸甲乙经》选124
第一节皇甫谧的针灸学术思想124
第二节《针灸甲乙经》文选125
阴受病发痹第一(下)(节选)125
第四章《肘后备急方》选127
第一节葛洪的针灸学术思想127
第二节《肘后备急方》文选128
治中风诸急方第十九(节选)128
治风毒脚弱痹满上气方第二十一(节选)129
治痈疽妬乳诸毒肿方第三十六(节选)129
第五章《备急千金要方》选131
第一节孙思邈的针灸学术思想131
第二节《备急千金要方》文选132
用针略例第五(节选)132
灸例第六(全篇)134
第六章《铜人腧穴针灸图经》选139
第一节王惟一的针灸学术思想139
第二节《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文选139
肩髆部左右凡二十六穴(节选)139
第七章《针灸资生经》选141
第一节王执中的针灸学术思想141
第二节《针灸资生经》文选142
针灸须药(全篇)142
第八章《针灸问对》选144
第一节汪机的针灸学术思想144
第二节《针灸问对》文选145
卷之上(节选)145
卷之中(节选)149
卷之下(节选)150
第九章《针灸大成》选151
第一节杨继洲的针灸学术思想151
第二节《针灸大成》文选152
诸家得失策(全篇)152
头不可多灸策(全篇)156
穴有奇正策(全篇)159
针有深浅策(全篇)162
经络迎随设为问答(节选)164
下篇歌赋选
第十章《针经指南》选170
第一节窦汉卿的针灸学术思想170
第二节《针经指南》文选171
针经标幽赋(全篇)171
流注通玄指要赋(全篇)178
第十一章《百症赋》182
第一节《百症赋》的针灸学术思想182
第二节《百症赋》(全篇)183
第十二章《席弘赋》192
第一节席弘的针灸学术思想192
第二节《席弘赋》(全篇)193
第十三章《行针指要歌》198
第一节《行针指要歌》的针灸学术思想198
第二节《行针指要歌》(全篇)198
第十四章《玉龙歌》201
第一节《玉龙歌》的主要学术思想201
第二节《玉龙歌》(全篇)202
附篇医案选
第十五章《针灸资生经》医案节选208
第十六章《针灸大成》医案节选211
第十七章《名医类案》医案节选214
第十八章《续名医类案》医案节选217
第十九章《古今医案按》医案节选220
第二十章《扁鹊心书》医案节选222
第二十一章《儒门事亲》医案节选224
第二十二章《卫生宝鉴》医案节选226
节选
上篇医经选 第一章黄帝内经》选 第一节《黄帝内经》的针灸学理论体系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较为完整的论述医学内容的典籍,集中反映了我国古代的医学成就,创立了中医学独最的理论体系,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该书自问世以来两千多年的时间里,在中医学领域一直居于首要地位,对我国医学理论的传播和推广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故王冰说:“诚可谓至道之宗,奉生之始矣。”宋 林亿等则言其“上穷天纪,下极地理,远取诸物, 垂法以福万世”。历代许多著名医家和医学流派的学术思想,基本上都是在《黄帝内经》理论体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后世医家多将此书奉为经典著作。 《黄帝内经》由《素问》与《灵枢》两部分构成。它的基本内容被汇编成书的时间可能在西汉中后期,而它的具体内容则经历了一个长时期、多人手整理的过程。 《黄帝内经》主要涉及养生、阴阳五行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病机诊法、论治、运气学说等内容。这些内容非成于一时一人之手,而是在引用大量前人文献的基础上,汇集了不同流派观点,并吸收了相关学科知识形成的。《黄帝内经》的问世,标志着中医基本理论体系的形成。除论述中医基础理论的内容外,针灸是其主要内容。诚如汪机在《针灸问对》中所言:“《黄帝内经》治病,汤液醪醴为甚少,所载服饵之法才一二,而灸者四五,其他则明针法,无虑十八九。”其中对经络、腧穴、刺灸法、治疗均有论述,针灸理论在其中已经比较完善。 一、经络理论 《灵枢 海论》中说:“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可以看出,经络在人体生命活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经络理论是针灸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黄帝内经》中所论述的经络理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经络的概念 经络,是经和络的合称,对于它的内涵,在不同的篇章中有不同的论述。