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冯用军著
页数:286页
出版社:中国经济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3
ISBN:9787513671255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经过五年的高质量建设,第一轮“双一流”大学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取得了历史性成就,需要系统总结建设成效和经验教训。2022年第二轮“双一流”大学组织性建设已经启动,与第一轮“双一流”大学建设相比呈现出许多新的特征,需要跟踪监测和动态评估,并为第三轮“双一流”大学建设决策提供科学参照。 本书基于高等教育学、教育评价学、大学评价学、计算教育学、教育计量学、元宇宙教育学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运用钱学森院士提出的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法,利用中国高等教育追踪调查项目(CHESP)大数据AI解决方案和云计算EM开放平台,分析了中国“双一流”大学建设的理论基础,解读了中国“双一流”大学建设的法理依据,监测了中国“双一流”大学建设的成长绩效,系统构建了中国“双一流”大学德治善治治理体系、校园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方案,预研预判了第三轮中国“双一流”大学建设的未来态势和省域“双一流”大学建设的任务书、时间表、路线图和行动案。 本书对中国“双一流”大学建设进行了多维智能元评估,具有“科学性、权威性、公正性、透明性、系统性、参考性、可读性、公益性、比较性、专业性”十大特色,既可以作为教育学门类下各学科专业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教育教学等的参考教材,也可以作为考生和家长填报高考志愿、考研志愿与申请博士学位等的权威指南,还可以作为全球教育研究机构和研究者从事科研教学、政府与企业及个人投资兴教、捐资助学、选才用人等的参考资料。
作者简介
冯用军,陕西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厦门大学教育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后。河北省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河北省“三三三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选,中国高等教育追踪调查项目(CHESP)主持人,全国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高等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创新人才教育研究会大学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科举文化研究分会理事,中国教育智库评估系统(CETTE)京津冀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创始人兼首席专家、《中国教育学理论与实践》创始主编。 2002年开始研究大学评价(排名),曾任中国校友会网大学评价研究团队执行主任兼核心专家、艾瑞深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中国大学/学科/专业/人才排行榜”等联合创始人,QS、THEs、ARWU等咨询专家,安邦中国评价科学院(中国教育评价文科实验室)院长。 应邀于百余所“双一流”大学讲学或提供发展战略规划咨询,被誉为“中国最年轻的资深大学评价专家”。主持GJJ项目4项、省部级项目3项,主研GJJ项目5项;发表论文150余篇,出版著作20余部;5份咨询报告获GJJ、省部级领导批示,获省部级奖励6项。
本书特色
适读人群 :考生(1)该研究成果获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国家一般项目“‘强基计划’下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研究”(BIA220055)等多项目的资助;
(2)江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刘海峰、 加州大学总校学术顾问常桐善联袂推荐;
(3)考生家长填报志愿实用指南、书记校长治校理政得力助手、行政主管部门决策案头参考、教育机构对外交流优选品牌。
目录
导论 第一章大学评价学:破解全球大学评价“卡脖子工程”的
“中国智慧”第一节大学评价的发展脉络
第二节大学评价的核心概念
第三节大学评价的原则和目的
第四节大学评价的思想和特色
第五节大学评价的做法和程式
第六节大学评价的贡献和影响
第二章中国“双一流”大学评价基本理论问题研究
第一节中国“双一流”大学评价前期研究文献
第二节中国“双一流”大学评价概念框架解析
第三节中国“双一流”大学评价分类特征质化
第三章中国“双一流”大学建设成效监测机制与评价标准前期研究
第一节中国“双一流”大学监测与评价是新时代的重大教育议题
第二节中国“双一流”大学建设成效监测与评价的前期研究分析
第三节中国“双一流”大学建设成效监测机制的确立与发展
第四节中国“双一流”大学建设成效评价标准的编制与完善
第四章中国“双一流”大学建设成效评价体系理论建构与实践验证
第一节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第三方评价政策文本分析
第二节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内涵界说与特征凝练
第三节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成效评价体系的理论建构
第四节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成效评价的实践验证
