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摄影艺术文集:看法

封面

作者:李树峰

页数:346

出版社:文化艺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2

ISBN:9787503971617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汇集作者不同时期发表的理论文章数十篇,作者从摄影业界目前的实际出发,从创作中的具体问题和现象入手,进行学理性的梳理和解剖,涉及作者对摄影的定义、摄影的属性、摄影的理念等;他认为,摄影即看法:看法就是看事物的方法。“看”不一定是“见”,“看”是扫描,“见”才能有心领神会。如果只是去“看”而没有达到“见”的层度,那就捕捉不到有意义的事物。俗话说,熟视无睹,看的久了就不会“见”,因为会逐渐变得麻木,产生审美疲劳,这是人的本能。而作为摄影家就要破除这个本能,要注重“发现”,目光要敏锐地抓住关键的信息,同时自己要像烛光一样照亮这个世界。当思想的光辉和现实的反射光进行碰撞的时候,能够产生心灵感应。

作者简介

李树峰,中国艺术研究院摄影艺术研究所所长、《中国摄影家》杂志编委会常务副主任,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摄影史研究委员会主任。曾承办第六、第七、第八届全国摄影摄影理论研讨会,执行主编《摄影新理念丛书》;多次担任全国性和国际性影展评委;创立国内和国际“摄影家大PK”活动,开展影像发生学和摄影家个案比较研究;创立中国国际摄影双年展和中国摄影家响沙湾国际摄影周;担任《中国大百科全书??摄影学科》(第二次修订)副主编,著有《视觉百年——澳门摄影》、《看与见——摄影小札》等书,发表摄影理论、评论文章50余万字。2006年被中国摄影家协会评为有突出贡献的摄影工作者,2008年获中国摄影金像奖(理论评论奖)。2013年被评为文化部优秀专家。

本书特色

1.现代社会,人人都是摄影者,人们在朋友圈、公众号等平台展示着自己的作品,希望它们可以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但是要做到超凡脱俗谈何容易。中国摄影家协会理事、中国艺术研究院摄影艺术研究所所长、《中国摄影家》主编李树峰在《看见》一书中的精辟论述,也许会给你一些启发。
2.本书装帧设计简洁、精美,图文相映成趣,能给读者带来轻松愉悦的阅读体验。

目录

一 本体

摄影是个过程

生活的切片

摄影即看法

“关系”即意义

“风光摄影”的几个维度

门槛与走廊

照片的“隔”与“不隔”

摄影,在两难中选择

视角

“看”与“见”

收藏生活

摄影是一串选择题

岁月无痕,影像留真

“停下来”与“跳出来”

暗盒:视界·世界

直接摄影与现实主义艺术

“走进去”与“走出来”

那些飘逝的瞬间

摄影三原点

三重世界与十二个摄影新理念

二 时代

摄影,在这个特殊的季节

新摄影,新征程

关于生命——从沉痛到激越

八月的思绪

为家人做影像档案

六月的解读

改革开放30年的影像传承

摄影,到深处去

影像“中国梦”

影像新时代,摄影的守望与嬗变

三 心态

摄影,如何面对自然

静下来,还是要静下来

穿越偏见的目光

摄影的闲心与专心

心中的苦弦

“虚心”以待

“场”的意识

好好搞摄影

人生如快门,睁眼看世界

心灵的高地

摄影的用力方向

摄影的“着眼点”

四 现象

你把鸟儿当成什么了?

“糖”与“水”——从“糖水片”说起

以“美”害“真”

请别再“骑墙”了

照片的“软”与“硬”

摄影是对过程的体验——为影友一辩

“摄”者与“设”者

摄影评选之惑

回到真实,回到自然

摄影不能太任性

“三气”人才

舍得

五 摄影家

大众化时代的摄影家

被“省略”的技术与摄影家的追求

怎样才是摄影家

摄影家的两道门槛

摄影家之生与死

拍摄,随时随地

抱休闲心,步视觉旅——周海婴先生70年来的摄影

大师,渐行渐远

“邓伟”的意义

摄影家的立身之本

影像世界

六 风格

机器与风格

“街头邂逅”与“专题策划”

守望与探索

找到你自己

“点”的突破

为什么要用定焦镜头?