其中“经”还有其他一些名称,如经脉、脉、经隧等,而络则根据大小,又有大络、小络、孙络等名称。《黄帝内经》中对经的含义是从多角度来论述的,或从气血运行方面,或从分布层次方面,或从是否可见方面等。同样,对络的论述也是从多角度进行的,或从分布层次方面,或从与经脉的区别方面,或从功能方面。可以说《黄帝内经》中对经络的论述常因篇章的不同而所指不同,由此也可说明,古人对经络的认识是多层次的,它不是一个单一的组织结构。 (二)十二经脉的循行与病候 《黄帝内经》中关于经脉循行的论述,主要在《灵枢 经脉》和《灵枢 营卫生会》中,还有《灵枢 邪客》等记载的其他循行方式。《黄帝内经》中不但论述了经脉的循行,而且对经脉病候进行了论述。《灵枢 经脉》中论述十二经的病候以“是动则病”及“所生病”来表示,既有经脉循行所过路线功能失调出现的病候,也有经脉所连属脏腑功能失调出现的病候。《黄帝内经》中不但论述了经络的病候,而且指出了据人迎寸口脉的比较来判断阴阳经的盛衰,并提出相应的治疗方法,即“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灵枢 经脉》)。 (三)奇经八脉的循行与病候 奇经八脉的名称虽然不是出自《黄帝内经》,但《黄帝内经》已对奇经八脉的循行及部分病候进行了阐述。如关于循行,基本上都提出了相应的循行路线。在奇经八脉主治的病候方面,则论述了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阳维脉、阴阳跷脉的病候。此外,《黄帝内经》还对部分奇经八脉的功能进行了论述。 (四)络脉的循行与病候 《黄帝内经》中除对十五络脉的循行有详细的叙述外,还对络脉主治的病证进行了描述。病候方面,除《灵枢 经脉》中对每一条络脉的主治病证分为虚实两大类外,《素问 缪刺论》对邪客十二经络脉的病候也进行了说明,并依次提出了治疗这些疾病的取穴及针刺方法。 (五)经别的循行 《黄帝内经》中对经别的循行特点作了十分详细的说明,简而言之,其特点就是离、入、出、合。对每一条经别,均有非常明晰的循行路线的记载。 (六)经筋循行与病候 《黄帝内经》中详尽描述了经筋的循行路线,从其论述中可以看出,经筋是人体内一个联系十分广泛的系统,主要维系人体的肌肉和关节。《黄帝内经》中还对经筋的病候进行了系统论述,并指出此类疾病的取穴是“以痛为输”。 (七)皮部分布 《素问 皮部论》中明确指出:“皮者,脉之部也。”这说明,皮部是经络在体表的分部。皮部居一身之表,为人体的屏障,有卫外固表、保护机体的作用。关于皮部的功能及特点,《黄帝内经》认为,阳明为“害蜚”,少阳为“枢持”,太阳为“关枢”,少阴为“枢儒”,厥阴为“害肩”,太阴为“关蛰”。尽管后世医家在解释这些内容时说法不一,但从六个不同名称均涉及“关”“害”(通“阖”)、“枢”来看,古人是用门的不同部位做比喻,来说明人体皮部对疾病的预防作用,因为邪气侵犯人体,均是从皮部开始,向里传变。 (八)经络的作用 《黄帝内经》中所阐述的经络功能,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联系功能主要包括联系人体内外上下和表里。 2.运行气血《黄帝内经》中经络运行气血的功能主要指运行营卫之气和运行水谷精气两方面。就营卫之气的运行而言,卫气行于脉外,并不是认为卫气不行于经络当中,而只是为了说明营气与卫气的作用不同。卫气到达全身,也是通过经络来实现的。水谷之精气的运行,《黄帝内经》中认为同样是通过经络来完成这一过程的。《素问 经脉别论》中详细说明了经脉运行水谷精气的完整过程,即由经而及大络,由大络而及小络,最后到达全身。 3.传变病邪,反映病候病邪是通过经络而由表及里、由浅到深进行传变的。《素问 缪刺论》中论述了这种由表及里的传变过程。不但外邪可影响内脏,内脏有病也可通过经络影响体表。正因为如此,经络可以反映病候。 4.防御疾病经络分三阴三阳,三阴主里,三阳主表,分别不同层次。《黄帝内经》中认为,除皮部外,经脉在疾病的防御过程中也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这一作用,在《黄帝内经》中是用“关”“阖”“枢”来表达的。 (九)根结、标本、气街及四海 一般认为,根结、标本、气街及四海应是经络理论的一部分。实际上,在《黄帝内经》中,这些理论均有其特定的意义。 根结理论,其实际意义是强调“根”和“结”这两个部位之间的联系,表示经气由肢体末端起始,向上结聚于胸腹头面部,即头面胸腹部有赖于起于四肢末端的经气的滋养。古人是根据经气起于四肢末端并向上聚散这一特点,在取类比象思想的指导下提出这一理论的。 标本理论,从“标”与“本”的含义及二者包含的内容来看,与根结理论相似,也是强调四肢末端与头面躯干部的联系。从标本理论的具体内容来看,标本理论中的“本”在四肢肘膝关节以下,而“标”则散于头面胸腹部。如同树干和树冠一样,“标”部有赖于“本”部的滋养,表示起于四肢的经气对全身的濡养作用。与根结理论不同的是,表面上,标本理论除完整提出了十二经的标本外,还在各自的部位上存在差异。 