第五章中国首轮“双一流”大学建设成效中期和终期监测评估研究
第一节中国首轮“双一流”大学建设成效监测评估的法理依据
第二节“双一流”战略背景下,中国大学立体交叉二维分类
新方法
第三节中国首轮“双一流”大学建设成效监测评估的科学方法
第四节中国首轮“双一流”大学建设成效中期和终期监测评估
结果分析
第六章中国“双一流”大学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评价研究
第一节国内外大学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实践研究动态评述
第二节中国“双一流”大学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文本分析
第三节中国“双一流”大学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实践问题
第四节中国“双一流”大学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构建
第七章湖北省“双一流”大学及学科建设评价问题研究
第一节湖北省高校及学科在我国和华中地区大学集团中的竞争力
第二节准确定位湖北省高校“双一流”战略的内涵和愿景
第三节湖北省推进新一轮“双一流”建设高校的发展目标
第四节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建设的若干思考
第八章河北省“双一流”建设高校发展战略评价研究
第一节省域“双一流”大学建设监测评估体系
第二节河北省“双一流”大学建设生态系统相位
第三节河北省“双一流”大学高质量发展的理路
第四节河北省“双一流”大学统筹建设的行动方案
第九章中国特色世界一流民族大学和学科专业建设进展评价研究
第一节中国特色世界一流民族大学、学科及专业评价指标体系
第二节中国特色世界一流民族大学建设进展评价
第三节中国特色世界一流民族学学科建设进展评价
第四节中国特色世界一流民族学专业建设进展评价
第五节中国特色世界一流民族大学和学科专业发展理路
第十章第三轮中国“双一流”建设高校遴选评价先导研究
第一节第一轮、第二轮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学科概述
第二节第三轮中国“双一流”建设高校遴选对象分析
第三节第三轮中国“双一流”建设高校遴选方法论
第四节第三轮中国“双一流”建设高校初步遴选结果
第十一章中国“双一流”大学历史名校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研究
第一节天开文运:中国“双一流”大学历史名校文化遗产的
内涵重构
第二节文化强国:中国“双一流”大学历史名校文化遗产的
价值界说
第三节文化流觞:中国“双一流”大学历史名校文化遗产的
变迁沉淀
第四节文脉赓续:中国“双一流”大学历史名校文化遗产的
保护传承
第五节文以载道:中国“双一流”大学历史名校文化遗产的
开发利用第十二章高等教育学:中国“双一流”大学评价现代化的
“中国学派”第一节高等学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学科的历史机遇
第二节高等教育学从研究领域到学科专业的世纪嬗变
第三节建构高等教育学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学科的判别标准
第四节建设高等教育学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学科的未来构化 余论 索引 后记
节选
序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深入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2019年,我国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与此同时,我们更加注重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实现内涵式发展,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建设世界主要的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在这种大背景下,我们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旨在实现国家科技自立自强和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2022年,经过各方面综合评价和择优遴选,教育部公布了新一轮“双一流”建设名单,147所高校和331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自行公布自主建设学科)学科入选,实现了“双一流”建设的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精准化、长效化和融合化。 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扎根中国大地建设“双一流”大学,是新时代党和国家战略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对高等教育重点建设政策的传承发展。新时代在服务党和国家建设“双一流”大学战略中,应坚持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不断扩大高等教育对外开放交流,加强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生态系统集群建设,重视“双一流”大学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同时严格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精神主旨和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办法(试行)》“破五唯”要求科学评价“双一流”大学建设进展和建设成效。 