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杨丽萍
页数:365
出版社:上海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2
ISBN:9787567145740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从非单位到单位——上海非单位人群组织化研究(1949-1962)》一书按照历史脉络,将上海1949至1962年间的基层社会组织化历程划分为组织建构、组织强化、组织的非常态三个阶段,通过以街居组织为代表的基层群众组织,重构了城市基层社会,造就了具有高度动员和整合力的社会调控体系。上海非单位人群的组织化不是政府的单向调控,本书通过案例分析摊贩、家庭妇女和失业者等非单位人群被纳入组织化框架的过程,生动展示了调控者与被调控者之间互动的详情。
作者简介
杨丽萍,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导。长期从事党史、新中国史研究,主持及完成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上海市规划项目各一项,出版专著2部,发表CSSCI期刊文章20余篇,多次在《中共党史研究》《当代中国史研究》《党的文献》等权威和专业期刊发表论文。
目录
导言
一、概念的界定
二、问题的提出
三、学术回顾
四、方法与理论
五、研究取向
第一章 非单位人群组织化的兴起
第一节 非单位人群的概况
一、非单位人群的形成
二、非单位人群的总数及其变化特点
三、非单位人群的社会构成
四、群体特点
第二节 组织化的缘起和发展演变
一、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化”理念
二、中国共产党在新时期的任务及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政治、经济环境
三、组织化过程中的单位化倾向探讨
小结
第二章 传统基层管理制度的废弃与街居制的建立(1949—1954)
第一节 基层管理体制与社会组织的历史变迁
一、上海地区保甲制度的沿革及其废除
二、社会中间组织:功能的委顿与消脱
第二节 街居制的创设
一、街居制创立的历史背景
二、基层群众组织的发育
三、居民委员会的建立
四、街居制的确立
第三节 关于基层居民组织的性质:以部分居民委员会的调查为例
一、社会概况
二、居民委员会的制度建设
三、居民委员会的性质
第四节 组织化对异质性的消解:透过游民收容与改造的分析
一、消解异质性:游民收容与改造的缘起
二、改造预备式:游民收容
三、游民改造:异质性的消解
小结
第三章 基层社会管理体制的调整与巩固(1954—1958)
第一节 基层里弄整顿工作的展开
一、缘起
二、清理整顿工作的过程
第二节 组织化的另一种情境:群众运动
一、群众运动
二、组织化的另一种情境:贯彻婚姻法运动
三、社会调控体系的调控结构
第三节 组织生态的再造:从对摊贩的整顿谈起
一、摊贩问题的由来
二、摊贩组织生态的再造
三、摊贩整顿工作的特点
小结
第四章 基层社会管理体制发展过程中的失误(1958—1962)
第一节 城市人民公社化:基层社会管理体制的一种单位化跃进
一、城市人民公社一般特征及其成因
二、上海城市人民公社化运动
第二节 关于过度调控的探讨:以家庭妇女的组织化为例
一、家庭妇女的历史现状
二、家庭妇女组织化的动因
三、组织的发动
四、组织化的建构
五、过度调控与反失控措施
六、家庭妇女组织工作的社会效应
小结
第五章 组织化情境下基层社会生活变迁
第一节 失业安置与制度化的组织安排
一、失业问题历史现状
二、失业安置
三、失业安置的特点
第二节 组织化的社会生活:城市生活变奏
一、社会生活的变迁轨迹
二、消费习俗:由奢入俭
三、业余生活:“休而不闲”
小结
第六章 从非单位到单位:社会调控体系的重构
第一节 社会调控体系的重构
一、基层社会控制网络的清除
二、基层社会的单位化组织
三、社会调控的体制支撑
第二节 社会调控体系的有效性:以动员力为中心的考察
一、动员:中国式革命和建政的道路
二、动员的三个关键环节 紧密结合,动员模式更加完善
三、动员的特点
四、动员的效果
第三节 整合力的考察:20世纪50年代上海市民的翻身感
一、翻身对于城市社会及政权建设的意义
二、翻身感的获得
三、翻身及其效应:意志整合的实现
小结
结语
图表目录
参考资料
后记
一、概念的界定
二、问题的提出
三、学术回顾
四、方法与理论
五、研究取向
第一章 非单位人群组织化的兴起
第一节 非单位人群的概况
一、非单位人群的形成
二、非单位人群的总数及其变化特点
三、非单位人群的社会构成
四、群体特点
第二节 组织化的缘起和发展演变
一、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化”理念
二、中国共产党在新时期的任务及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政治、经济环境
三、组织化过程中的单位化倾向探讨
小结
第二章 传统基层管理制度的废弃与街居制的建立(1949—1954)
第一节 基层管理体制与社会组织的历史变迁
一、上海地区保甲制度的沿革及其废除
二、社会中间组织:功能的委顿与消脱
第二节 街居制的创设
一、街居制创立的历史背景
二、基层群众组织的发育
三、居民委员会的建立
四、街居制的确立
第三节 关于基层居民组织的性质:以部分居民委员会的调查为例
一、社会概况
二、居民委员会的制度建设
三、居民委员会的性质
第四节 组织化对异质性的消解:透过游民收容与改造的分析
一、消解异质性:游民收容与改造的缘起
二、改造预备式:游民收容
三、游民改造:异质性的消解
小结
第三章 基层社会管理体制的调整与巩固(1954—1958)
第一节 基层里弄整顿工作的展开
一、缘起
二、清理整顿工作的过程
第二节 组织化的另一种情境:群众运动
一、群众运动
二、组织化的另一种情境:贯彻婚姻法运动
三、社会调控体系的调控结构
第三节 组织生态的再造:从对摊贩的整顿谈起
一、摊贩问题的由来
二、摊贩组织生态的再造
三、摊贩整顿工作的特点
小结
第四章 基层社会管理体制发展过程中的失误(1958—1962)
第一节 城市人民公社化:基层社会管理体制的一种单位化跃进
一、城市人民公社一般特征及其成因
二、上海城市人民公社化运动
第二节 关于过度调控的探讨:以家庭妇女的组织化为例
一、家庭妇女的历史现状
二、家庭妇女组织化的动因
三、组织的发动
四、组织化的建构
五、过度调控与反失控措施
六、家庭妇女组织工作的社会效应
小结
第五章 组织化情境下基层社会生活变迁
第一节 失业安置与制度化的组织安排
一、失业问题历史现状
二、失业安置
三、失业安置的特点
第二节 组织化的社会生活:城市生活变奏
一、社会生活的变迁轨迹
二、消费习俗:由奢入俭
三、业余生活:“休而不闲”
小结
第六章 从非单位到单位:社会调控体系的重构
第一节 社会调控体系的重构
一、基层社会控制网络的清除
二、基层社会的单位化组织
三、社会调控的体制支撑
第二节 社会调控体系的有效性:以动员力为中心的考察
一、动员:中国式革命和建政的道路
二、动员的三个关键环节 紧密结合,动员模式更加完善
三、动员的特点
四、动员的效果
第三节 整合力的考察:20世纪50年代上海市民的翻身感
一、翻身对于城市社会及政权建设的意义
二、翻身感的获得
三、翻身及其效应:意志整合的实现
小结
结语
图表目录
参考资料
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