气街理论在《黄帝内经》中所占篇幅虽然不多,但却是一个比较重要的理论。《黄帝内经》中提出 “四街者,气之径路也”,说明古人认为四街是经气集中、通行的地方。气街理论将人体分为四段,每一街基本上都有其所属的部位。与经脉的纵向循行不同的是,气街理论强调的是每一部位的经气是横向互通,每一街前后呼应,内外相通。从气街所分属的部位及特点来看,相应气街中的腧穴应对本气街相关脏腑疾病及局部疾病有很好的治疗作用。这是因为相关脏腑或局部有病,均是相应气街中经气通行异常所致。 四海理论与气街理论相同,也是强调经气在四个不同部位的聚集、通行。不同的是,四海是用“髓之海”“气之海”“水谷之海”“血之海”来表示四个不同部位,而且,更加强调经气在这些不同部位的聚集。实际上,四海理论是借用自然界的海来表示经气在这四个部位的聚集、通行。从四海的具体内容来看,四海理论也是将人体分为头、胸、腹、下腹部(包括下肢,因为冲脉循行所过主要是下肢)四段;从所涉及的部位来看,其与气街理论所涉及的部位非常相似。另外,《黄帝内经》中还就四海功能失常出现的病证进行了说明,每一海功能失常所出现的病证多与本海中相关的脏腑有关。临床上治疗四海病证,除选取四海内容中所提到的具体腧穴外,还可取每一海所分布部位的其他腧穴。 二、腧穴理论 据现存文献所载,虽然针灸出现的时间远较《黄帝内经》早,但腧穴理论的建立,应该说最早出现于《黄帝内经》中。《黄帝内经》对腧穴理论有较多论述,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腧穴的含义 《黄帝内经》中有“节”“气府”“气穴”“溪”“谷”“脉气所发”“骨空”等名称。尽管名称不一样,但它们所表达的含义却大同小异。据现存文献记载,腧穴的含义最早出现于《黄帝内经》。如《灵枢 九针十二原》:“所言节者,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除此以外,腧穴还是人体感受及防御疾病的部位,也是针刺治疗的部位。如《素问 五脏生成》说:“人有大谷十二分,小溪三百五十四名,少十二俞,此皆卫气之所留止,邪气之所客也,针石缘而去之。” (二)腧穴的数目 《黄帝内经》中的腧穴数目,现在一般认为有160 个,其中单穴35 个,双穴125 个。若将只称部位者也算在内,《黄帝内经》中的腧穴要多于160 个。虽然《黄帝内经》中的腧穴数目因统计标准不同有多有少,但是《黄帝内经》的不同篇章中却均明确提出腧穴有365 个,如《素问 气穴论》说:“黄帝问曰:余闻气穴三百六十五以应一岁,未知其所,愿卒闻之。”“三百六十五穴”这一说法,在《黄帝内经》的不同篇章中所指不同,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三百六十五”也只是一个约数。对此古人早有认识,如《黄帝内经太素 输穴 气府》杨上善注:“此言三百六十五穴者,举大数为言,过与不及,不为非也。”《黄帝内经》中提出腧穴有“三百六十五”这一说法,实际上是古人在天人相参思想的指导下,利用取类比象的方法,将人身上的腧穴比作一年有365 天,大可不必拘泥。 (三)腧穴定位方法 如前所述,《黄帝内经》中许多腧穴有明确的名称和具体定位,所说的160 穴多是指此类。《黄帝内经》中的腧穴定位方法主要有以下四种。 1.骨度分寸法如《素问 血气形志》中关于五脏俞的取穴方法,是典型的骨度取穴法。文中曰:“欲知背俞,先度其两乳间,中折之,更以他草度去半已,即以两隅相拄也,乃举以度其背, 当其下隅者,肺之俞也;复下一度,心之俞也;复下一度,左角肝之俞也,右角脾之俞也;复下一度,肾之俞也。” 2.体表标志取穴法即利用人体体表标志来确定腧穴定位。这种取穴方法在《黄帝内经》中使用较多,如《灵枢 寒热病》说:“颈侧之动脉人迎。人迎,足阳明也,在婴筋之前。” 3.“以痛为输”法即以痛点作为针刺治疗的腧穴。《灵枢 经筋》明确提出的“以痛为输”就是这种取穴法的典型代表。 4.骨度分寸法与“以痛为输”法结合如《灵枢 背腧》在说明五脏背俞穴“皆挟脊相去三寸所”后,又明确指出:“则欲得而验之,按其处,应在中而痛解,乃其腧也。” (四)腧穴分类 《黄帝内经》中腧穴的分类,主要依据两方面。一是腧穴的功能。如《黄帝内经》中所提到的水俞五十七穴、热俞五十九穴及今天称之为特定穴的原穴、五输穴等。二是腧穴的分布特点。《黄帝内经》中这种形式的腧穴分类主要有两种:一是以经脉的纵向进行归类,如《素问 气府论》中所述的“足太阳脉气所发者七十八穴”就是以经脉的纵向分布进行归类的;二是以经脉的横向分布进行归类,如《灵枢 寒热病》中记载的“天牖五部”腧穴,这类腧穴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聚集于某一部位。 (五)腧穴主治 《黄帝内经》中对腧穴主治的介绍有两种,一种为逐一介绍,如《灵枢 寒热病》:“阳迎头痛,胸满不得息,取之人迎。暴瘖气硬,取扶突与舌本出血。”另一种为按类介绍,如《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