大学评价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大学评价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一个专门学问;大学评价是国家话语权的标志之一,也是国家教育主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双一流”大学是“国之成均”,也是世界各国拔尖创新人才竞争战略的要地和高地,但是什么是世界一流大学、什么是世界一流学科、如何评价“双一流”大学、评价“双一流”大学的标准是什么等核心概念,学术界并未形成足够的共识。从已有研究文献来看,国内外关于“双一流”大学评价的项目成十上百、著作成百上千、论文成千上万,但按年度、成系列、较系统和可持续的研究成果不多。冯用军教授现供职于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曾师从厦门大学刘海峰教授攻读博士学位、师从北京师范大学周作宇教授从事博士后研究,可谓名师出高徒。本人作为外审专家受邀参加了他在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后流动站的出站报告评审和答辩,在相关学会和学术会议上也多有合作与交流,对其研究兴趣和学术专长有所了解。最近适逢其新作《中国“双一流”大学评价研究报告(2022)》(以下简称《2022报告》)即将付梓,邀我作序,遂欣然应允。 众所周知,大学评价是一个世界级难题。科学化与可行性是摆在大学评价者面前的“两难问题”,众多评价者一直在努力破解这个“两难问题”,并力图交上“自己的答卷”。《2022报告》在大学评价的科学化与可行性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在高等教育学、教育评价学、大学评价学、计算教育学、教育计量学、元宇宙教育学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指导下,运用钱学森院士提出的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法,利用中国高等教育追踪调查项目(CHESP)大数据AI解决方案和云计算EM开放平台,全面分析中国“双一流”大学建设的理论基础,科学解读中国“双一流”大学建设的法理依据,精准监测中国“双一流”大学建设的成长绩效,系统构建中国“双一流”大学德治善治治理体系和校园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方案,预研预判第三轮中国“双一流”大学建设的未来态势和省域“双一流”大学建设的任务书、时间表、路线图和行动案。 梅贻琦先生有一句名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大学是养成专门人才、研究高深学问之所,大学的历史有多长,大学评价的历史和大学评价研究的历史就有多长。用军教授涉研领域宏广、学境立意高远、观点坦豁新锐、见解独到达观,从2002年就开始从事大学评价的理论研究与应用示范,《2022报告》很好地体现了他的学术专长和研究特色。统揽全书,分析的视角较宏阔、运用的方法较多元、论述的内容较丰富,既有对国内外学术界已有研究成果的充分借鉴,又有自己的新观点、新论断、新思想,如在界定世界一流大学、世界一流学科的前提下,提出了世界一流大学的十个标准(一流的办学理念、一流的师资队伍、一流的办学特色、一流的学科专业、一流的科技成果、一流的校园文化、一流的校长和卓越管理团队、一流的毕业生校友、一流的生源质量和校友服务工作、一流的社会声誉和国际影响)和世界一流学科的十大特征(一流学术团队、一流教育教学、一流科技研发、一流学术声誉、一流毕业校友、一流创新创业、一流咨询服务、一流文化传承与创新、一流国际交流与合作、一流社会影响)等。《大学》有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本人曾经提出,基于内在合法性和外在合法性两个维度,可以归纳出世界一流学科的五个标准:一流的学术队伍、一流的科研成果、一流的学生质量、一流的学术声誉和一流的社会贡献。用军教授的认识与本人的观点可谓殊途同归、不约而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宗旨始终是不变的,况且在开放社会科学的场域,无论哪种论述,只要大学评价围绕大学立德树人的初心和使命,且持之有故,言之成理,就算一家之说。另外,《2022报告》作为“80后教育学人”研究“双一流”建设评价的新作,尚存在海外文献挖掘不全面、基础理论支撑不给力、评价模型建构待完善、第三轮“双一流”名单预测有待验证等需要进一步优化完善的研究领域,从而使大学评价研究系列成果不断同党和国家教育事业发展要求相适应、同人民群众的教育期待相契合、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 希望用军教授以此书为新起点,在“双一流”建设思想指导下,严格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描绘的宏伟蓝图,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的精神实质,积极与全国、全球教育评价、大学评价学术同仁一道,遵循教育评价、大学评价的科学化、公开性和可行性导向,坚持教育评价、大学评价的主体性、国际化和中国特色,推动中国和世界教育评价、大学评价改革和改进工作,形成更多的教育评价、大学评价理论和实践共识,在国际上讲好中国大学评价故事、传播中国大学评价声音,为全球提供教育评价、大学评价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为全面推进“双一流”建设评价体系和评价能力现代化“添砖加瓦”,助力中国大学集群聚焦主责主业,转向以“优”“强”“好”“高”为战略目标的内涵式高质量发展轨道,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努力培养造就更多大师、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智力支撑、人才支撑、科技支撑。 远朋驰翰墨,胜地写丹青。值此佳作出版之际,略撰数言,是以为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