专题化与风格化

才见昆仑

提炼与归纳

差异性与一致性

七 道路

摄影之路

摄影的“三个依赖”

自我解放出来

“摄影式观看”与摄影之路

“有”大于“好”

摄影家大PK——摄影比较研究的活性实证样本

摄影家大PK——本体研究的起点

摄影家的“中心语”

影像“纵”“横”

摄影与逆向观看方式

八 传播

照片的“沉睡”与“苏醒”

清仓与趸售

照片下的文字

百姓的表情

影像的活力

用摄影强化历史的客观性

静态摄影的价值

北京国际摄影周历届主题

深圳国际摄影大展历届主题

后记

节选

摄影是一串选择题 摄影中的矛盾数不胜数,摄影就是在矛盾中取舍的过程。说白了,摄影是一串选择题。
比如,想起或听说一个值得拍摄的题材,去还是不去?这是个问题,能难住很多人。手头有事走不开啦,或者就是懒—算了吧, 下次。下次复下次,下次何其多!很多人手里有机器,但没行动, 于是天天唱明日歌,岁月蹉跎。
比如,出门前,考虑带什么相机和镜头,让人很矛盾。都带上吧,太重;带少了吧,怕有可拍的,手里没有家伙什儿。带一个机身,换镜头容易进灰尘,沾在 CCD 或 CMOS 上很不好清理;带两个机身,脖子上挂一个,肩膀上挎一个,丁零当啷的,真无奈!怪不得很多人买徕卡,原来它可以装在衣袋里。再说镜头,虽然有题材目标,但遇到出乎意料的好景色和情节怎么办?放弃吗?出去一次不容易,路费食宿都是钱,难道白白地放过好片子不拍?思来想去,最后还是把相机包装得满满的。即使去年开始流行的无反相机, 机身小了很多,但镜头还是少不了拿。还是传统纪实摄影家省事, 带两台徕卡,两个标准镜头或 35 毫米镜头,就能够在世界上溜达, 千方百计靠近拍呗!
拍摄中的矛盾也很折磨人。首先是拍什么的问题,为什么拍这个而不拍那个?为什么这样拍而不是那样拍?我们在行走中思考、斗争着,最后作出取舍。这个决断并不好下,有时要实验性地折腾很久。倏忽即逝的东西,必须刹那拍成,快得让人来不及思考,但再快,也还是有思考,只是也许不够周全。
其次,遇到一个值得拍摄的社会题材,如何入手?如何处理记录性与艺术性的关系?要拍出张张都是记录性与艺术性俱佳的片子是不可能的。是拍成学术记录大方向下讲求艺术性的、现实的、真真切切的文献片,还是干脆拍成构成式的、超现实的、没有确指的、形式压倒内容的作品?
有人说,这个问题早就解决了。我看这个问题永远都难以解决。每一次拍摄都会重新遇到这个问题,每一张照片里都有这个问题存在。即使上述大方向确定了,每一次拍摄的时候,还是要考量机器的设置、拍摄的距离和角度。因为作为专题,调式应该一致,而这个一致,就牵涉每一张照片的基调、形式抽象度、内容关联性等。
拍摄后的选片更矛盾。从实践看,我们拍回来的片子一般会比较乱。即使有大方向,也总有一些片子不符合这个大方向,或者很多内容重复、形式单调。如果内容上有缺失,仔细分析后还需要回去补拍;如果形式单调,还需要重拍。总之一组照片需要形成时间或空间上的跨度,需要有张力;形式上要丰富,每张片子之间要形成映衬关系。
出画册、电子书,办展览,都需要设计。设计是一门专业,其中的选择性问题很难。比如选择哪张照片做大,哪张照片做小;比如删掉哪张;比如排序。一方面需要坐下来死抠,一方面需要灵气。
不想再列举摄影中的矛盾了,总之摄影就是回答选择题,一连串的选择题。镜头是主客观之间的通道,照片是信息传播的载体, 而拍摄是在交流中处理矛盾,在优劣之间选择,在两难之间选择, 在微妙之处选择。而摄影的快乐也正在其中,这种快乐,体现在驾驭相机成像的过程里,体现在比较选择中。一个人一旦搞了摄影, 就很难放弃,这是因为驾驭矛盾的快乐深深地、长久地吸引着他, 以至于他心甘情愿把一辈子的空闲时间都搭进去。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摄影艺术文集:看法》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1433993.html